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注药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2012-01-23王瑞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0期
关键词:药液规章制度过敏

王瑞萍

输注药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王瑞萍

目的 通过对输注药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探讨,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临床输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在输注药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35起,其主要原因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结论 加强输注药品安全使用意识教育知识培训,确保一次性输注药品、用具的质量安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认真落实到位,加强输液反应的观察,确保输注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输注药品;安全隐患;护理干预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输注药品安全是患者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患者对护理人员希望的寄托。如果因为输注药品出现安全隐患,不但没有起到治疗患者疾病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其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甚至造成死亡。为保证输注药品的安全,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发生,笔者提出相应对策,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输注药品的患者8152人,其中男4236例,女3916例,共输注65216人次,其中年龄最小的5个月,最大的91岁,均是通过静脉输注给药。

1.2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35起输注药品安全隐患发生过程,查找发生的原因。

2 结果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发生输注药品安全隐患35起,占总输注药品人次的0.54‰,其中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4例,输注速度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6例,更换补液时两种药物出现反应引起变色、沉淀5例,药液外溢至血管外9例,因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输错药1例,加错药2例(其中1例是剂量错误),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未造成严重后果。

3 讨论

3.1 输注药品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分析

3.1.1 外在因素

3.1.1.1 输液用具的因素 一次性输注药品用具存在不合格现象,如一次性输液器或注射器内有异物、密封不严或过期失效。

3.1.1.2 药品自身的问题 药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密封不严,过期失效,药品内有致热源存在。

3.1.1.3 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不洁净,在输注药品操作过程中易引起污染,出现发热反应;温度不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使药物变性,引起不良反应发生。

3.1.2 内在因素

3.1.2.1 患者自身因素 每个患者都存在个体差异,对各种药品有不同的反应,如过敏药物的迟发反应,不是过敏的药物但出现了过敏反应等。

3.1.2.2 患者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 擅自改变输液速度,过慢达不到治疗效果,过快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3.1.3 护理人员因素

3.1.3.1 个别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慎独精神差。

3.1.3.2 临床护理工作中,床护比失调,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难免工作中出现差错。

3.1.3.3 输注药品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3.1.3.4 个别护理人员在输注药品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输注药品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

3.1.3.5 不能认真及时观察输注药品后的反应,如过敏反应、迟发反应、输液速度过快引起不良反应、药液外渗引起疼痛或组织坏死、发热反应等。

3.2 对策

3.2.1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根据患者数量、工作特点,合理配备人员,合理排班,使护理人员在工作时精力旺盛,保证用药安全。

3.2.2 加强输注药品安全意识和知识的培训 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认识,对于特殊药品、特殊用法、特殊剂量,用醒目标示提醒,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用药前熟读药物说明书,掌握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用药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注意事项、pH值、渗透压、对血管的刺激性及各种药物溶媒的选择等。药物配置时,一定要做到现用现配,一般不超过两小时,配置过久会改变药性、降低药效。更换液体时,必须仔细观察两种药液接瓶时有无浑浊、沉淀,查对相邻两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果有,一定要用其他液体隔开,或用生理盐水相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警钟长鸣。

3.2.3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药液输注过程中,摆药、配置、查对、转抄输液卡、挂液、输注等每个环节都存在输注药品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并落实到位,如给药制度、查对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预防在药液输注过程中发生差错,避免安全隐患发生。

3.2.4 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要整洁、宽敞、明亮,避免操作过程中发生污染,产生致热源。温度适宜,根据季节变化采用空调控制温度,一般摆放药物的地方,温度保持在18℃ ~20℃,特殊药品需要用冰箱保存,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改变药品的性能,降低药效,引起不良反应。

3.2.5 对患者进行用药安全宣教 用药前给患者讲明该药的名称、作用、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及容易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取得患者配合,避免有些人觉得输液时间过长或处于不愿忍受输液时活动限制,甚至怕影响睡眠等原因,未经医护人员同意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引起安全隐患。

3.2.6 做好用药前患者评估 对患者用药前进行整体评估,了解掌握患者病情、以往用药情况、有无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等,以便用药时因人制宜,充分发挥药物的有效作用。

3.2.7 严密观察输液后的不良反应

3.2.7.1 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对于易过敏的药物,在用药前一律做皮内过敏试验,无过敏时方可应用。对于阴性者也可能发生迟发反应,要密切观察。如果皮肤出现丘疹、瘙痒、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口唇发干、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即可为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应用抗过敏药物;出现过敏性休克时,要分秒必争,全力抢救。

3.2.7.2 观察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质、输入液体的总量、输液的目的和药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来考虑,一般成人以40~60滴/min为宜。有些药物不宜过快,如氯化钾一般稀释成0.3%浓度,应控制在20~40滴/min,心脏病患者更慢,15~30滴/min为宜,老年、婴幼儿也必须减慢速度。而有些药物则需要快速输入才有作用,如甘露醇为达到脱水作用,按每千克体重1~2 g剂量,应在30 min内输注完毕。休克早期的患者输液也应早而快速,能及时纠正休克挽救生命。

3.2.7.3 观察输液有无溢至血管外 有些药物不允许渗出到血管外,如抗癌药、高渗药、血管活性药等,一旦外渗,轻者可使患者局部疼痛难忍,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因此要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有无药液外渗,如有外渗及时处理,如局部硫酸镁湿敷、土豆片外敷等。

3.2.8 加强药品和一次性输液用品的监管 严把药品和一次性输液用品质量关,杜绝不合格产品流放到临床。护理人员在使用一次性用具之前,要严格检查输液器和注射器外包装有无漏气,管腔内有无异物,是否在有效期内,从根本上减少致热源引起的发热反应。

450100 河南省荥阳市中医院

猜你喜欢

药液规章制度过敏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过敏8问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浅谈中央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民主促进会规章制度制定条例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
“墙化”更需“强化”
远离季节性过敏
人为什么会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