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疗效观察
2012-01-25梅永玲
梅永玲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儿科,北京 10004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儿在疾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快捷方便的门诊输液治疗。但门诊输液室地方相对狭小,病种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患儿接触各种病菌的机会多,护士工作量大,在配液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不溶性颗粒;加上患儿血管管径相对细,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等,所以输液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输液反应。但自从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部分改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以来,输液反应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8月门诊输液患儿240例,均为支气管炎,其中观察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1~3岁60例,4~6岁35例,7~11岁25例,平均(5.0±1.2)岁,病程3~5 d,平均(4.0±0.7) d。对照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1~3岁62例,4~6岁34例,7~11岁24例,平均(5.0±1.0)岁,病程3~5 d,平均(4.0±0.8) d。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药物治疗
输入的药物:阿奇霉素和沐舒坦或者是头孢类抗生素和沐舒坦。部分发热的患儿或者白细胞不高的患儿,除了上述药物外加用了炎琥宁静点。发热超过38.5℃给予来比林退热。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器,观察组采用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密过滤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为5.0μm。观察并记录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寒颤、发热、荨麻疹、恶心、呕吐等情况。除外了药物本身所致的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在严格执行静脉输液操作规程下进行的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组与对照组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在预防输液反应中明显优于普通一次性输液器。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对照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输液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由于家长的不理解,医患、护患之间很可能发生冲突,所以应尽最大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造成输液时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环境污染之外,护士在配药、加药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输液器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患儿输液时使用的是塑料软包装,整个输液过程中液体不与空气接触,从而排除了输液过程中空气污染造成输液反应的因素;而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微粒产生的原因:在药物生产过程中;药液的临床准备中和添加药物的步骤中;因各种药物的配伍而引起的;因使用不合格输液器所引起[1]。静脉输液中加入针剂后不溶性微粒增加的原因:粉针剂溶解不完全;针剂在生产过程中因污染而形成微粒;针剂加入输液中因溶媒的pH值等条件改变;造成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变化;溶解药物时操作污染而产生微粒等[2]。而人体毛细血管最细处的直径只有6~8μm,婴儿毛细血管仅3μm,所以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内可能产生静脉炎、肺水肿、变态反应、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3],其中热源样反应最多见[4]。本研究中只出现了发热、寒战、荨麻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这可能与患儿输液时用药较单一有关。另外在临床药学研究中发现,药物中存在大量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经静脉输液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潜在和长期的危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1]。一次性普通输液器采用纤维素滤膜,过滤介质孔径一般为15μm,对直径<15μm的微粒几乎没有截留作用,而药液中>10μm的微粒仅占1%左右,小于10μm的微粒占98%左右,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而精密过滤输液器选用的滤膜是核孔膜,特点是使用量大、去污能力强、过滤精度高、药物吸附率低、微粒滤出率达95%,可有效防止微粒对人体的伤害。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过滤介质的孔径是5μm,某些专用的输液过滤器滤膜孔径可达到1.0μm,可以显著提高输注液体的纯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应用精密输液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使用普通输液器的对照组,保证了患儿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1] 王冰,张海英.防范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1):63-66.
[2] 金鹤.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及控制[J].上海护理,2007,7(5):55-57.
[3] 董莉,卢敏,陈少蕴.精密输液器和留置针联合应用对输注脂肪乳所致静脉炎和疼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21-122.
[4] 李玉平,陈良珠,周权英,等.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临床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7):533.
[5] 谢凤香.输液操作中两种排气法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9,19(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