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联合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2-01-24张慧敏
张慧敏
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南新乡 453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大多数患者在患糖尿病2~3年后患病,早期症状常呈相对可逆性,随着病程的进展,可表现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并且是糖尿病足和截肢的最主要原因[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们采用甲钴胺联合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男39例、女 21 例,年龄 43~81 岁,平均年龄(59.06±7.82)岁。 糖尿病病程 1~15年,平均病程(7.15±1.32)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0.5~6年,平均病程(2.06±0.59)年。纳入研究的患者,近2周未接受过其他方式治疗,近期均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昏迷等并发症。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比和病程等方面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给予甲钴胺胶囊500 μg,口服,每日3次;观察组加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5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2]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感觉异常、浅感觉、肌张力和腱反射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体征显著好转或恢复正常,辅助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提高 5m/s;有效:自觉症状改善,体征也明显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提高 3m/s;无效:患者自觉症状和体征无显著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00%(21/30),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疾病谱的变迁,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资料显示,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并发症,而糖尿病慢性神经病变最常见,其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远端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最为常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不详,目前尚未有效的治疗措施。笔者采用甲钴胺联合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33%,并且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辅酶B12,在机体内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调节高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促进神经内脂质、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以及髓鞘脂质卵磷脂的合成,从而加快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4]。灯盏花素由灯盏花全株植物中提取,黄酮类是其主要有效成份。文献报道,灯盏花素具有改善末梢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还可抑制红细胞醛糖还原酶的活性,提高NO水平,从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5]。
综上所述,甲钴胺联合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方便实用、安全高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兰,姜维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23-24.
[2]陈慧芳,肖劲松,李晓宁.当归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5):495-496.
[3]李劲榆,杨红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07-209.
[4]宋利格,李颖,周筠,等.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2):166-167.
[5]谢丹红.灯盏花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新医学,2007,38(6):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