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分析及其利用

2012-01-23卢大平王亚明尹开忠

中国药业 2012年22期
关键词:事件报告药械注射剂

卢大平,王亚明,尹开忠,万 顺

(湖南省岳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 岳阳 414000)

2012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1](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提升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水平”。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3],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概况、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药品风险控制措施总结3个方面通报了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十二五”规划为分界,我们站到了新一轮监管创新的新起点,要继往开来,用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做好新时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1 “十二五”期间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是科学监管的客观要求

由于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目的单纯,因此在药品上市时,用药者不足5 000人,只能发现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上市并不意味着对其临床评价的结束,大量的药品安全性因素在上市后才能被发现。加之人们用药的水平、药品本身的属性导致了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决定了药械产品既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又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若失之管理、使用不当,就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主动做好药械安全监测工作,就能及时发现、处理和控制药械安全事件的发生和蔓延,减少和降低药械安全风险。

1.2 是提升监管能力的具体举措

由依靠行政监督向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并举的战略转移是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的客观选择。药品检验主要解决产品不合格的问题,而监测工作主要解决合格产品不良反应的问题。药械安全监测在药品上市后再评价、预警和应急处置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强化监测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系统的药械安全监管能力。开展药械安全监测是除药品检验之外,又一种强化药械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力的技术手段。

1.3 是新药器械研发的强力推手

通过对药品(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科学监测和分析,能及时淘汰一些毒副作用大的不安全药品(器械),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探索、研究新一代疗效高、毒副作用低的新药品(器械),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作贡献。

1.4 是缓解医患矛盾的迫切需要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由于药品不良反应和器械不良事件引起的医患纠纷占不小比例,5%~10%的住院原因是药品不良反应,而10%~20%住院期间的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如果不断加大对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监测力度,使医生更加科学、合理地用药用械,那么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和减少。同时,正确宣传药品,既能治病,又能一定程度地减小毒副作用。让患者正确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医患矛盾也将得到缓解。

2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2.1 总体状况

201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10 397例,其中严重报告11 580例,占3.7%。2011年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严重报告数增长水平与总体病例报告增长水平基本一致,说明2011年国家基本药物安全状况平稳。

2.2 化学药品中抗感染类仍排在首位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感染药报告数占化学药总例次数的 51.2%;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用药,占 8.5%;镇痛药占7.2%;消化系统用药占5.6%;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占4.2%。抗感染药病例报告数超过化学药病例报告数的一半,但仍较2010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可能与医疗机构加强对抗感染药的规范使用有关。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位居前列有其必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该类药品临床使用广泛、用量大,因此多年来其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也一直排在前列。随着近两年对抗感染药安全、合理使用的宣传,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在全部化学药报告中所占的比例在2010年和2011年均呈下降趋势,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2011年较201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说明近年来在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中,关注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政策干预措施初见端倪。

2.3 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

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55.8%;其次为口服给药,占39.3%。化学药、中成药给药途径分布情况与2010年基本一致。2011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3.4%;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0.0%;其他给药途径占6.6%。

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选择合理的给药剂型、途径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方法。静脉给药途径涉及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可能与剂型本身特点有关,药物直接入血,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比其他给药途径要大;静脉给药途径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不良事件报告率也较高。

2.4 警惕中老年患者用药安全

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小于1岁的19 419例,占2.3%;1~4岁的39 726例,占 4.7%;5~14岁的 38 524例,占4.5%;15~44岁的368440例,占43.2%;45~64岁的264588例,占31.0%;65岁及其以上的122 102例,占14.3%。

2011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小于1岁的743例,占 2.3%,1~4岁的 1 306例,占 4.0%;5~14岁的 1 300例,占 4.0%;15~44岁的 11 212例,占 34.5%;45~64岁的 11 152例,占34.4%;65岁以上的6 739例,占20.8%。

与总体病例报告的年龄分布相比,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的比例基本一致,45~64岁患者比例升高,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提示应加强针对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医生应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给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老年患者用药后确有不适,应立即去医院就诊,预防药害事件的发生。

2.5 中药注射剂依然是中药制剂的主要风险

2011年全国共收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5 572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 034例次。2011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报告总数的97.3%。2011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突出,提示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谨慎合并用药,做好不良反应的救治工作。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8年联合下发文件[4],对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提出以下要求:一是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二是要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三是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四是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五是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六是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七是要加强用药监护。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3 用好年度报告,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3.1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安全责任

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统计显示,来自医疗机构的占83.1%,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占13.7%,来自个人的占3.2%。这表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履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责任不够充分。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5]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中的职责,要求设立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完善内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同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履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的工作职责,真正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产品安全性的分析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完善说明书,自觉承担起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3.2 进一步增强药品风险控制能力

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健全监测机构的同时,通过强化技术监测与评价的能力建设、加大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新建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和引导企业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利用等,不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能力,强化数据分析利用能力,提高药品风险控制能力,将监测结果运用于监管决策。2011年国家局在分析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采取了发布药品安全警示信息、修改产品说明书、严格限制使用管理、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或药品标准、约谈药品生产企业等相关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药品风险,保证了公众用药安全。

3.3 进一步增强全员参与意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涉及消费者、医务人员、科研人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等多个方面,要积极倡导建立全员参与机制,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有效指导临床用药。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只能通过基层用户收集、上报,上报途径单一。可借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医药产品监测系统MedWatch[6](FDA安全信息与不良反应报告程序),Med-Watch向社会公众提供了4种报告ADR途径:MedWatch网站、免费电话、传真、直达邮件。倡导全员参与,提高监测效率,更好地收集监测数据,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

2011年,全国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33个地市都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指定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新建设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系统也开始试运行,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公众用药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我们应用好“新报告”,落实“新规划”,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2-01-20)[2012-07-18] .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2065197.htm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EB/OL].(2012 -05 -31)[2012 -07 -18].http://www.sfda.gov.cn/WS01/CL0078/72193.html.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布会 [EB/OL].(2012-05-30)[2012-07-18].http://www.sfda.gov.cn/WS01/CL0330/72189.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1):43-44.

[5]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EB/OL].(2011-05-04)[2012-07-18].http://www.gov.cn/flfg/2011-05-24/content_1870110.html.

[6]李 衡,曾秋初,李 慧,等.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事,2011,25(5):460 -461.

猜你喜欢

事件报告药械注射剂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大数据技术应用下的药械质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设计
基于医院医疗器械故障信息的不良事件报告研究
遵义市汇川区2019年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发生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坚韧前行路自宽——记烟台计生药械有限公司
坚韧前行路自宽——记烟台计生药械有限公司
某院门诊注射剂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军队医院22605例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某“三甲”医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