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庞万敏热性眼病证治

2012-01-23庞朝善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方用症见热性

庞朝善

传统中医眼科辨证方法颇多,计有五轮八廓、经络等辨证学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进步,以往的辨证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中医眼科的需求,应该借鉴西医诊断从辨病的角度进行考虑和分析。热性眼病即是针对以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眼病而提出的,因其变化多端,每易出现变症、坏症,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目为火户”、“目不因火则不病”之说。研究和探讨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掌握其施治法则,是摆在中医眼科同道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兹对家父庞万敏主任医师遗稿 《热性眼病辨证新法》进行整理,供各位同道参考。

1 热性眼病的特点

目者,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明视。倘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邪从火化,犯于目窍,则要发生眼病。热性眼病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起病急,发展快,症状明显,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羞明、流泪、星膜翳障(包括视网膜渗出)、目络紫胀(视网膜血管纡曲怒张)、出血、积脓、视力骤减等。这类眼病包括实热生疮、目疔疮、目疳,眼丹、漏睛疮、天行赤眼、花翳白陷、凝脂翳、黄液上冲、火疳、瞳神紧小、突起睛高,以及某些视瞻昏渺、青盲、暴盲等病,类似于现代的眼睑皮肤炎、视网膜血管炎、急性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炎、眼球筋膜炎等。热性眼病从病程上一般可以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或者只经过早、晚两个阶段。初期以风热病为主,或兼湿燥邪为患;中期表现为风邪化热、热邪不解、耗津化燥、动血生风等实热证。末期常见“久病致虚”、“久病致郁"的虚郁证候。

2 热性眼病的分期证治

热性眼病具有以上的特点,笔者结合病人的体质诸因素,将其分为以下三期证治。

2.1 风热期

风热之证,多见于热性眼病的初期阶段,疾病轻而浅。盖风邪轻扬,易犯清窍,火性炎上,易侵头目,故其发病每见风、热之邪合而为患;风热交结,实难细辨。湿燥之邪也往往夹杂出现。张景岳说“风本为阳邪,然必有外感方是真风”,此为“目风生热”。“若本无外感,只因内火上炎而为痒为痛者,人亦称为风热”。《原机启微》也指出:“风动而生热,譬犹烈火焰而必吹,此物类感召,而不能违间者也,因热而召,是谓外来;久热不散,感而自生,是谓内发”,“内外之邪,为病则一”。然风邪具有善行数变,初期在表,迅速入里化热的特点,故风热为患,风助火势,火驾风威,风火相煽,有爆发骤变之势,孰轻孰重,应根据每人之体质而定。分为风重,热重,风热并重三型。其次要掌握其特点和变化规律,以法施治。

眼部症状:局部出现红,痒,痛,涩,羞明,胞脸浮肿,白睛红赤,抱轮深红,黑睛翳障浮嫩,黄仁纹理昏糊,眼底目络紫胀且伴视衣浮肿等。

2.1.1 风重:症见:眼痒流泪,目涩羞明,白睛粉红,黑睛星翳,全身兼有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或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治法:祛风散滞。代表方剂: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2.1.2 热重:症见:目痛较甚,怕热畏光,眵多黄稠,热泪如汤,胞睑红肿,全身兼有发热,口渴,便秘,溲黄,或发热不恶寒,苔薄黄,脉弦数。治法:清热散风。代表方剂:双解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1〕。

2.1.3 风热并重:症见:目涩羞明,疼痛难睁,眵多黄稠,热泪如汤,全身兼见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治法:疏风清热。代表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

此外,风热往往夹湿,形成风热湿证,症见痛痒肿赤,糜烂流水,兼见关节痛肿,走窜不定等。治宜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方用疏清解毒汤(《中医治疗眼底病》)〔2〕加减。 夹燥者,症见眼目干燥,结痂脱屑,神水枯瘁,眵结毛燥,口干鼻燥,舌红苔燥等。治宜散风清热,生津润燥,予眼干燥方(自拟: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知母,芦根,当归)。

2.2 实热期

此期多见于热性眼病的中期,疾病重而深。局部病势急重,火热之邪有炎上灼津,迫血妄行,热极生风等病理变化,全身所伴症候也较明显,但由于脏腑的生理、病理不同,所见症侯各异,相应的治法,方药也有区别。

眼部症状:视物昏朦,热泪如汤,灼热疼痛,红肿拒按,疮焮脓稠,目络紫胀,眼底出血等。

2.2.1 实火证:症见:热泪如汤,灼热疼痛,可抱轮红赤,可两眦红痛,可胞睑焮热,可黑睛湿翳,全身兼有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兼高热不恶寒,但恶热,烦渴引饮。依照邪热累及脏腑的不同,可以分为:(1)心火盛,治以清心泻火,方用三黄汤(《金匮要略》)。(2)肝火盛,治以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肺火盛,治以清热泻肺,方用泻肺饮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4)胃火盛者,治以清胃泻火,方用养阴清热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5)三焦火,治以泻火通腑,方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实热期往往见有挟证、兼证,所选方药也有差异,只有掌握此期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2.2 热毒证:症见:眼部以疮疡积脓,黄液上冲为主。全身兼有痈、疮、疖。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银花复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2.3 湿热证:症见:眼部以痛、痒、湿疹、糜烂、新翳红肿为主,全身兼有头沉重、体倦,口淡不渴,便秘,溲涩,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燥湿,方用清湿散(《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2.4 伤津证:症见:眼部红肿热痛,炎症迟续不消。全身兼有口干而渴,咽燥唇裂,便秘舌红,苔黄燥,脉细数。治以清热生津,方用庞氏养阴清热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2.5 血热证:症见:眼部以抱轮赤红,目络紫胀,出血为主症。全身发热烦燥,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或有鼻衄,吐血、便秘等。治以清热凉血,方用凉血地黄汤(《医宗金鉴》)。

2.2.6 瘀热证:症见:眼部红赤紫胀,赤丝缕纹,眼底目络紫胀,出血暗红,口干不饮,舌紫暗或有瘀点。治以凉血散瘀,方用凉血散瘀汤 (《中华眼科杂志》1980.1)。

2.2.7 郁热证:症见:眼部憋胀酸痛,赤丝虬脉,目翳混浊。全身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数。治以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3 虚郁期

肾藏真阴、真阳,为精气之根,精能生气,气能化精,阴精被灼,阳气暗耗则为气阴不足证,气阴不足证也为热性眼病虚郁期所常见。“久病必虚”,本期的特点是正气虚弱,病邪已衰,热性眼病易见伤阴耗津,病之晚期,往往出现津伤液耗的征象,当以滋阴为主,或邪热耗伤阴液而邪留恋,当滋阴扶正,清热祛邪。“久病致郁”为本病的又一致病特点,病久常出现虚热挟郁、挟瘀、挟痰之象。据脏腑阴虚之不同,以在代表方剂的基础上酌情加减。

2.3.1 虚热证:症见:目微赤痛,眼干目涩,视物昏朦,兼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不寐,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方用养阴清热退翳汤(《中医眼科方药选编》)。

2.3.2 阴虚挟瘀证:症见:目昏不明,目络紫胀,赤丝缕脉,翳障结块,兼见肿痛紫斑,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法:滋阴活血。方剂:四子和血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3.3 阴虚挟郁证:症见:视物昏朦,头痛眼胀,眉棱骨酸痛,兼见心胸胀闷、疼痛等症。治以滋阴解郁。方用舒肝解郁益阴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3.4 阴虚挟痰证:症见:视物不清,翳白沉凝,视网膜渗出日久不退,兼见头眩耳鸣,胸闷咳喘,苔腻,脉濡滑。治以滋阴化痰,方用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3.5 气阴不足证:症见:热性眼病的恢复期或陈旧期,翳膜隐伏,白睛淡赤,神膏混浊,系头淡白,目络细小,视衣积滞,神气不足等,兼见神疲形倦,少气懒言,口干咽燥,自汗盗汗,潮热口渴,舌红无苔,脉虚数等。治宜滋阴益气,方用补气舒肝益阴汤加减(《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余热未清者,再加清热之品。

总之,热性眼病多见于多种炎症性眼病中,具有起病重,变化迅速,症状间杂的特点,初期以风热为主,中期突出于实热,末期虚郁并见。证诸临床,必须与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互相配合,参和互用,才能使其更臻完美。体质偏实、偏热者,即以上述辨证为主;偏虚偏寒者,就以全身辨证为主,兼顾局部;偏实偏热者,十之八九;偏虚偏寒者,只不过一二。后者辨证宜参考《温热方药治疗眼病琐谈》〔3〕一文,兹不重赘。

[1]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

[2]庞万敏.中医治疗眼底病[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庞万敏.温热方药治疗眼病琐谈[J].辽宁中医杂志,1983,14(1):36-38.

猜你喜欢

方用症见热性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养咽止咳桑叶方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