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东主任医师运用经方辨证论治发热病案3则
2012-01-24王智明李伟青
王智明,吴 燕,李伟青
(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甘肃兰州730050)
王海东主任医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第五批省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a,不仅擅长使用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而且善于应用经方辨证论治发热。现将王主任采用经方辨证论治发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当归六黄汤
患者,女,55岁,2011年2月24日初诊。主诉:发热16 d。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20余a,现一直用卡托普利、氨体舒通、丹参滴丸进行药物维持,就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主要为下午和晚上,为中等度发热,有汗出,无咳嗽咳痰,心慌气短,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后无效。现症:发热,口干,精神欠佳,舌质稍红,苔薄微黄,脉细数,饮食及小便均正常,大便干。辅助检查结果示血、尿、大便常规均正常,结核抗体阴性。中医诊断:发热。证属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泻火,方选当归六黄汤,处方:当归10 g,黄芪15 g,黄连 10 g,黄柏10 g,黄芩1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水煎,1 d 1剂,口服,共7剂。服药后1个月回访未再发热。
按 王主任指出:当归六黄汤为李东垣创制的治疗阴虚火旺盗汗的方剂,见于《兰石秘藏》,其治疗作用包括滋阴、泻火、固表3个方面,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盗汗,很少有人用于发热的治疗。该患者选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的原因如下:患者久病伤阴,阴虚不能制火,虚火上炎,充斥肌肤,故见发热,阴虚所以每到下午和晚上开始发热;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阴虚火旺,耗伤津液,肠道失其滋润,故大便干;火旺阴液不守,故盗汗;舌质稍红,苔薄微黄,脉细数。以上均为阴虚火旺的临床表现,符合当归六黄汤的主治病证的病机。方中首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使阴血充沛则水能制火,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含义。用黄芩、黄连、黄柏3味苦寒之药既能清泻三焦之火,又能起到“苦以坚阴”的作用。火热得清,阴液不再受灼伤而固守。在滋阴泻火的群药中加入一味甘温的黄芪,正是本方配伍的奥妙之处。因为,盗汗日久会出现表气虚的病机,所以重用黄芪实卫固表,涩敛外泄之阴以止汗。该患者阴虚火旺的临床表现并不严重,故治疗1周后火热去而津液生,发热、盗汗诸症悉除。
2 柴胡达原饮
患者,女,25岁,2010年7月13日初诊。主诉:发热、关节痛24 d。患者入院前24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发热最高时体温达39.1℃,每日13:00—16:00体温开始上升,发热前恶寒怕冷,需加盖衣被,无寒战,随后但热不寒,未经处理数小时后汗出热退,每天如此,反复不愈;并有四肢关节疼痛,口中黏腻,食欲减退,大便不爽等症,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后无效。因考虑风湿病故来我科诊治,就诊时查: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苔黄腻,舌质淡红,脉弦滑,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辅助检查结果示:三大常规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 31 mm/h,C反应蛋白7.8 mg/L,肥大氏反应及外裴氏反应均阴性,抗核抗体及结核抗体均阴性,血管炎四项正常,肿瘤系列均正常,双膝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发热。证属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治以清化湿热、开达膜原,方选柴胡达原饮加减,处方:柴胡25 g,黄芩10 g,枳实 10 g,桔梗15 g,青皮10 g,槟榔10 g,荷叶梗 15 g,草果 10 g,厚朴 10 g,茵陈 10 g,滑石 10 g,炙甘草3 g。3剂,水煎,口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复诊,基本不发热,口中黏腻及关节疼痛消失,仍不欲饮食。查体:舌质淡少苔,脉沉,小便正常,大便稀。考虑湿热已清,脾胃受损,在原方的基础上去枳实、桔梗、青皮、槟榔、滑石,加茯苓、陈皮、藿香、佩兰以健脾化湿,太子参以补气生津,再服3剂。半个月后回访,诸症消失,无不适。
按 王主任指出,膜原代表一个特殊的部位,即半表半里,这一部位处于脏腑之外、肌肤之内,即外不在表,内不在里,与少阳、三焦密切联系。这个位置中多空隙,痰湿容易留聚,故膜原证常与痰湿相联系。本例患者有以下特点:①发热时往来寒热,发有定时,体温较高,无特殊处理亦可恢复至正常,同时就诊前使用过多种抗生素无效,血常规基本正常,排除感染性疾病。②发热时间长,各种相关检查基本正常。③伴有明显的舌苔黄腻,舌质淡红,脉弦滑,小便短少,大便不爽等湿热蕴结症状,与中医膜原证相符,故立柴胡达原饮治之。柴胡达原饮是《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方剂,由达原饮化裁而成,治疗邪伏膜原兼少阳证。方中柴胡、黄芩为君,以柴胡疏达膜原气机,黄芩苦泻膜原之郁火;臣以枳实、桔梗开达上焦,厚朴、草果疏畅中焦,青皮、槟榔畅达下焦,使膜原伏邪从三焦外达肌腠;佐以荷叶梗透之,甘草和之,茵陈、滑石加强清热除湿之效。药证相合,故起效明显。待复诊时湿热之邪已去,脾胃之气耗伤,故加健脾化湿益气之品,以固本培土。
3 乌梅丸
患者,女,33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15 d。患者入院前1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发热最高时体温39℃,每日发热,发无定时,伴肢冷恶风、倦怠乏力、口渴饮冷、纳差、面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患者平日急躁易怒,辅助检查结果示:三大常规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56 mm/h,C反应蛋白0.8 mg/L,肥大氏反应及外裴氏反应均阴性,抗核抗体及结核抗体均阴性。中医诊断:发热。证属寒热错杂、气机失调。治以平调寒热、疏通气机,方选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 g,柴胡25 g,黄连、黄柏、香附、地骨皮、陈皮、当归、桂枝、党参各10 g,附片、细辛、花椒、干姜各 5 g。水煎,口服,每日1剂,共3剂。3剂后复诊,患者基本不发热,但仍感倦怠乏力,纳差,口干,为热伤津液、脾胃虚弱的表现,对以上方剂调整,处方:乌梅 10 g,柴胡15 g,香附、地骨皮、陈皮、当归、党参、生地黄各10 g,茯苓、白术 15 g,甘草 3 g。每日1剂,水煎,口服。5剂后回访,诸症皆消。
按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具有温脏安蛔、兼清上热的作用,主治寒热蛔厥及久痢。本方酸辛苦并用,寒热并施(温散厥阴之寒,兼清郁热)、气血并调、攻补兼施,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蛔厥及久痢。目前多使用此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等病。王主任认为:发热,口渴饮冷,舌质红,苔薄黄,说明内有热邪蕴结,但肢冷恶风,倦怠乏力,纳差,面黄,为脾胃虚寒的表现,结合患者平时急躁易怒、多郁的病史,辨证为寒热错杂、气机失调之证,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方中重用乌梅、柴胡以承阴启阳,治疗厥阴之寒热;黄连、黄柏、地骨皮、附片、桂枝、细辛、花椒、干姜辛开苦降,疏展气机,透达郁热;当归、党参、陈皮益气补血,扶正祛邪,治疗脾胃虚寒诸症。考虑到患者热势较重,组方中黄连、黄柏、地骨皮用量稍大,附片、桂枝等温热性药用量较轻,组成寒热并用,清热为主,邪正兼顾,调畅气机之剂。诸药相合,寒热错杂得解,气机失调得疏,发热自愈。
4 小结
发热是临床常见疑难杂病之一,很多发热西医很难确定其原因,因此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以上3个病例的成功治疗彰显了中医经方及辨证论治在临证中的作用,病同发热,但病机相差甚远,或为阴虚火旺,或为湿热内蕴于膜原,或为寒热错杂,治则选方亦大相径庭,因此在临证中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处方用药,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