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循环动脉瘤65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012-01-23薛晓英黎芬芬
薛晓英 黎芬芬
湖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荆门 448000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动脉瘤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我科2005-12-2010-12采用经翼点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65例,经积极手术治疗与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女37例;年龄41~69岁,平均51.2岁。临床表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45例,昏迷6例,轻度头痛和(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20例,经头颅CT和(或)腰穿脑脊液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采用Hunt&Hess分级:Ⅰ级34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Ⅳ级6例。65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和(或)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2例,大脑中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31例。手术时间:28例在出血3d内手术,12例在14d后手术,25例在4~13d内手术。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
1.3 结果 随访6~36个月,恢复良好51例,轻残8例,重残3例,死亡3例。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暗光,以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护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相关知识,以消除紧张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血压与颅内压增高诱因如情绪激动、劳累、喷嚏、咳嗽、用力排便等。
2.1.2 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再次出血的先兆,如头痛、恶心、眼眶痛、视力减退、动眼神经麻痹等。
2.1.4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据医嘱做好造影前准备工作,如禁食水、备皮、碘过敏试验等,检查后嘱患者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24h,穿刺点以沙袋压迫8h,同时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穿刺侧肢体远端末梢循环情况。
2.2 术后护理
2.2.1 基础护理:注意观察患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四肢肌力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予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100%,每2h翻身拍背1次;留置导尿,长期留置者应定期更换尿管定时冲洗膀胱;术后神志清醒者次日即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留置胃管,若消化道无出血术后第3天即可给予流质饮食,伴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同时给予积极的抗酸、止血治疗。
2.2.2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各个引流管的通畅,每日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2.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①颅内血肿: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为0.9%[2],发生原因与术中止血不彻底、脑脊液释放过快、颅内压过低及术后血压波动过大有关,术后患者未预期清醒,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如失语、偏瘫、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应即刻报告医师行CT检查,及时处理。②脑血管痉挛: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手术的刺激,可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术后须行“三高”治疗,可适当配合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略高水平(较基础血压高20~30mmHg),泵入尼莫地平,10~20 mg/d,持续2周,可有效防治脑血管痉挛。③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后约6%~67%患者会出现脑积水,其原因是蛛网膜下腔粘连、蛛网膜颗粒阻塞、脑脊液吸收速度减慢所致,可腰穿释放脑脊液,10~20mL/次,可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约20%的病人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6例术后出现脑积水,经行分流术治愈。
2.2.4 康复训练指导: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防止或减轻病残的发生,如失语、偏瘫、颅神经麻痹等。同时要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前循环动脉瘤治疗有较高的死残率,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前循动脉瘤的治愈率,降低死残率。
[1] 凌锋 .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7-300.
[2] 杨树源主编.实用神经外科手术技巧[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63.
[3] 蔡惠飞,马应君.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4):271-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