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2012-01-25黎瑞春
李 健 黎瑞春 许 佳
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西九江 33200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严重的获得性胃肠道疾病。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监护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已有显著提高,但NEC发病率明显增加,病死率高达20%~30%,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故总结NEC发病特点,NEC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及NEC治病情况,为预防NEC提供线索,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重大临床意义。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于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7例NEC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57例NEC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1]。
1.2 方法
统计NEC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发病日龄、围产期资料(包括孕母情况、孕产情况、母亲疾病、分娩方式、羊水、Apgar评分、产前使用激素、抗生素),主要临床表现及喂养方式,重要检查、治疗措施及方式、住院时间、出院诊断及预后等。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所有患儿在多种相关因素中的分布情况及各个因素对NEC患儿存活率的影响,采用x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57例患儿中男31例,女26例;胎龄28~39周,平均(34.2±2.35)周;≤34周34例(59.65%),>34~<36周17例(29.83%),≥36周6例(10.53%);发病日龄 2~27 d,平均(10.3±1.7)d;出生体重<1500 g 25例(43.86%),平均(1768.39±113.54)g;顺产 41例(71.93%),剖宫产13例(22.81%),臀助娩出3例(5.26%);阿氏评分(Apgar)≥8分者35例(61.40%),4~7分者 13例(22.81%),≤3分者 9例(15.79%)。
2.2 围产期统计
母亲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18例(31.58%),产前使用激素15例(29.82%),妊娠高血压15例(26.32%),妊娠糖尿病13例(22.81%),肝内胆汁淤积症9例(15.79%)。
2.3 喂养主要临床表现
母乳喂养 8例(14.04%),人工喂养 38例(66.67%),混合喂养11例(19.30%);临床表现:喂养不耐受及潴留41例(71.93%),呼吸暂停33例(57.89%),神志萎靡33例(57.90%),肠鸣音减少28例(49.12%),腹胀28例(49.12%),呕吐和血便11例(19.29%)。
2.4 NEC诊断
BELL分 期 NECⅠ期 25例(43.86%),NECⅡ 期 12例(21.05%),NECⅢ期20例(35.09%),肠穿孔18例(31.58%),其中<36周17例(29.82%)。
2.5 主要合并症
早产儿 52例(91.23),肺炎 42例(73.69%),败血症 28例(49.12%),动脉导管未闭21例(36.84%),红细胞增多症18例(31.58%),颅内出血 8例(14.04%),贫血 8例(14.04%),缺氧缺血性脑病17例(12.29%),低钠血症17例(12.29%),休克18例(31.58%),呼吸衰竭12例(21.05%),化脓性脑膜炎9例(15.79%),全心衰竭8例(14.04%)。
2.6 手术及预后
手 术 11例(19.29%),治 愈 35例(61.40%),放 弃 1例(1.75%),死亡20例,死亡率为35.09%,死亡20例中≤36周18例(90.00%),<1500 g 13例(65.00%)。
2.7 治愈组与死亡组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表1)
表1 治愈组与死亡组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监护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已有显著提高,但近10年来NEC的发生率并无显著降低,仍然是NICU的主要疾病和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某些地区甚至有增高的趋势,这一方面与早产儿抢救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所致[2]。总结NEC发病特点、NEC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为预防NEC提供线索。
NEC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可能与多种高危因素相关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资料显示胎龄<36周的早产儿占NEC的89.74%,这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NEC主要发生于早产儿,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有关。一方面,发育未成熟的胃肠道分泌胃液及胰液的能力降低使得细菌易于在胃肠内繁殖;另一方面,杯状细胞分泌黏液的能力不足而肠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松弛,从而产生细菌移位,触发炎症反应而引起NEC,而早产儿肠蠕动慢延长了细菌在肠道内存留的时间,加重了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
通过本资料分析显示:围产期胎膜早破、母产前使用激素、阴道分娩也多见于NEC患儿,这是否为造成NEC围产期的高危因素还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资料证实。
目前的观点认为NEC发病是多因素所致,在一定遗传易感性基础上,除早产儿消化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不成熟外,还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小肠黏膜损失包括感染、不适当喂养或肠黏膜急慢性缺血缺氧,如动脉导管开放、低体温、红细胞增多症等,共同触发急症级联反应而引起NEC发生[3-4]。本资料主要合并症除早产外,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症是主要疾病,在实际工作中,早产儿、有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症、非母乳喂养等可能造成肠黏膜损害及肠壁缺血缺氧疾病,应高度警惕NEC发生。
本资料显示,NEC89.47%见于早产儿,临床表现喂养不耐受及潴留41例占71.93%,其他为呼吸暂停占57.89%,神志萎靡占57.90%,肠鸣音减少占49.12%,腹胀占49.12%,而呕吐和血便只占19.29%,早产儿NEC临床表现不典型,开始全身表现为主,腹部表现少,同时穿孔率高18例,占NEC31.58%,早期诊断困难,本资料死亡20例,病死率为35.09%,死亡患儿中体重<1500 g占65%。
目前对于NEC临床治疗仍未有改变,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纠酸、纠正电解质异常,纠正凝血功能,必要时输血、血小板,补液、呼吸支持等,NEC在早产儿发病率高,穿孔率高,死亡率高。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预防NEC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多项预防策略可降低NEC发病率,产儿科加强合作减少早产发生,从根本上降低NEC发病率,对于不可避免早产,母乳喂养、益生菌、早期开奶、肠道喂养,防治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控制,口服免疫球蛋白等都是有效方法[5-6]。
综上所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约90%见于早产儿,患儿有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症、非母乳喂养等高危因素时应警惕NEC发生,早产儿NEC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穿孔率高、病死率高,治疗上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是关键,降低NEC病死率最有效措施是预防NEC发生。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8.
[2] Neu J,Walker WA.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J].N Engl J Med,2011,364(3):255-264.
[3] 王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分析肠炎90例[J].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57):308.
[4] 李保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58.
[5] 冯杰雄.美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6,27(7):386-387.
[6] 宋兵.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因分析及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