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涌泉穴临床应用
2012-01-24胡艳丽
胡艳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
“井”意为古井,喻山谷之泉。“所出为井”,涌泉为肾经井穴,既有井穴的共性,又具自己的特性,现就涌泉穴在古代文献中主治病证和现代研究作一小结。
1 涌泉穴概说
涌泉穴始见于《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后世多沿用此名。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涌泉在足趾屈曲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灵枢·本输》载:“涌泉者足心也。”《黄帝明堂灸经》云:“涌泉二穴,在脚心底宛宛中,白肉际,屈足卷趾得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下简称《铜人》)曰:“涌泉二穴木也,一名地衢,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也。”后世著作多从之。古书云:“病在脏者取之井”,“井主心下满”。《针灸穴名解》曰:“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而作涌泉之动……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本穴多治头、胸之病。用以引热下行也。”
2 涌泉穴古代文献的证治记载
涌泉穴临床应用广泛,笔者通过对古籍的查阅,从中筛选了记载较可靠,与本穴关系密切的17册,现对古代文献记载作一分述。
2.1 内科病证
2.1.1 全身疾患
阴痹:《内经》、《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脉经》、《外台秘药》(以下简称《外台》)、《针灸逢源》(以下简称《逢源》)、《普济方·针灸》、《针灸大成》(以下简称《大成》)、《针灸聚英》(以下简称《聚英》)。
不嗜食:《内经》、《黄帝明堂灸经》、《铜人》、《甲乙经》、《外台》、《逢源》、《针灸资生经》(以下简称《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足热:《逢源》、《医宗金鉴》、《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针灸大全》(以下简称《大全》)、《铜人》。
自汗:《神应经》、《资生经》、《普济方·针灸》。
不汗:《大成》、《聚英》、《外台》、《甲乙经》。
贲豚:《逢源》、《医宗金鉴》、《大成》、《大全》。
骨厥、尸厥,或肾积:《大成》。
传尸劳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以下简称《玉龙经》)、《逢源》、《大成》、《聚英》。
消渴:《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甲乙经》。
脊胁相引,忽忽善忘:《甲乙经》、《外台》、《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转筋:《千金要方》、《资生经》、《普济方·针灸》、《甲乙经》、《外台》。
气痛:《逢源》、《医宗金鉴》、《大成》。
善怒:《大成》、《甲乙经》、《外台》。
痿厥、嗜卧、善悲欠、善恐:《大成》、《聚英》。
厥寒厥热:《逢源》、《资生经》、《大成》、《聚英》。
醉头风、呕吐不止:《大成》、《大全》。
黄胆:《神应经》、《逢源》、《大成》、《聚英》。
胸结身黄:《大全》、《逢源》、《针经指南》、《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内经》、《铜人》、《外台》、《逢源》、《资生经》、《普济方·针灸》、《玉龙经》、《大成》、《聚英》、《大全》。
少气:《大成》、《聚英》、《甲乙经》。
通身浮肿或胃气上逆:《普济方·针灸》。
风逆、暴四肢肿:《内经》。
身热:《神应经》、《外台》、《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甲乙经》。
足寒:《玉龙经》、《甲乙经》、《外台》、《逢源》、《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2.1.2 泌尿生殖系疾病
阴卵肿:《资生经》、《普济方·针灸》。
癃闭:《普济方·针灸》、《大成》、《甲乙经》、《外台》。
阴痿:《普济方·针灸》、《甲乙经》、《外台》。阴器痛:《大成》、《甲乙经》、《大全》、《外台》。
淋证:《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逢源》、《医宗金鉴》、《大全》、《外台》、《甲乙经》。
疝气:《逢源》、《医宗金鉴》、《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甲乙经》。
胞转:《资生经》、《大成》、《聚英》。
2.1.3 心胸疾患
心痛:《黄帝明堂灸经》、《铜人》、《千金要方》、《逢源》、《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胸胁满:《普济·针灸》、《大成》、《甲乙经》、《外台》、《资生经》、《聚英》。
烦心:《外台》、《甲乙经》、《逢源》、《普济方·针灸》、《大成》、《甲乙经》、《聚英》。
心中结热:《铜人》、《大成》。
2.1.4 胃肠疾患
大便难:《内经》、《玉龙经》、《铜人》、《甲乙经》、《外台》、《逢源》、《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
腹胀:《内经》、《铜人》、《甲乙经》、《脉经》、《外台》、《逢源》、《普济方·针灸》、《聚英》。
腹痛:《大全》、《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外台》、《资生经》、《甲乙经》。
2.1.5 肺系疾患
气喘:《玉龙经》、《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甲乙经》、《外台》。
咳而短气:《甲乙经》、《外台》、《资生经》、《普济方·针灸》。
咳嗽寒痰:《大成》。
咳嗽身热:《铜人》、《甲乙经》、《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
2.1.6 神志疾患
痫证:《铜人》、《资生经》、《普济方·针灸》、《神应经》、《逢源》、《大成》、《大全》、《医学入门》、《聚英》。
呆痴:《大成》、《聚英》。
癫疾:《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2.2 妇科病证
妇人无子:《玉龙经》、《铜人》、《甲乙经》、《资生经》、《聚英》、《外台》。
月事不调:《资生经》。
2.3 头面五官病证
头项痛:《逢源》、《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外台》、《玉龙经》、《神应经》、《资生经》、《大全》。
目眩:《内经》、《铜人》、《甲乙经》、《脉经》、《外台》、《逢源》、《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喉瘅、咽痛:《铜人》、《甲乙经》、《逢源》、《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外台》。
喑不能言:《甲乙经》、《普济方·针灸》、《聚英》。舌吐不收:《逢源》、《大成》、《大全》。
僻噤或舌纵涎出、舌根急缩,或目中白睛青:《普济方·针灸》。
目不开:《大成》、《聚英》。
鼻衄:《千金方》、《逢源》、《资生经》、《聚英》、《甲乙经》、《大全》。
牙齿痛:《聚英》。
2.4 外科病证
风疹:《铜人》、《神应经》、《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香港脚:《逢源》、《普济方·针灸》、《甲乙经》。
2.5 儿科病症
小儿惊风:《医学入门》、《大成》。
2.6 其他病证
腰脊痛:《内经》、《铜人》、《甲乙经》、《脉经》、《神应经》、《外台》、《逢源》、《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
胸胁痛:《大成》、《聚英》、《普济·针灸》。
肩背颈项痛:《内经》、《甲乙经》、《脉经》、《逢源》、《资生经》、《外台》。
胫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
筋挛膝痛不可屈伸:《普济方·针灸》、《大成》、《甲乙经》、《外台》。
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黄帝明堂灸经》、《铜人》、《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聚英》、《外台》。
足厥痛:《甲乙经》。
3 涌泉穴现代文献的证治记载
3.1 癔病性瘫痪
李氏[1]针刺治疗癔病性瘫痪20例,取双涌泉穴,直刺0.8~1寸,先提插,得气后进行大幅度捻转,反复操作3~5 min,以病人不能忍受为度,留针15~20 min,同时让病人活动肢体,自如后起针。20例病人经1~2次治愈13例,3~4次治愈7例,经2年随访仅1例于治愈3月复发,经再次治疗而愈。
3.2 癔病性昏厥抽搐
余氏[2]针刺治疗癔病性昏厥抽搐23例,取单侧涌泉穴,直刺0.8寸,提插捻转,予强刺激,行针1~3 min,留针5 min,以病人意识恢复、抽搐停止为原则。出针后若复发,取该穴再次行针1次,手法宜温和,行针1~3 min。经治疗23例病人行针后全部意识恢复,抽搐停止,见效快者30 s,慢者3 min,平均80 s。其中19例行针1次意识恢复、抽搐停止,出针后未再发作;有4例因情绪未稳定,出针15 min后抽搐再次发作,重新针刺该穴抽搐停止。
3.3 中风失语
邓氏[3]治疗中风失语,以艾条温和灸两涌泉各15 min,兼针哑门、神根。治疗5次能说单字,30次能谈,恢复工作,随访1年未复发。
3.4 颈性眩晕
曹氏等[4]针刺治疗颈性眩晕100例,取双涌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经治疗14天,治愈32例,显效39例,好转29例,全部有效。
3.5 半身汗出
黄氏[5]针刺治疗半身汗出,选双涌泉穴,刺入0.4 ~0.5 寸,提插补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其间行针2次。并于神阙穴拔罐,留罐15 min。此法治疗1次症状改善,出汗量明显减少。经5次治疗痊愈。
3.6 失眠症
任氏[6]艾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38例,每晚临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 min后,点燃艾条对准涌泉穴施行温和灸,15~20 min/穴。经治疗14天痊愈2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100%。
3.7 顽固性呃逆
姜氏[7]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取涌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涌泉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型,频率90~100 Hz,时间30 min。随证选取相应配穴。经治疗虚证17例,治愈16例,无效1例;实证18例,治愈17例,无效1例。
3.8 单纯性鼻出血
姜氏[8]针刺治疗单纯性鼻出血40例,取穴以涌泉为主,随证选取相应配穴,涌泉以拔火罐为主,肝肾阴虚者加针刺,用补法,配穴予虚补实泻。经5次治疗痊愈24例,显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
3.9 头痛
邓氏[3]针刺法治疗头痛,先针风池、风门,针后疼轻,又针涌泉,针下痛立止。
3.10 小儿惊厥
马氏等[9]针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39例,取涌泉穴,直刺6~12 mm,用泻法,不留针,如抽搐不止可稍运针。39例患儿均在针刺后立即停止抽搐。
3.11 小儿外感发热
农氏[10]涌泉穴敷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取免煎中药熟附子3~5 g,用少量霍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于两涌泉穴,1天更换1次,经3~6天治疗总有效率96%。
3.12 流行性腮腺炎
朱氏等[11]涌泉穴敷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6例,方用大黄6 g,吴萸、天南星、胡黄连各4 g,男性加川楝子4 g,女性加红花4 g,将上药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稠糊状外敷双涌泉24 h。86例均在门诊接受治疗1~3天收效,治愈率100%。
3.13 阳痿
隋氏等[12]水针加针刺法治疗阳痿386例,用丙酸攀丸素10 mg,将药液10 mg(1 ml)注入关元穴。4日1次,5次一疗程。如必要,隔1周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本组治疗时间最长为2个疗程)。交替针刺涌泉穴,取一侧每日1次,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留针期间嘱患者轻闭双目,意守关元。20日一疗程。经治疗痊愈179例,有效18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04%。
4 小结
4.1 涌泉穴作为井穴的主治规律
涌泉首先能治疗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灵枢·经脉》中提及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少气、舌干、咽痛、贲豚、腰脊痛、心烦、腹痛、痿厥、足下热痛等。同时还能治疗井穴所主的病变,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及:“病在脏者,取之井”。脏之所藏者,精神气血魂魄也,井穴为脏腑经气循行交接之处,针刺能够通贯经脉脏腑之气、协调阴阳、开窍醒神,而疗急病、热病。涌泉穴五行属木,取之可以滋水涵木、潜阳熄风,治疗神志异常和头痛头晕等。《难经·六十八难》补充说:“井主心下满。”足少阴肾经络心,取之可治疗烦心、心胸满闷等。
4.2 涌泉穴古代文献记载与现代临床应用对比
古代文献记载本穴应用广泛,除上述疾病外,由于肾经联系肾、膀胱、肝、肺、循喉咙、夹舌本,其经筋循股阴,结阴器,故涌泉可治疗舌咽病、二阴病等。从现代文献看来,治疗方法上更加多样化,可以采用电针、拔罐、药物贴敷等方法。但是其治疗范围却明显缩小,仅局限于神志病、头面五官病,对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其他证治报道少,缺乏继承性。
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古代文献整理的力度,在辨证准确、方法得当的前提下,将其灵活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从中选择出优势病种,加强对该穴作用机制的理论性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现代临床,提高针刺效果。
[1] 李倩.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病性瘫痪20例[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10):103-104
[2] 余幼鸣.针刺涌泉穴治疗疮病性厥抽搐23例[J].中国针灸,1997(6):367
[3] 邓双锋.涌泉穴的运用[J].中国针灸,1995(S2):196
[4] 曹鸿寿,张杰.针刺涌泉穴治疗颈性眩晕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11):653-654
[5] 黄建军.涌泉穴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针灸,1998(8):469-470
[6] 任建军.艾灸涌泉穴治疗失眠症38例[J].中国针灸,2000(2):90
[7] 姜劲峰.电针涌泉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24
[8] 姜劲峰.涌泉穴为主治疗单纯性鼻出血4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55
[9] 马言清,邓爱华.针刺涌泉穴治疗小儿惊厥[J].中国针灸,2009,29(4):301
[10] 农秀明.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5):11
[11] 朱学迎,李勇.涌泉穴敷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6例[J].江苏中医,1999,20(6):26
[12] 隋永杰,侯玉亭.关元穴位注射配合涌泉针刺治疗阳萎386例[J].中国针灸,199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