张素清诊治心力衰竭的学术经验*
2012-01-25梁君昭刘文江杨国春
梁君昭 赵 琨 刘文江 郝 伟 马 振 杨国春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1)
张素清教授系西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学识和经验。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内科疑难杂症等。先后研制出了纯中药制剂冠心香丹片、枣仁宁心胶囊、心痛胶囊、心肌舒康胶囊、红桂心力康冲剂、消糖片等,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师学习多年,获益颇多,现就张素清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审病求因病证结合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及最主要死亡原因,其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气短、胸闷喘促、上腹胀满、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四肢水肿等,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 张素清教授指出,心脏的生理功能最主要有3个方面,即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素问》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阳中之阳,心也”,“心为火脏”,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气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心脏之所以能主持血脉,有赖于所储备的阳气,因而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说。
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变化在心,但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则鼓动血脉运行无力,气虚血瘀,累及肺脾肾,水液运化排泄障碍,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如本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心阳虚极就会出现心阳气脱的危险重症。本病虚证为本,以心肾阳虚为主,实证为标,病理因素为水湿、血瘀、痰浊;外邪反复感染、劳倦思虑、情志抑郁、饮食失节为本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
2 灵活用药标本兼顾
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临证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张素清教授指出,心力衰竭的治疗,关键是“急”字。本虚是发病基础,标实是病理产物,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临床可见喘促肿满,阴阳离绝等危候,或由心本脏虚损所致,或他脏病久累及于心,其病机如《内经》所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浮肿之由,脾虚不运,肺郁不通,肾气开合不利,以致水渍三焦,累及于心,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心力衰竭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虚实错杂,互为因果。张素清教授在临床上非常注重应用整体观念,先辨标本虚实,本着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因势利导,以平为期的原则,防犯“虚虚实实之戒”。张师经常指出,病有标本,治有缓急;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亦有标本同治之异。因心肾气虚,心阳不振,推动气血运行无力,心脏搏动失其常度,久病累及于脾,痰浊阻遏,经脉不畅,瘀血内阻,心失所养,搏动无力。阳虚、痰阻、血瘀三者互为因果,缠绵反复。张教授在临床诊治中,强调要病证结合,五脏兼顾,掌握时机,灵活用药;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是心脏自病或他病累及于心,心衰日久,无力鼓动血脉,从而使血脉瘀阻,而痰、水、瘀等病理产物又进一步损及阴阳,从而引发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表现为阳气厥脱之危象。
3 温阳益肾活血行水
张教授在临床上诊治心力衰竭时以治心为主兼顾他脏,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治疗心力衰竭是其治疗特色之一,她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制成“红桂心力康”复方无糖冲剂,在组方中用红参、鹿寿草为君药,温阳益气,补肾养心;桂枝、桑寄生、红花、葶苈子、猪苓为臣药,活血通脉,利水祛湿;佐以莪术、郁金消癥化积,行气解瘀,全方补益正气不留邪,祛瘀化痰不伤正,相互配合,标本兼治。
张教授强调以治心为主,但亦不忘兼顾他脏,随证加减不拘一方,往往依病情而立法选方。因心肺同居上焦,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治节而助心行血,故对肺气虚弱、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心气亦弱者,张教授每择用西洋参以益肺气;对心火炽盛,灼伤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者,则常用知母、怀牛膝、石斛滋阴降火、天冬、玉竹养肺阴;对脾虚健运失职,不能化生气血致心失所养者,每佐以炒白术、山药以健脾益气;对肝血不足,心血亦亏之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者,常加杭白芍、五味子之品以补养肝血;肝气不舒者,加炒柴胡、佛手以疏肝理气;肾亏不足者,用杜仲、山茱萸肉以滋补肾脏。在治疗时张教授同时强调合理调护,巩固疗效。“三分治疗,七分调理”,调护不当往往是引起心力衰竭发作或加重的重要原因,饮食方面,张师主张宜清淡,忌烟酒、浓茶、咖啡,可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饱食,保持肠道通畅。还强调患者注意保持精神乐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于本病康复。
4 病案举例
郭某,男性,58岁,2004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胸闷气短反复发作2年,加重伴水肿1个月。患者2年前因胸闷、气短于某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1个月前因劳累过度双下肢颜面浮肿,晨起或活动后尤甚,服用西药及中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就诊时自述胸闷气短,头重如裹,肢体沉困,食少倦怠,夜寝难安,大便不畅,小便频数;查呼吸急促、颜面及双下肢水肿,面色晦暗无泽,唇暗发紫,舌质暗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涩。心电图提示:ST-T段异常改变。中医诊断:胸痹,水肿,证属心肾气虚、水瘀互结。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3级(心衰Ⅱ度)。治疗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方用红桂心力康方加减:红参10 g,鹿寿草 12 g,桂枝 12 g,葶苈子 12 g,大腹皮 15 g,黄芪15 g,猪苓 10 g,红花 12 g,川芎 12 g,薤白 12 g,茯苓 12 g,炒白术15 g,生甘草3g。7剂,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二诊:2004年11月23日,水肿减消,胸闷气短减轻,但仍肢体发困、头重如裹、食少倦怠,舌脉同前。张教授指出患者因气虚日久,不能温化水饮,故应加用芳香化湿醒脾药治疗。调方如下:红参10 g,鹿寿草 12 g,黄芪 15 g,葶苈子 12 g,大腹皮 15 g,茯苓 15 g,炒白术15 g,猪苓 12 g,红花 12 g,佩兰叶 15 g,薤白 12 g,川芎 12 g,山楂12 g。7剂,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三诊:上方服用后,患者肢体沉困、头重如裹、食少倦怠较前明显好转,胸闷气短减轻,但偶有发作,肢体及颜面浮肿消失,舌淡苔薄白、唇稍暗,脉沉细而弱。嘱继服上方治疗。四诊:连续服用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感,诸症已基本消失,只觉偶有心悸发生,舌脉同前。张教授认为,此时应加强益气养心活血之力,调方如下:黄芪15 g,红参10 g,鹿寿草 12 g,茯神 12 g,龙齿 15 g,太子参 12 g,丹参 15 g,炒白术15 g,桂枝 10 g,白芍 12 g,大腹皮 12 g,红花 12 g。7 剂,水煎分 3次服,每日1剂。五诊:2005年3月8日患者来诊,诉诸症已消,且无再发,嘱其服用红桂心力康冲剂治疗。
按:张素清教授指出此案例呈现为虚实夹杂的临床表现,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标本同治,故应注意顾护阳气,取益气温阳之法,辅以活血化瘀、利水通络。气虚日久易影响痰浊水湿的运化,脾气的升清降浊,故以益气温阳活血为主,每诊加用健脾益气之炒白术、茯苓之类,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