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体痹及辨治思路探讨

2012-01-23张安富邓玉霞夏良佳吴驹何霞陈美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5期
关键词:理筋痹证病位

张安富 邓玉霞 夏良佳 吴驹 何霞 陈美玲

五体痹及辨治思路探讨

张安富 邓玉霞 夏良佳 吴驹 何霞 陈美玲

五体痹;辨治思路

中医治痹,大多沿用教科书的风、寒、湿、热痹分型辨治。这种重病因、轻病位的辨证论治方法,束缚了中医痹证学的发展。笔者按照病证规律,确立了病位分证、扶正祛邪、重视理筋治骨的辨证思路,临床疗效显著。为此,试予分析探讨如下。

1 五体痹与痹证

五体痹病名源出《内经》,其《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在骨……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是说痹证有筋、骨、脉、肌和皮肤的不同病位特征,并分别命名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可见痹证是五体痹的总称。当然,病久不去者而复感于者,还可内舍五脏,相应为肝痹、肾痹、心痹、脾痹和肺痹,此为广义痹病,暂不论及。

华佗《中藏经》补充了《内经》对痹病内因的阐发不足。如认为“内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可惜的是,五体痹的病因证候特点未得到历代医家和现代诸家的重视。风湿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伴随有关节运动异常。现代医学认为,风湿性关节炎经治愈,不留有任何后遗症。其病在关节,而“诸筋者皆属于节”,当属筋痹。小儿生长痛、痛风性关节炎、肩周炎、各种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网球肘等,主症为关节痛,治愈后不留有后遗症,亦属于“筋痹”。

风湿热常伴有心肌炎、心律失常,其关节痛属筋痹,波及心脏则为心痹,脉动异常则为脉痹;类风湿引起的雷若氏属脉痹。类风湿关节及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和病位与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但由于发生软骨或骨的破坏,或骨赘形成或骨质疏松、脱钙,甚至关节畸形、强直,所以既属筋痹又属脉痹。五体痹分证的意义显而易见的是,病因相同而病位不同,其治法方药则同中有异,符合病证结合的临床实际。如同为热的痛风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二病治则同为扶正祛邪,散寒除湿,佐以理筋和血,但后者并发骨痹,还需补肾壮骨,以抑制骨的破坏。

2 痹在五体,内合五脏

由于五体与五脏在生理上有密切关系,因而,五体痹分证,既要明确病位特点,又要明确五体与五脏的病机联系。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中认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其将历节病归属于筋骨痹,与肝肾不足的病机有关。

肝为罢极之本,主藏血。临床上的风湿性关节炎、小儿生长痛、产后风湿、腰腿痛等筋痹证与肝不藏血、肝失疏泄、不能养筋、肝风横窜四肢的内因有密切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骨。以骨痹为主的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内因与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养有密切关系。骨关节病属老年性疾病,主病位在骨,但关节属肝,肝虚不能主筋则关节拘紧,屈伸不利。脾为后天之本,生化血气之源,主四肢百骸,风湿痹证的发生或缠绵难愈,内因与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血虚弱,痰湿痹阻有密切关系。风寒湿之邪,之所以杂至而为痹,是由于营卫失调、卫外不固所致,其责主要在肾肝脾三脏。因为肾为卫气之源,肝出卫气,脾为之卫,“脾旺不受邪”,肾虚或脾虚或肝虚则不能抗御外邪入侵。

综上表明,痹在五体属标,五体痹与五脏的病机相联系,其由五脏失调以致虚弱不能卫外,不能濡养五体。此为五体痹的本证,在临证中有指导意义。

3 五体痹的治疗

痹证的治疗,始于张仲景,历代有发展。时至今日,痹证的辨证治疗丰富多彩。笔者认为治法多并不都是好事,多而杂乱,则可以使人无所适从,难辨真伪。如痹证分类,除病因、部位分类外,尚有按症状、病机、季节、证候等分类。治则或散寒、或祛风除湿、或清热、或治痰、或扶正、或化瘀、或温阳、或滋阴、或多法结合。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篇》说得好:痹证“大抵不越寒热两条”,将痹证分为寒热两类,即一为寒痹证,二为风湿热痹。《素问·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认为正虚为先为本,风寒湿热邪为后为标。现代风湿病学也认为,风湿病是免疫网失调,主要是Ts功能低下,免疫复合物损伤关节,类似中医的正虚邪实说。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痹的第一要则。无论寒痹、热痹,兼邪为风邪或湿邪,祛风除湿则必须采用,此为第二要则。痹,即闭也,痹证为邪闭机体,痹阻不通,所以通络除痹治法须贯用始终,此为治痹第三要则。风湿病的湿邪既可寒化亦可热化,临床上虚实夹杂,亦常为寒热错杂,难以辨明寒热虚实,在风湿活动期如此,在非活动期亦是如此。不典型的风湿痹证,常为无证可辨。这时,按照上述三大要则立法选方药,多能奏效。

实际上,扶正祛邪,寒热药并用,已为近代治痹名家的一手绝招。如张伯臾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虚实寒热夹杂,证属肾气素虚,肝血不足,初则感受风寒,久则郁而化热,由筋入骨”,而自拟扶正祛邪之顽痹方。又如蚂蚁治痹专家吴志成,自拟通痹散,君药蚂蚁,配用雷公藤,治疗1000例,总有效率为100%。其中蚂蚁性味甘平、微毒,能益气力、泽颜色;雷公藤辛苦温、有毒;能祛风湿、杀虫。此之为扶正祛邪、寒热药并用的典范。

笔者认为,风湿痹证,主症为关节痛,因而重视关节和筋骨调治,不失为治痹的要则。临床治痹的理筋壮骨法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增强痹证患者的康复信心。

理筋药多是治痹药,既治痹而又理筋。常用治痹理筋药有如下7类:①祛风理筋药:桂枝、防风、威灵仙、秦艽和苍耳子;②养阴理筋药:生地、白芍、石斛;③活血理筋药: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姜黄、鸡血藤;④除湿理筋药:薏苡仁、川萆薢、蚕砂、五加皮、木瓜、防己、海桐皮、土茯苓;⑤温经理筋药:附子、肉桂、虎骨;⑥能络理筋药:桑枝、络石藤、海风藤、巴戟、白花蛇、丝瓜络、马钱子;⑦补肝理筋药:鹿胶、巴戟、夜交藤。其中五加皮、虎骨、巴戟、鹿角胶有补肝肾兼有壮骨的功效。此外续断、骨碎补和杜仲也有健骨理筋作用。白。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实、桔梗、山楂、榔片、熟大黄。

2 体会

笔者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力,与血共行,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物质。“气”虽为肉眼看不到,而确有物质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物质的不断运动,方促进了人的生长发育及一切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所以不足,正是脾胃的生理功能受到损伤的结果。正如《脾胃论》所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亦指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伤,元气伤则病生矣!故而补中益气汤取黄芪补益肺气、实皮毛而闭腠理,拒外邪乘虚入腠,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本,脾气一虚,则肺气先绝,因而用人参(党参)、甘草补气键脾;脾气下注则生湿热,补气升阳须防阳亢,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燥湿强脾而补血;脾谷气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戢降,今清气在下,故用升、柴为使,以升清阳之气,协黄芪、甘草甘温之味上升,以补卫气而实肌表;陈皮调气,可分清浊,而有利于清升浊降。诸药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本方是甘温培补升提的代表方,临床运用,辨证准确,其效斐然。然而有一点值得重视,补中益气汤升发脾阳而忽略了脾阴,可用叶天士养胃阴之说补其之不足。

402260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张安富 邓玉霞 夏良佳 吴驹);重庆市江津区白沙中心卫生院(何霞 陈美玲)

1.8 气虚外感 中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症见头痛身痛,微热,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纳谷不香,自汗,形寒怕冷,舌苔白,脉浮细。用补中益气汤加荆芥、防风、白芷。

1.9 白带多 脾虚下陷,津液下脱。症见带多如注,色白质稀,无特殊气味,少腹坠胀喜按,面包黄且无华,食欲不振,胃寒,脉细弱,舌淡苔薄白。用补中益气汤加鹿角霜、乌贼骨、附片、淮山药、煅龙骨、煅牡蛎、椿根皮。

1.10 小便不通 气虚下陷,升降失职。症见小便不下或欲解不能,不解反滴,头昏目眩,口淡无味,少腹坠胀,舌质淡苔薄,脉细弱。用补中益气汤加杏仁、桔梗、泽泻、车前子。

猜你喜欢

理筋痹证病位
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正骨理筋手法配合动气针刺法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Ⅰ期、Ⅱ期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存质量影响
抱头转颈可调筋
理筋整复推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