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2011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2012-01-24潘绍林周亚娟
潘绍林,周亚娟
(祥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祥云 672100)
祥云县是全国农村疾病监测点之一。居民死因监测和统计分析是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的重要工作,也是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居民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及死因分布规律,评价祥云县居民健康状况和健康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祥云县2011年通过死亡监测系统所收集的死亡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居民死因登记报告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报告系统的年度报表,人口数来源于祥云县统计局2011年统计年鉴和祥云县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1.2 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根据《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进行死因分析,死亡率标化按2010年祥云县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并通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分析影响祥云县居民死亡的前5个疾病。
2 结果
2.1 死亡概况
2011年全县共报告死亡2724例。粗死亡率590.99/10万(标化死亡率 1096.0/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655.53/10万(标化死亡率1264.13/10万);女性粗死亡率523.27/10万(标化死亡率942.26/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34.64,P<0.001),男女性别比为1.47﹕1。
2.2 祥云县2011年三大死因死亡率及构成
祥云县的最大死亡原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达488.15/10万,死亡构成为82.80%。值得注意的是伤害和中毒死亡率也较高(77.45/10万),死亡构成占总死亡数的13.11%(见表1)。
2.3 祥云县前10位疾病死亡水平及顺位分析
祥云县死亡原因前五位分别是呼吸道、脑血管、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损伤和中毒已成为总死亡和男性死亡的第三位死因(见表2)。
2.4 年龄别死亡水平
祥云县年龄别死因有两个高峰:一个小高峰是 0~1岁组,死亡29人,死亡率316.19/10万;其中男性死亡13人,死亡率280.10/10万;女性死亡16人,死亡率353.16/10万。45岁以后死亡率增高,65岁以上达第二个大高峰,共死亡1798人,死亡率5422.90/10万;其中男性死亡926人,死亡率5705.73/10万,女性死亡871人,死亡率5151.43/10万,男性高于女性(详见表3)。
2.5 主要死因构成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19例,死亡率177.69/10万,占总死亡的30.07%,其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749例,占呼吸道疾病死亡91.45%。循环系统疾病死亡800例,死亡率173.56/10万,占总死亡的29.37%;其中心脏病死亡275例,占34.38%;脑血管死亡19 例中占64.88%。损伤与中毒死亡357例,死亡率为112.72/10万,占总死亡的 13.11%。损伤与中毒死亡中,首位死亡原因是自杀死亡69例,占损伤与中毒死亡的19.33%;其次是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67例,占损伤与中毒死亡的18.77%;损伤与中毒死亡中小于60岁死亡的246例占68.91%,60岁以后死亡的101例,占31.09%。恶性肿瘤死亡329例,死亡率90.26/10万,占总死亡的12.08%;恶性肿瘤死亡中首位死亡原因是肝癌死亡69例,占恶性肿瘤的20.97%,其次是肺癌死亡63例,占19.15%。
表1 祥云县2011年三大死因死亡率及构成
表2 祥云县前10位疾病死亡水平及顺位
表3 祥云县2011年年龄别死亡水平
3 讨论
祥云县居民粗死亡率为590.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96.10/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34,P<0.001)。这一结果与2006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祥云县结果一致,也与全国的一致[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从事危险的工作比女性相对多,如下矿井,高空工作等有关。因此加强工人的劳动安全措施有可能降低男性特别是青壮年男性的死亡率。
祥云县的第一大死因和全国抽样调查一样,是慢性非传染病,第二大死因伤害和中毒,高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1],尤其男性死亡率高达 118.79/10万,也比红河州红河县的高[2]。其中,机动车交通事故又是祥云县伤害和中毒死亡的第一大死因,已成为祥云县的一个社会问题[3~4],这与祥云县地处交通要道,车辆比较多有关。
祥云县死因顺位中,前5位依次是: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和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2011年的死因顺位类似,但与2006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农村样本县的死因顺位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道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不一致,应引起疾控部门的注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祥云县的主要死亡原因,这和全国死亡调查的结果一致[1]。另外祥云县死亡有0~1岁组和65岁以上组两个高峰,前者多源于早产儿和未成熟儿、新生儿产伤和窒息及围生期的其他疾病,后者多源于慢性非传染病,而青少年和壮年死亡多源于伤害和中毒,伤害和中毒已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
[1] 陈 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跃辉,吕 韬.红河县2010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J].云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17(1):57-61.
[3] 邵永强.2010年浙江温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3):226-229 .
[4] 黄文龙,祝寒松.2010年福建省居民伤害前五位死亡原因流行病分布特征[J].疾病监测,2012,27(2):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