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对四季咳嗽的治疗
2012-01-24黎剑
黎 剑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就是咳嗽。纵观历史,历代医家对于咳嗽都有不同见解。《黄帝内经》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证。《景岳全书》又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大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张景岳将咳嗽证型由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河间六书》中又提及“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且根据临床经验春夏秋冬四季均有咳嗽发生,对于四季不同,对于咳嗽的治疗也不相同。春季多感风温而咳嗽,夏季易患风热咳嗽,秋季风燥多属肺阴虚而咳嗽,冬季风寒袭肺而咳嗽[1]。根据四季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中药对于咳嗽的治疗如下所述。
1 春季多感风温而咳嗽的治疗
1.1 治病机制
风温咳嗽的病因多是由于温热之邪合风邪侵袭人体。风为阳邪,风性主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温也是阳邪,其可灼热伤津[2]。阴平平衡则不发病,风温之邪相合则阳盛而阴伤。伤肺阴则生咳嗽。
1.2 诊断
风温咳嗽多有传染性,起病较急。临床主症有身热、恶风、喉中不适。舌脉表现为舌红、苔黄、脉浮数。并伴有头痛、发汗、渴欲饮水。
1.3 辨证论治
《温病条辨》提出“ 凡风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在治疗当中,知道是肺受累及,但对于风邪和温邪的轻重比例还要仔细斟酌,若风邪重则祛风的同时兼辛凉治温,反之亦然。并且要对风温的传遍规律很熟悉[3]。《黄帝内经》提出“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所以风温咳嗽当以辛凉解表法。根据治则选取方药即可。
春季是气温回升,此时患者多感温邪而发病。根据五行规律,时令为木,所属为肝脏,所以临床可以见到咳嗽合并两胁肋疼痛的患者,主要因为肝木之气生发太过,肝木制约肺金(肝火犯肺),则生咳嗽,治疗在银翘散加减的基础上还可以佐以疏肝理气之药。
2 夏季易患风热咳嗽的治疗
2.1 治病机制
夏季热邪易侵袭人体,本病多因外邪袭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上逆而咳。风热咳嗽如若不及时治疗,常见变证即兼其他邪气而病。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2.2 诊断
临床表现为咳嗽,或伴有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并有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口渴、尿少便干等。西医检查中血常规、胸部透视等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以及肺部纹理增粗增多或炎性改变[4]。
2.3 辨证论治
《素问》有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取味苦性凉的中药,上焦风热得以疏散,同时药走肺络以达到清肺热来止咳嗽。治当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辨证如果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那么不应该太早使用滋腻、镇咳、收涩之类的药物。 如若过早使用容易闭门留寇[5]。从而使疾病传变。
夏季气候炎热,此时时令主火,在脏属心,可有咳嗽剧烈伴有胸痛者,治疗过程中可以加宽胸理气、清心降火的药物(如:桅子)。发生在这个季节的咳嗽多剧烈,同时热像明显。治疗以桑菊饮加止嗽散加减。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辨证论治。如若痰液浓稠,色黄者,加黄芩、瓜蒌等苦寒之药。风热夹暑者,在远方的基础上配上六一散加减。对于热伤肺金的可以加天花粉等。
3 秋季风燥多属肺阴虚而咳嗽
风燥咳嗽:根据五行学说燥为秋之主气,对应的脏腑为肺。燥咳依据时令分为凉燥和热燥。“凉者,寒之浅也”,多因风寒之邪与燥邪相合,多发于秋季。症状与风寒咳嗽很像,但是特征症状是干咳或咳而少痰,唇干咽燥,舌干,脉浮。治疗当以温润止咳为主,辛温疏表为辅。临床多用杏苏散加减化裁[6]。对于温燥,多发生在秋末冬初,由于此时天气虽然寒冷,空气干燥,肺喜润勿燥,肺司呼吸而失其清润而引发咳嗽。症状多见咳嗽痰粘而少,声音嘶哑,咽喉痒而不适,面赤,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燥,唇干,舌红,苔黄燥。临床治当清凉甘润之剂,宣肺润燥。多用桑杏汤加减。
秋季气候干燥,此时时令主秋,在脏属于肺。肺喜润勿燥,所以治疗应以滋阴润肺为主,慎用大剂量的解表药,以免医用损耗津液和阳气。因时令所属,此时人体是肺阴最虚的时候,治疗以桑杏汤加止嗽散加减为主方。如果痰中带血者可以加白茅根等,如果津伤太重要适量加沙参、麦冬等滋阴药物。热重的还有加石膏等生津之药[7]。
4 冬季风寒袭肺而咳嗽
风寒咳嗽在刚起病的时候,由于风寒肃肺、肺卫失宣。,患者症状为头身酸痛、无汗、恶寒发热、咳嗽。且伴有痰液清晰,色白。舌象,脉象表现为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宣肺肃降。肺气恢复则咳嗽自愈。
风寒咳嗽的表邪解除以后,此时表症缓解或消失,此时症状以咳嗽为主,且痰多色白或咳吐不利,咽痒不适等。舌脉表现为:舌淡色青,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有医家认为此时肺之寒气未完全去除,虽然表邪症状不重,但是应当在治疗咳痰时着重清除肺寒痰湿。虽有咳嗽反复发作,但是不应过早敛肺止咳,或者用壅补之方。否则容易引起肺气不宣、气道不畅、痰湿不去、咳嗽反复发作。此时以宣肺祛痰为主要治则。采取祛痰方药和宣肺方药加减配伍。
冬季气候寒冷,咳嗽最易发作。此时时令主冬,在脏为肾,而肾主纳气、主水,所以临床也能见到一些患者,咳嗽气逆,咳嗽的同时伴有腰背疼痛。出现这种情况时要用乌药、附子、桑寄生等以滋补肾气,温阳散寒。使得气机通畅,则咳止。
在临床治疗咳嗽中,要考虑到因为时令的变迁,从而可以引起外感邪气和内因邪气对脏腑的不同影响。从而要根据不同脏腑和时令改变用药的配伍和剂量。在用药方面,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意咳嗽的个性特点。肺为华盖,脏位最高,古代医家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论述。所以在治疗咳嗽选用药物的时候,若选用药性相近的药物则用花叶类而不用根茎类、选用辛寒类而不选用苦寒之品。中医中药对于四季咳嗽的治疗有其独特和成熟的治疗方案和方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张晓丹,陈西平,邓中甲.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浅议[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10):725.
[2]李娌.听咳嗽辨疾病[J].百姓生活,2009(2):55.
[3]李建明.治疗咳嗽15法[J].药物与人,2008(7):38.
[4]林琳,寇辉.中医药治疗外感咳嗽的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14(12):55.
[5]董超英.外感咳嗽中医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150.
[6]孟凡吉.李延教授治疗外感咳嗽经验[J].中医研究,2008,21(5):42-43.
[7]张艳霞.止嗽散加味治感冒后久咳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