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络法治疗验案

2012-01-25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刺络病案针刺

石 全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阿是穴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灸例》,又称不定穴、天应穴,溯本求源,考虑其应出于《内经》中的“以痛为腧”[1]。阿是穴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表现的特殊反应点。是《内经》中“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具体体现。反应点与其类似,但与之相比,更具有多样性:有的似压痛点,如《灵枢·经筋》篇,反复说到以痛为腧,如《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痛,立已”。有压敏点,按压可使病痛减轻,病人感觉舒服,如《灵枢·五邪》篇说的“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有皮下结节点,如《灵枢·骨空论》:“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还有类似皮肤丘疹样的变化[2]。

刺络泻血疗法古称启脉、刺络、络刺。它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独特有效的外治疗法。古典医籍中多有记载,《内经》中就有46篇对刺络泻血法做了论述,对处方原则、泻血部位及工具都做了详细的记载[3]。经历了历代医家的实践和发展也证明了此法适应症较广,操作方法简便。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刺血疗法日益完善,广泛用于各科临床。笔者在跟随导师出门诊的过程中,以此方法治疗某些顽固及急性病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1 典型病例

病案1:祝某,男,57岁,工人,于2010年2月就诊。主诉:间断腰痛30余年,加重2天。患者于30年前自约4 m高施工脚手架跌落,尾骨部位着地,因诊疗条件受限,未予就诊,归家静养。30年来腰部随天气变化而疼痛加重,多次求医未果。2日前患者手提重物后突发腰部疼痛,放射至大腿部,直立行走受限,不可平卧,由家属轮椅推入。查腰部X片示L4~5椎间隙变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嘱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暴露出腰臀及大腿部位,于患者关元俞外下方可寻得明显对称性条索状反应点,查体于腰眼内下方可探得一阿是穴,于双侧殷门穴内侧可寻得暗红色反应点两处,分布不对称。取此5处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食指中指分置反应点两侧,绷紧皮肤,右手持小号三棱针(华佗牌1.6 mm三棱针)垂直入针1~2 mm,后予合适大小负压吸罐拔出血液10~20 ml,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干皮肤上的血迹。刺络放血后患者即感到较为轻松,可自行缓慢直立行走。隔日再行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续刺1周。3个月电话随访,患者状态良好,腰痛症状未复发。

按:腰痛为临床常见病症,且涉及原因较多,本例患者缘于外伤,经络受损,而致气血瘀滞引起疼痛,且发病日久。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多瘀”,故祛瘀而行气血,经络复通,而疼痛自解。

病案2:张某,女,37岁,职员,于 2009年12月就诊。主诉:面部感觉异常4月余,加重1天。患者于4个月前出现左侧面部麻木,精细感觉异常,随天气变化而改变。今日病情加重,遂于门诊诊治。既往1年前患者患有左侧面瘫,经治疗临床症状痊愈。治疗:常规消毒后,于患者口角处、颊车穴之前、颧髎之下可寻得短细条索状反应点,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反应点处皮肤,予三棱针点刺,挤出3~5滴火柴头大小的血液。隔日1次,治疗2周。第2次针刺后麻木症状即有明显改善,左侧面部浅感觉较前敏感。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查体示左侧面部感觉与右侧基本相同。3个月后复诊,症状未见复发。

按:面瘫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针灸对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改善较为理想,但对感觉障碍此类症状治疗时间稍长。中医理论认为:“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面瘫多为风邪侵入面部经络,而致经络失养,使肌肉驰缓不收。本例患者虽外在症状已痊愈,但络脉受损失养、气血虚损而致麻木。刺络以疏通气血,使气血充盈而复机体的正常感觉。

病案3:许某,女,80岁,于2010年3月就诊。主诉:颈椎术后疼痛伴间断皮肤瘙痒1年。患者既往于30年前患颈椎病,颈部间断疼痛,痛至肩背。1年前疼痛加剧。颈椎CT示:颈椎骨质增生继发C5~7椎管狭窄,行手术治疗,术后颈椎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感觉肩背部酸重疼痛,有负重感,伴有全身皮肤瘙痒,四肢远端皮肤尤甚,难以忍受,影响睡眠。治疗:此患者于颈椎及胸椎部位可寻得明显反应点,点色深红,于刀口瘢痕处附近可寻得类似细条索状的反应点,颜色淡青。于腰椎部位可探得3处阿是穴,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具体方法同前)。于下肢瘙痒较严重处可寻得两处较明显反应点,颜色淡红,针刺放血,予负压吸罐助血拔出,瘙痒面积较大的部位可围刺放血。隔日1次,治疗3周。第1次治疗结束后,疼痛症状虽无明显改善,但瘙痒情况较前好转,可自行控制不去抓挠。治疗第3次后即感肩背轻松,负重感及疼痛感消失。治疗第2周后偶有肩背轻微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且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皮肤较前有光泽。续治疗1周以巩固疗效,3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疼痛及瘙痒症状未再复发。

按:此患者术后肩背处疼痛加剧,笔者考虑患者术前颈部疼痛重于背部,为主要矛盾,术后主要矛盾减轻,次要矛盾突显,故觉肩背疼痛加重。中医认为经络贯通全身,经络通路受阻,“不通则痛”,点刺放血,使瘀散血行而疼痛减轻。患者年老体弱,气血渐亏,皮肤失气血濡养,皮肤干燥,受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而致痛痒。采用刺络法行血以散风,使风随血散而痒自除。

病案4:何某,52岁,男,电工,于2010年1月就诊。主诉:尾骨疼痛4天,加重1天。患者4天前因光滑冰面摔倒,尾骨着地,当时站立不能,遂由路人送入某医院,X线示:未见明显异常,遂归家静养。今日患者疼痛剧烈,不能直立,坐卧皆不可忍受。遂于家属推入诊室。治疗:嘱患者俯卧诊疗床上,于骶骨部位皮肤表面可寻得一青黑色反应点,予以常规消毒,刺络放血拔罐,出血量约15~20 ml,血色紫黑。针刺完毕,患者立感轻松,可自行站立缓慢行走,连续刺络3天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按:此例患者应属于急性挫伤类型。骶尾部骤然受外力,致经络损伤、气血受阻,使血瘀气滞而疼痛。予刺络法散瘀行血而疼痛立消。

病案5:许某,女,27岁,文职工作,于2009年12月就诊。主诉:左侧胸胁疼痛半年,加重1天。患者近半年因工作问题心情烦燥,致左侧胸胁疼痛,剧烈时呼吸费力,伴乏力、失眠、食欲减退、大便干。实验室及物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求治多方而不愈。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诊断:胁痛。治疗:胸胁疼痛剧烈处可探得两处阿是穴,予以刺络放血拔罐。印堂、太阳、头维、大椎及少商、商阳、少泽、足窍阴、大敦等井穴刺络放血。针刺第1天即疼痛立减,呼吸顺畅,针刺第3次后心情渐进平和,饭量较前增加。针刺两周后基本可保证充足睡眠。续针1周,临床症状基本痊愈。

按:患者主因工作不顺而暗努于心,怒气伤肝,肝郁气滞,而致胸胁疼痛。胁部正是肝经循行部位,故予针刺疼痛部位而散郁行气;心情烦燥,大便干结,多为肝胆火旺之象,少商、商阳等穴位属于井穴,位于四肢末端,为阴阳经交接之处,大椎位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故清热泻火、活血通络;足窍阴、大敦属肝经及胆经井穴,具有清泻肝胆之火之功;失眠、乏力、烦燥等予印堂、太阳、头维等穴,印堂与太阳皆为经外奇穴,前者位于督脉之上,具有调神开窍之功,而后者具有调节头部经气之功,再用以头维,3穴共用,可有开窍醒神、降燥除烦的功效。综合治疗,其症自解。

2 体会

笔者在跟随导师出诊的过程中,深感刺络法的简便及疗效的迅捷,且治疗范围上较为广泛。首先,在治疗病症的选择上,痛症的疗效最为显著,不论急性还是陈旧性损伤,均可达到针刺而痛立减的效果。并且在治疗中,探寻的反应点不可仅限于疼痛局部。颈椎、腰椎或大腿部的疼痛,不可单独部位选穴治疗,例如颈椎疼痛,在腰椎附近也可探寻反应点或阿是穴。其次,对于穴位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导师的经验,应首选反应点,其次为阿是穴,最后是某些特定的腧穴。且穴位的选择要辨症论治,不可局限于某一处,因为反应点及阿是穴皆是随个人机体不同和病情的不同而变化。且有时第1天针刺完成后症状减轻反应点即消失,第2次针刺可找寻其同一部位其余反应点点刺。在出血量上,古代医家也有众多不同观点,如《医学流源》就有“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会变色,见赤为止,否则病必不除而反为害”的说法,即一定要出到血液变为正常颜色。导师则认为出血量要随患者的体质、年龄、身高、胖瘦而多方考虑。不可一概而论。曾有一60岁老者,年青时为冰球运动员。因腰背疼痛伴四肢冰凉而求诊,其放血后血色紫黑。针刺1周后血色才恢复正常。因此出血量应随个人体质不同而尽可能多出,出至血液颜色变为正常。如果穴位在皮肤较薄的部位如面部、手指尖,可予手挤;如在背部、肩臂,可予拔罐以助瘀血拔出。出血量的大小与疗效有关。最后,对配穴的选择上应辨证论治,如病案5的患者,症状表现有热象,情志不调,易怒,大便干燥,故予大椎、少商、商阳等井穴泻火除烦,予印堂、太阳、头维以调神开窍,疏导头部经气,取穴虽少而疗效尚佳。刺络后饮食也需注意,多食清淡,禁食油腻的食物。刺络法治疗范围较广,笔者所取病例皆为临床较常见或较典型的病例,在临床实践中将不断探索与总结,使刺络法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贾一波,王金水.阿是穴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42

[2]康明非,陈日新.论反应点与腧穴[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3):37-38

[3]赵慧玲,张印生,关红雨,等.《内经》刺络泻血法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1):3

猜你喜欢

刺络病案针刺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PDCA循环改进对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正确选择的影响分析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医院病案管理与改进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