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良地震医学救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思考
2012-01-23王玉学
王玉学
云南彝良地震医学救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思考
王玉学
彝良地区;医学救援;卫勤保障;做法思考
R 821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发生5.7级地震,并连续发生60余次余震,造成当地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军队作为抢险救灾的主力军,认真研究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及要求,对抢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专题研究,认清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基本特点
1.1 抗震救灾任务紧急突然,卫勤保障应急性强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云南彝良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部队坚决贯彻上级一系列决策指示,视灾情为命令,快速出动、快速到位、快速展开,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77100部队根据上级指示展开空地立体救援,派出驻川某工兵团携带专业救援装备迅即赶赴灾区,陆航某旅出动3架直升机空运物资、伤员,驻川某团官兵紧急出动,星夜抵达灾区迅速展开救援。截至9月13日,累计救治伤员940余人,巡诊6100余人次,转移安置群众46 930余人,搭设帐篷5520余顶,抢运发放物资4300余吨,疏通道路390余公里,为夺取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抗震救灾行动复杂多样,卫勤保障时效性强国内外抗震救灾的经验表明,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为72 h。彝良地震后,总后协调东方航空公司,承运云南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组和昆明总医院专家共38人,于9月8日1时20分,从昆明机场运抵云南昭通机场;组织第三军医大学派出一支20人医疗分队,8日晚上到达灾区展开救援。成都军区联勤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工作,派出人员参加军区抗震救灾现地指挥协调组,赴救灾一线组织指导部队后勤保障。第一时间抽组军区后勤5支机动保障力量、共390人赶赴灾区展开保障。其中,昆明总医院抽组一个野战医疗所,成都军区总医院抽组一个野战医疗队,解放军44医院、解放军478医院各抽组一个医疗队,于8日上午抵达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2 着眼救援需求,把握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基本要求
2.1 快速反应,迅即高效彝良地震发生后,上级迅速成立应急工作小组,紧急下发抗震救灾后勤保障指示,明确后勤指挥关系和保障标准,对做好支援地方抗震救灾和救灾部队后勤保障提出明确要求。集团军后勤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抽组医务人员担负抗震救灾部队卫勤保障任务。各级卫生机构把此次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作为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实践我军宗旨的政治任务,在接到救灾卫勤保障命令后迅即完成了各项准备,携带药品、器材火速赶赴到灾区。
2.2 紧急救援,突出重点我们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部署使用卫勤力量。在每个点上,保证至少有1名卫生人员,对执行徒步机动、爆破等危重任务的部队派出由军医组成的卫勤保障小组实施伴随保障;在每条线上,逐级建立伤员快速后送通道,实施逐级保障;在各个方向上,充分利用上级加强医疗力量对重要方向救灾部队实施区域保障,确保军地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大灾之后往往伴随有大疫,要切实抓好抗震救灾中卫生防疫工作,确保救灾部队无疫情发生,保持持续的战斗力。
2.3 立足自身,建制保障救灾部队要牢固树立立足自身建制保障的意识,保持较强的持续自行保障能力;要整合后勤保障资源,抽组精干人员成立炊事、卫勤等保障分队,携带保障物资器材,伴随抗震救灾部队实施保障。部队应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个分散任务点上保证至少有1名卫生人员,并按任务人数带足一周必需的急救药材和防暑、防腹泻、防蛇咬伤、防皮肤病等常用药品;对执行徒步搜索救援、筑路爆破、进村入户和分散执行任务的部(分)队,派出由2~3名卫生人员组成的卫勤保障小组实施伴随保障;在每条救灾线上,按照各级医疗机构收治范围建立1条伤员快速后送通道,确保了伤病员一线救治不延误。
2.4 军民融合,一体保障适应抗震救灾部队驻地分散、机动频繁、伤病员散在的特点,在医疗技术和药品器械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减少后送、降低减员率。针对抗震救灾部队到位时效性强、道路塌方通行困难的实际,采取公路、水路、空运和人工背运相结合的方式,想方设法为救灾一线送急需药品器材。通过主动向下了解,定期报告需求,分析保障任务,掌握一线救灾部队药品器材需求,及时向上申请。药品器材到位后,采取军区直达配送,兵站领取,友邻单位代运等多方式,确保了药品器材需求第一时间掌握,药品器材补充及时到位。采取专业力量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细致地做好疫区消毒、水源保护、传染隔离、垃圾处理等,有效控制疫情发生。
3 坚持迅即反应,探索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对策措施
3.1 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加强针对性教育训练要采取集中授课和下发卫生防疫手册等方式,宣传普及防疫知识,提高救灾官兵对卫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掌握抗震救灾中的防疫知识。总部可指定军队医疗单位加强对灾害医学的研究和建设,在促进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和创伤医学结合的基础上,创立具有我军特色的灾害医学,定期对部队卫勤保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能力训练。卫勤人员要从思想、物资、技术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采取看录像、专家授课等方法提高认识,掌握技能,打牢基础,拟订应对自然灾害卫勤保障预案;组织官兵开展自救互救技术训练;对专业技术分队人员组织学习抢救原则和抢救技术,每年进行一次应急卫勤演练,以提高自救互救和遂行卫勤保障任务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完成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的能力。
3.2 加强卫勤力量建设,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加强一线野战医疗力量配置,加快伤员后送转运,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去挽救每一个生命。昆明总医院从实践中总结“3+4+1+4”模式,即由3名骨科医生、4名外科医生、1名内科医生、4名护士抽组抗震救灾突击队员,在彝良抗震救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3.3 着眼救灾应急特需,搞好卫生防疫工作突出抓好饮食、饮水卫生安全管理。注重疫情监测,落实医疗巡诊,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部队和驻地疫情,严防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事件。认真搞好消毒防疫,坚持定期对驻地及周边、作业区地域喷洒消毒液,认真清理填埋垃圾,建立简便卫生的生活设施,搞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以杀灭老鼠、蚊蝇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防止人员被咬伤后感染疫病。严格饮用水和食品的检疫检验,严把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和制作关,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加强卫生检查,严格落实巡诊、查铺制度,及时了解官兵健康状况,果断处置发现的伤病员。定期、不定期与上级和地方卫生防疫部门联系,适时了解、掌握救灾地区卫生防疫情况。及时配发防疫装具和药品,提高救灾官兵自身防护能力。
400014重庆,77100部队后勤部(王玉学)
1.3 抗震救灾行动任务艰巨,卫勤保障持续性强彝良地震造成80人遇难、1000余人受伤、7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900户6650间、严重受损3.7万户12.2万间,一般损坏13.3万户30.8万间,急需转移安置人口20.1万人。公路损毁1030 km,桥梁受损12座,涵洞损毁46道,光缆受损280 km,通信基站受损64座。牲畜圈倒塌3517间、受损12 683间、牲畜死亡4384头,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地震灾害发生的地区,由于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各种疫病极易滋生蔓延。部队投入兵力多,抢险作业强度高,官兵体力消耗大,机体抵抗力下降,卫生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1.4 抗震救灾行动范围广泛,卫勤保障特需性强抗震救灾既要抢救人员生命,也要及时开展心理救助,大力倡导社会关爱。要想方设法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注重做好“心理安抚”工作。要派出心理救援队,在帮助灾区群众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树立信心,重建家园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救灾部队官兵的心理救助工作,以多种渠道各种方法确保官兵以饱满的精神姿态投入救灾,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灾区群众。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卫生防疫工作,重点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暴发流行,确保官兵健康。
201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