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分析及合理使用

2012-01-23杨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23期
关键词:注射剂药品中药

杨琼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中药注射剂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它弥补了传统中药见效慢等问题,能较好的发挥利用中药治疗疑难疾病和急诊疾病的作用,其有效性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多及使用的广泛,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有的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因此,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特点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措施及对策,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1 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主要以变态反应为主,约占45.23%,包括全身过敏、局部过敏、皮肤过敏,主要表现为突发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皮疹、瘙痒及发抖、寒战、高热。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功能衰竭、休克、血压恶性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静脉炎、房室传导阻滞、心绞痛等症状。血液系统损害如白细胞减少、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多脏器出血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如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幻觉、锥体外系反应、末梢神经炎、抽搐、肌肉震颤等症状。呼吸系统损害如哮喘、呼吸抑制、急性肺水肿等多系统、多器官的多种临床表现。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2.1 可发生于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表现形式多样化。

2.2 过敏反应和药物热发生率最高(40% ~60%),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坏最为多见,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3 几乎涉及所有品种,以葛根素、鱼腥草、刺五加、灯盏细辛、血栓通、清开灵、血塞通等品种最多见占79.9%。

2.4 高发人群为>40岁的中老年人和小儿。

2.5 给药途径绝大部分为静脉滴注给药。

2.6 发生时间以速发型为主,大都在用药1 h以内发生。最快者,不足30 s,鱼腥草用药30 min内发生者占81%。

2.7 由于厂家提取、分离技术不同,产品质量有差异,一般来说,中小厂产品发生率较高。

2.8 复方制剂不良反应较多,且后果严重。

2.9 易发生配伍禁忌。据报道,在筛选的50例合并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病例中,发生严重ADR的超过70%,2种以上药品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占51.61%。

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3.1 药物因素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药材中的成分受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很多药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明确,使控制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不完善,导致不同来源、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批次产品中成分含量变化较大,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故在用药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选择质量和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保证。

3.2 生产工艺因素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含有生物碱、内酯、木脂素、多肽、鞣质、色素、蛋白质、淀粉、、黏液、树脂、挥发油、各种增溶剂、稳定剂等多种成分,相同品种由于不同厂家生产工艺不同,致使制剂中鞣质、蛋白质、树脂等杂质含量不同;生产过程中有效成分提取纯化不够,高温加热灭菌或储存过程中发生氧化、聚合、水解产生致敏物;灭菌不严格、不彻底;为了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稳定性而加入增溶剂和稳定剂等,是导致变态反应发生的的主要原因。

3.3 质量标准因素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有资料显示,我国已有国家标准的上百种中药注射剂中,质量标准专属性低,水平参差不平,大部分标准有待提高,有些品种缺乏原料标准,有些品种可测成分含量低,甚至有些品种没有含量测定,虽然已有国家标准注射剂的指纹图谱要求,但指纹图谱还没用于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全过程的控制。由于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不同,导致同一产品不同厂家生产及不同批次间指纹图谱相似性很差,同一厂家的同一产品也不稳定,产品内在质量相差很大,增加了临床不良反应的风险。

3.4 使用过程因素

3.4.1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一些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与输液或其他注射剂配伍后可能发生氧化、聚合的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引起PH值变化,这些都可能导致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中,引起毛细血管阻塞、缺血、缺氧、甚至引起静脉炎、水肿,产生微血管炎反应、抗炎反应等,还可引起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

3.4.2 没有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选择不适宜的溶媒、剂量及疗程不准确、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输注速度过快,医务人员不规范的输液操作等也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常见原因。

3.5 患者个体因素 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代谢能力下降,代谢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差等,易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药品在体内过程与成人有一定差别,对某些药品的敏感性与成人相比也有不同;一些过敏体质及遗传特异性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与多数人不同,发生的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用法用量等无关,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4 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4.1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的管理,做好原始使用数据记录,保证每一剂都有据可查,有源可溯,杜绝不合格中药注射剂进入医院,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4.2 中药注射剂在医疗机构内应严格凭临床医师处方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做到辩证用药,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时间、速度和及药物浓度。

4.3 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4.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4.5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4.6 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 min,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取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4.7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做好药学服务工作。药学服务的核心是直接面向患者,对其药物治疗负责。临床药师作为药学服务的主体,要掌握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剂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为患者提供直接、安全、有效的服务。加强对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的监督指导,加强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医嘱的审核,正确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工作,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教育发动医护人员和患者积极参与ADR的监测与报告,形成预警机制及反馈机制,防止药害事件的发生。

5 讨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事件虽然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带来危害,但其有效性也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且发展前景不容置疑。因此,临床使用过程中掌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充分挖掘中医药疗效,使传统中药在现代医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且随着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不断改进,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临床使用科学合理,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将大幅度提升。

[1]曾白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其对策.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57.

[2]曹永芬.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134.

[3]杨青.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用药.海峡药学,2010,22(4):176.

[4]张长泽,王政.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67.

猜你喜欢

注射剂药品中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