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复鼻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2-01-23李铁梅
李铁梅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最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轻者涕中带血,可自行止血,重者反复大量鼻腔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也称顽固性出血。我科通过不同病情,分别采取微波治疗、鼻腔填塞及颈外动脉结扎等不同止血方法。由于反复出血及止血过程中 的不适,使患者产生恐惧,不愿配合而影响治疗和疾病恢复。对此,我们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收到满意效果。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34~82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颈外动脉结扎8例,鼻腔填塞43例,微波止血21例,结合心理干预,患者出血次数减少以至消失。
2 心理护理
2.1 心理状态评估 采用SCL-90测评表[1]在心理干预前后各测评一次,干预前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①恐惧、焦虑、抑郁精神压力大,担心经济负担过重;②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③抵触对治疗产生的疼痛难以忍受,主观上不愿意配合治疗;④精神衰弱,失眠,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
2.2 产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①疾病因素:反复出血,出血量大及治疗时带来的疼痛,担心疾病转归;②缺乏疾病知识,经济条件困难;③环境因素:对环境改变不适应,有睡眠障碍。
2.3 心理护理目标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不良情绪,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对患者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2.4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2.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对患者亲切和蔼,会减轻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并建立起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2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在情绪和情感产生过程中认知起着关键作用。[1]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在我院治疗成功患者的事例,在情况允许前提下,让其他患者做现身说法,让患者放心,让家属放心。
2.4.3 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好坏是十分重要的,睡眠减少可影响患者的意识、情绪的稳定以及机体的恢复。[2]良好的睡眠对减少鼻腔出血有着很大的影响,睡眠减少可造成患者情绪不安影响机体恢复。因治疗时的疼痛及疾病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矛盾所造成的焦虑、恐惧、思虑过多而影响睡眠,对此医护人员通过仔细的观察,有效的沟通,耐心的安慰,有效的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2.4.4 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感受。[3]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和患者打招,询问患者的感觉,亲切自然地介绍环境、作息时间、护士姓名,介绍同病室的病友,帮助建立病友关系。病区内保持安静整洁,减少探视人员,病室内光线柔和,温度保持在22℃ ~26℃之间,湿度为60%~80%,利用好的环境来调节患者的情绪。
2.4.5 疼痛护理 疼痛是鼻腔止血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患者难以忍受的,为了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除保持舒适的体位外,还要诱导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告知疼痛只是暂时的,鼓励患者尽量自我控制,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多对患者说一些得体、鼓励的话,让患者精神上有所支柱。
3 结果
72例患者通过上述护理干预后,精神情绪放松,鼻出血次数减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心理护理的作用在鼻出血的治疗和康复上得以体现。
4 讨论
鼻出血虽然是常见病,可出血量大且反复出血的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造成很大的影响,止血过程中所造成的疼痛,是患者难以耐受的,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放松了情绪,减少了鼻出血的次数,使患者能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而且还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措施。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心理护理对患者治疗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护士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应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67-316.
[2]王克芳,李绍忱,冯美丽.在基础护理中增加睡眠评估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58-59.
[3]黄菊花.宫外孕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的观察和护理.中华现代医药应用杂志,2010,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