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袪风汤治疗湿疹124例临床观察
2012-01-25周莉雅张丽萍
周莉雅 张丽萍
(甘肃省金川公司职工医院,甘肃 金昌 737100)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复发和慢性化,剧烈瘙痒为特征。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中医“浸淫疮”、“湿疮”、“湿毒”等范畴。目前西药治疗本病有较大的局限性,抗组胺药往往疗效不显著,皮质类固醉和免疫抑制剂由于严重的副作用一般也不宜使用。近年来笔者自拟凉血祛风汤治疗湿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4例均为本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患者,均符合参考文献[1]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近期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年龄13~62岁;病程3个月至6年。面部湿疹18例,头皮湿疹10例,乳头湿疹3例,肘部湿疹12例,肛门湿疹11例,脐部湿疹6例,股部湿疹4例,耳部湿疹6例,腘窝部湿疹12例,小腿湿疹31例,手部湿疹4例,阴囊湿疹3例,女阴湿疹4例,急性、亚急性湿疹23例,慢性湿疹10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以凉血祛风汤 [生何首乌30 g,珍珠母(先煎)30 g,白鲜皮 30 g,白蒺藜 15 g,地肤子 20 g,苦参10 g,赤芍 30~60 g,乌梅 30 g,防风 15 g,蝉蜕 10 g,苍术 30 g,紫草15 g,水牛角30 g]为主方,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减用药。(1)风热湿困证。皮疹以红斑、丘疹为主,对称分布,边界不清,糜烂渗液不明显,自觉瘙痒、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濡缓。此型多见于急性湿疹初起或者轻症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止痒。方中加入荆芥15 g以疏风、清热、止痒;苏叶15 g以祛风芳香化湿。(2)湿热毒盛证。皮疹以水疱、糜烂、渗液为主,皮损潮红肿胀明显,边界不清,剧烈瘙痒,口干口苦,大便溏烂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型多见于急性湿疹糜烂渗液明显者。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加土茯苓30 g除湿解毒,车前子30 g给湿以多种出路,牡丹皮30 g以加强清热以功效,兼以活血、凉血散瘀,同时加大赤芍用量,最大可用至80 g。(3)血虚风燥证:皮疹以干燥、增厚、粗糙、脱屑、苔藓样为主。反复发作,剧烈瘙痒,日久不愈。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动细弱。此型多见于慢性湿疹,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方中加入鸡血藤30 g,当归15 g增强养血之功用。(4)脾虚湿困证。湿疹反复发作,以丘疹、疱疹为主,或轻度糜烂渗液,胃纳少,体倦乏力,大便溏烂,舌质淡或伴齿痕,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利湿止痒,方中加入黄芪18 g补脾益气,茯苓30 g健脾渗湿。每日1剂,水煎取300 mL,分2次口服,慢性湿疹患者药渣另加花椒10 g及加水煎取1000mL,微温外洗患处15~20 min,早晚各洗1次,急性湿疹用蒲黄外敷每日1~2次,15 d为1疗程,最长6个疗程,急性期忌用热水、肥皂等刺激物洗涤,避免搔抓,忌食辛辣、腥、酸、及鸡、鸭、鱼、羊肉等发物,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1.3 疗效观察[2]近期治愈:皮损基本恢复正常,不痒或有轻微痒感谢。显效:70%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渐趋好转,伴有轻度瘙痒。好转:30%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的肥厚或极少渗出,伴有轻度瘙痒感谢,但尚能忍受。无效:局部皮损不到好转未准,或无改善,甚至恶化。
2 结 果
近期痊愈84例,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13%。
3 病案举例
朱某,男性,67岁,以双侧小腿红肿,边界不清,局部有大量红色斑疹、糜烂、大量渗出、瘙痒、曾服扑尔敏及肌注苯海柆明、静滴葡萄糖酸钙等,治疗2周,无明显疗效。患者伴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属湿热毒盛证,服用凉血袪风汤2周无明显疗效,胸部又出现大片红斑,患者诉小腿发病时,即先出现红斑,既而出现红肿、瘙痒、大量渗出。即予以凉血重剂,上方中加牡丹皮30 g,赤芍由30 g加至60 g。服用4 d后,胸部红斑消失,皮肤恢复如常,因患者双下肢渗出明显,予以蒲黄外敷后,渗出减少,但下肢浮肿明显加重,即以加入车前子30 g,土茯苓30 g,服药7 d后,下肢浮肿减轻,继服凉血袪风汤治疗4个疗程,70%皮损恢复正常,余下皮损渐趋好转,伴有轻度瘙痒。半年后随访,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四肢汗毛也恢复如常。随访5年无复发,家属诉患者面部皮肤较以前红润细腻,认为中药同时有美容作用。
4 讨 论
中医学认为湿疹多因风、湿热、火毒客于肌肤,气血凝滞,郁而化热,致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成为渗出液。风胜,湿性则痒,慢性者则多为血虚风燥或脾虚所致。中医学素有血热生风之说,笔者在临床发现,血热占绝大多数,部分患者全身无血热之象,但局部皮损发红,当以血热辨证。笔者发现局部皮损皮肤变暗往往是一个向愈的标志。对湿疹的治疗当采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重在局部辨证,方中突出清热凉血之法,因而赤芍口服量宜大,才能起活血化瘀及凉血之效,在治疗过程中赤芍用量虽大,但除个别患者出现轻微腹泻外,没有出现其它不良反应,有患者开始服药时有腹泻,继续服用就不再腹泻。赤芍、紫草、水牛角3药共奏清热凉血之效,同时水牛角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凉血祛风汤中重用白鲜皮达30 g,据张仁等[3]报道,中药治疗湿疹首推白鲜皮,白鲜皮为治疗皮肤病之主药,集祛风、燥湿、清热解毒于一身,故可治“一切瘌、恶风、疥癣、杨诸疮热毒”。生何首乌益精血,生何首乌与珍珠母合用共奏养血祛风功效,有很好的止痒效果。白蒺藜疏肝祛风,清热止痒,地肤子清热止痒,苦参清热燥湿、祛风。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之功,乌梅有抗组胺作用,其作用快,强而持久。蝉蜕有祛风止痒之功能,且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过敏作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凉血祛风汤中根据中医学传统的辨证用药外,突出凉血袪风,强调并选择了药理研究有抗过敏作用药物的使用。故能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1]吴绍熙.皮肤性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6.
[2]张仁.中医治疗现代难病集成[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695.
[3]张仁.中医治疗现代难病集成[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7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