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临证新用
2012-01-24杨维平
杨维平
(陇西县中医医院,甘肃 陇西 748100)
银翘散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原方用于治疗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笔者近年于临床运用银翘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痤疮、带状疱疹、多形性红斑等疾病,获得良好疗效。兹举案例4则,介绍如下。
1 小儿手足口病
患儿,男,3岁,2010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发热流涕咽痛,伴口腔黏膜及手指、足趾皮疹1 d。患儿1 d前发热流涕,全身不适,口腔黏膜出现直径1~3 mm大小的带有红晕的水疱,伴有咽痛,曾口服抗感冒西药,疗效欠佳。现症:患儿舌边、齿龈等处均出现水疱,手指、足趾侧面,指甲周围及手指屈面、掌足底均出现皮疹,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数,T 39.2℃。生化检查示:WBC 12 ×109L-1,L 39%,H 61%。西医诊断: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诊断:时疫发疹。治宜辛凉解毒,清热凉血。给予银翘散加味治疗,处方:金银花 6 g,连翘6 g,牛蒡子6 g,薄荷6 g,蝉蜕 6 g,桔梗 6 g,芦根6 g,升麻6 g,板蓝根9 g,牡丹皮 9 g,竹叶3 g,生甘草3 g。3剂。每日1剂,以温开水浸泡20 min,文火煎煮20 min,取药汁分2次温服,忌食辛辣。2010年7月12日二诊,患儿病情明显减轻,口腔黏膜、舌、齿龈等处带有红晕的水疱,手指、足趾侧面、指甲周围及手指屈面、掌、足底的皮疹均未再增多,且颜色转淡,舌质偏红,苔薄微黄,脉数,T 37.6℃。继服5剂。2010年7月18日三诊,患儿口腔黏膜、舌、齿龈等处带有红晕的水疱结痂、部分脱落,手指、足趾侧面,指甲周围及手指屈面、掌、足底的皮疹消失,体温正常,大便干燥。给予增液汤3剂,诸证悉除。
按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儿童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中医学“时疫”“温病”范畴。温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本例按照《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中手足口病的分型标准辨证为普通型。本例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蝉蜕、升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透疹消疹,为主药;辅以板蓝根、牡丹皮助主药清热解毒,凉血消疹;佐以桔梗利咽止咳,淡豆豉清热除烦,芦根、竹叶清热利湿、引热从小便而解;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切中病机,价廉效验,且无毒副作用。
2 痤疮
患者,女,26岁,2008年6月8日初诊。主诉:前额、面颊部白头或黑头样丘疹2 a余。患者2 a余前于前额、面颊部散在发出白头或黑头样丘疹,伴轻度搔痒,遇热或食辛辣食物加重,1 a前症状加重,外用搽剂及口服中西药疗效皆不佳,1个月前病情进一步加重。现症:患者面部皮肤潮红,前额、面颊、鼻翼部可见多个白头或黑头样粉刺丘疹,伴有脓包和炎性丘疹,并不断有新发,面部发热、轻度搔痒、见凹坑状萎缩性瘢痕,遇热或食辛辣食物加重,口中味甜,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面疱。治宜清热解毒,燥湿消疮。给予银翘散加味治疗,处方:金银花9 g,连翘9 g,牛蒡子 9 g,薄荷9 g,荆芥9 g,桔梗 6 g,芦根9 g,蝉蜕9 g,白芷 9 g,川黄连 9 g,紫花地丁 9 g,蒲公英 9 g,牡丹皮9 g,竹叶6 g,生甘草6 g。6剂。每日1剂,以温开水浸泡20 min,文火煎煮25 min,取药汁分2次温服。2008年6月15日复诊,患者面部发热、搔痒明显减轻,未见粉刺丘疹新发,口中甜味消失,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稍数。效不更方,继服10剂,患者面部痤疮基本消失。随访1 a,未再复发。
按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而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青春期多见,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本病例乃风热犯肺阻于肌肤,加之过食肥甘、油腻、辛辣之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发病。明代李梴于《医学入门》曰:“痤疮因汗出冗湿而生,轻者状如撒粟。”本例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解毒清热,为主药;辅以牛蒡子、薄荷、蝉蜕、荆芥疏散风热,川黄连、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燥湿消疹;佐以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芷消除脓疱,桔梗引诸药上行面部,竹叶清热利湿、引热从小便而解;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消疮之效。
3 带状疱疹
患者,男,49岁,2009年6月10日初诊。主诉:右前额部灼痛伴粟粒大小水疱2 d。患者2 d前自觉右前额部灼痛,次日右前额部发出粟粒大小水疱,且灼痛进一步加剧,遂前来就诊。现症:患者表情痛苦,右前额部粟粒大小水疱排列成带状,局部皮肤紫红,并蔓延至右颞部,灼痛刺痒,伴微发热、口干咽疼,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治宜辛凉解表解毒,清热燥湿凉血。给予银翘散加减治疗,处方:金银花9 g,连翘 9 g,牛蒡子9 g,薄荷9 g,桔梗6 g,芦根9 g,牡丹皮9 g,板蓝根9 g,川黄连9 g,紫花地丁9 g,蒲公英9 g,竹叶6 g,生甘草6 g。3剂。每日1剂,以温开水浸泡20 min,文火煎煮20 min,取药汁分2次温服。2009年6月12日二诊,患者右前额部灼痛刺痒明显减轻,发热、口干咽疼消失,疱疹未再蔓延,舌质偏红,苔黄,脉数。效不更方,继服3剂。2009年6月15日三诊,患者右前额部灼痛、刺痒基本消失,疱疹结痂,部分开始脱落。守上方,继服3剂,病愈。随访半个月,未有神经痛后遗症状。
按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疾病,以疱疹、疼痛为主要特点。本例患者因脾胃素有湿热,兼外感风热,肺胃蕴热而发病,故治宜辛凉解表解毒、清热燥湿凉血。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解毒利咽,疏散风热,为主药;辅以川黄连、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化湿消疹;佐以板蓝根、牡丹皮清热凉血,桔梗利咽并引药上行,芦根、竹叶清热利湿、引热从小便而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方简效验。
4 多形性红斑
患者,女,28岁,2008年8月6日初诊。主诉:右手背部发痒伴丘疹、水疱、风团3 d。患者3 d前洗衣服之后感觉右手背部发痒,次日双侧手背部发痒加重,并出现丘疹、水疱、风团,给予特非那定片、维生素C口服治疗,手背部搔痒虽有减轻,但丘疹、水疱、风团仍有加重之势。现症:患者双侧手背部见红斑、丘疹、水疱、风团,舌质偏红,苔黄、稍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多形性红斑(红斑-丘疹型)。中医诊断:湿毒疮。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消斑。给予银翘散加减治疗,处方:金银花9 g,连翘9 g,牛蒡子9 g,薄荷 9 g,板蓝根9 g,川黄连 9 g,紫花地丁 9 g,蒲公英9 g,牡丹皮9 g,赤芍 9g,芦根 9 g,竹叶6 g,生甘草6 g。6剂。每日1剂,以温开水浸泡20 min,文火煎煮20 min,取药汁分2次温服;同时用煎煮第3次的药汁晾至约36℃,浸6层厚纱布湿敷患部5 min;并嘱患者忌食鱼、虾、鸡肉、辣椒等发物。2008年8月13日二诊,患者双侧手背部搔痒及红斑、丘疹、水疱均明显减轻,风团消失,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滑数。效不更方,再用6剂。2008年8月20日三诊,患者双侧手背部红斑、丘疹、水疱基本消失,搔痒不甚,夜间睡眠亦好,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稍数。守上方,继取6剂,内服外敷。1周后,病愈。
按多形性红斑属中医学“湿毒疮”范畴。《医宗金鉴》曰:“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本病例由感受外邪、湿热蕴结肌肤所致,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消斑。方中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辛凉解毒,为主药;川黄连清热燥湿,板蓝根、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共为辅药;芦根、竹叶清热利湿,为佐药;使以生甘草助主、辅药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效验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