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结合椎管置管脑脊液引流置换术治疗脑室出血57例体会

2012-01-25杨丽军韩丽芬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血性脑室病死率

杨丽军 韩丽芬

(武警云南总队保山分院内科,云南 保山678000)

脑出血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合并脑室出血后,病残率和致死率更是明显增高。我科自2008年7月到2011年7月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结合腰椎置管脑脊液引流置换手术治疗脑室出血57例,与内科常规治疗33例对照,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自发性脑出血,均在24h内入院。治疗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男26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4.7岁。入院时采用格拉斯哥(GC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治疗组GCS<5分12例,6~8分29例,>9分16例;对照组<5分5例,6~8分19例,>9分9例。两组性别、年龄、GC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CT表现

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脑实质出血量根据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最长径×宽×层高÷2)计算。脑室内出血量按Graeb法分级[1]。治疗组57例中,11例为原发性脑室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46例,其中基地节出血32例,丘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9例;出血量20~115mL,平均出血量50.6mL。对照组中33例中原发性脑室出血8例,继发性脑室出血25例,其中基地节出血19例,丘脑出血10例,小脑出血4例;出血量18~110mL,平均出血量51mL,两组在出血量上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压,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治疗组在内科基础上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腰椎椎管置管脑脊液引流手术。

1.3.1 颅内血肿清除,脑室外引流手术

针对颅内血肿,如基底节出血>30mL,丘脑、小脑出血>10mL者,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或脑室质内血肿小于上述标准者而破入脑室者,单纯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术。脑室内积血凝固者配合液化技术,持续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稀释后灌注,直接脑室内溶解血块,尿激酶2万~4万单位/次,2~3次/d,每次夹闭2~4h持续引流,持续引流时间为5~14d,平均7~8d,日引流量为40~250mL,平均60mL。待脑室引流液明显变淡或澄清,复查头颅CT脑室积血消失无明显脑积水征象,夹管引流管观察24h后,无明显颅高压症状,即可拔除引流管。

1.3.2 腰椎穿刺置管行脑脊液置换引流术

在临床操作中,采用一次性硬膜外穿刺针作引导,用单腔静脉导管进行脑脊液置换引流术。具体方法如下:选择腰椎穿刺点,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巾、局麻后用硬膜穿刺针进入椎管,见血性脑脊液流出后,拔除针芯,由针孔置入金属导丝,导丝进入椎管后,固定导丝,拔除穿刺针,沿金属导丝插入静脉导管,导管置入后固定拔除导丝,导管末端接引流管。透明贴固定患者背部,手术完毕。置管后可间断进行脑脊液引流置换,定时夹管等方法引流血性脑脊液。采用差额置换的原则,放出血性脑脊液10mL,注入生理盐水7mL,总量为30~60mL,2~3次/d,置换次数9~27次,平均12次。置换后可采用脑脊液间断引流的方式引流血性脑脊液,引流30~80mL,夹管2~4h再次开放,80~250mL/d。在脑脊液清晰后给与拔除导管,留管时间为3~8d,平均5d。

1.4 脑室出血清除的标准

①复查CT脑室内出血不显影;②脑脊液循环通畅;③脑室引流液或腰穿脑脊液基本变清。复查CT观察脑室积血的变化,夹闭管24h,无明显的头痛或颅内压增高可拔管。

1.5 疗效评定

所有病例均在病程1个月时判断结果,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

1.6 统计学处理

临床疗效采用秩和检验,病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脑室通畅时间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 果

治疗组:痊愈35例,好转17例,无变化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9.4%,病死率为3.4%。脑室通畅,脑室铸型消退时间为3~8d,平均5.5d。对照组:痊愈3例,好转12例,无变化2例,死亡16例,总有效率35%,病死率62%。脑室通畅时间为8~18d,平均13d。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形成,各种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明优于对照组(uc=4.08,P<0.01),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独照组(χ2=15.12,P<0.01)。治疗组脑室通畅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t=14.67,P<0.01)。

3 讨 论

3.1 脑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合并脑室出血后,病死率明显增高。Weisberg[2]认为,出血破入脑室的病死率由可由25%增加到70%。其原因不仅与脑内血肿占位压迫和中线移位脑干损伤有关,而且与破入脑室的的积血阻塞脑室系统致脑积水有关。脑室内积血引起室间孔,中脑导水管堵塞,导致梗阻积水,颅内压增高及下丘脑损伤形成多脏器功能衰竭[3],并且后期因血性脑脊液导致广泛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肿胀、颅内压进一步增高,造成病死率增加。

3.2 清除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预防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解除对下丘脑和脑干的压迫、回复正常脑脊液循环是抢救的关键。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的基础上,采用侧脑室前角引流,配合腰椎置管脑脊液引流置换手术,可使脑脊液上通下达,起到双向引流作用,既能迅速减压,又能解决导水管以下梗阻的问题,促进正常脑脊液循环的建立,提高了脑室出血的抢救成功率。

3.3 采用腰椎置管引流置换手术容易操作,风险低,便于开展。①常规腰穿脑脊液置换手术的缺点是每次都要进行腰椎穿刺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局部创伤出血、感染的机会,并且操作次数受限制,降低了血性脑脊液引流的时机。②硬膜外麻醉管置管术的缺点是由于导管管腔狭窄,血性脑脊液容易造成堵塞,导致操作不成功,或引流过程中堵塞,需再次穿刺,并且导管容易折断导致安全无保障。采用单腔静脉导管进行脑脊液引流置换,效果佳,安全性高,不需反复操作,为临床脑脊液引流置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综上所述,无论继发性脑室出血,还是原发性脑室出血,在微创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腰椎穿刺置管引流血性脑脊液,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能显著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推广。

[1]Graeb DA,Robertson WD,Lapointe JS,et al.Comuputed tomographic diagnosis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etiology and prognosis[J].Radiology,1982,143(2):91-96.

[2]Weisberg LA.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Arch Neurol,1979,3(6):422-426.

[3]Tomoki T.Tretment of severe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by intraventricular infusion of urokinase[J].Neurosurg,2005,72(1):36.

猜你喜欢

血性脑室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血性和心声为诗
血性中国兵
血性中国兵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