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2012-01-23寇幸福
寇幸福
河南西华县人民医院 西华 466600
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0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收治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男40例,女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5岁。眩晕发作至就诊时间30 min~3d(平均20h);既往病史:高血压25例,冠心病17例,头痛11例,其他8例。
1.2临床特征患者发病诱因多种多样,因过度劳累发病22例(31.43%),因其他活动如情绪激动、惊吓发病40例(57.14%),安静状态下发病8例(11.42%)。这些发病因素直接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头痛40例(57.14%),其中剧烈头痛12例;恶心感28例(40.00%),呕吐21例(30.00%),头晕35例(50.00%),躁动精神障碍22例 (31.43%),抽 搐 症 状 2 例 (2.86%),颈 强 直 21 例(30.00%),凯尔尼格征阳性12例(17.14%),眼底震颤和轻微共济失调8例(11.43%)。
1.3临床检查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1],二者结合诊断效果更好。对入院的70例患者均进行脑部CT扫描,其中42例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同程度阴影,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所有诊断比例的60%;另28例患者CT扫描无出血征象,经腰椎穿刺检查证实为脑脊液均匀血性,脑脊液压力180~230mmHg,平均200mm-Hg,确诊为SAH。大部分患者血常规和尿常规均正常,脑血管造影检查12例中4例阳性,经检查确诊为动脉瘤。
1.4治疗方法本病在确诊后应立即给予降低颅内压、止血和对症治疗等,其中4例经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有动脉瘤的患者,转入外科进行手术治疗。主要治疗还是以常规疗法为主,包括镇静止痛、休息减压,目的是使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同时使用钙通道阻滞剂、脱水剂和抗纤溶治疗改善病情。对病情特别严重的5例患者进行脑脊液置换术。经过上述多种方法治疗后,绝大部分症状得以恢复,预后良好。
1.5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头胀、抽搐、颈强直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全面消失,精神状态得以恢复,复查脑部CT正常无异象;好转:以上症状得以改善,精神意识恢复或接近正常,主要症状缓解或消失,头部CT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意识精神未恢复,生命体征不稳定,仍需药物维持生活。
2 结果
治愈60例,好转5例,无效4例,再复发出血1例,无死亡,总有效率高达92.86%。再出血患者经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中该病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三[3]。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底动脉瘤或脑血管静脉畸形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卒中,所以,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症状不如中青年明显,临床表现也多不典型。因此,眩晕作为首发症状的SAH更应该引起重视。本组老年人发病集中在冬季,这与老年人的既往病史有关,大多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冬季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易诱发出血,所以冬季部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作较为严重也与此有关。
本组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所以脑部CT扫描为就诊患者的首选,不过鉴于CT的局限性,只有约一半患者通过CT检查出SAH,分析认为影像学检查有时效性,个别患者发病2~3d后才来检查,影像学的敏感性随着时间的拖延越来越低,导致未能检出。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出血少于CT层范围有偏差未能检出。对于红细胞比积低于30%的患者来说,可能出现假阴性;此外技术因素也是制约CT检查结果的重要原因[4]。对于这部分CT未能检出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腰椎穿刺辅助检查,加以确诊。明确诊断后应第一时间给予降压、止血等治疗,改善症状。对检查中发现其他疾病如脑动脉瘤患者需及时移交其他相关科室介入治疗。发现的眩晕患者不可忽视,要考虑到SAH的可能性,特别是老年人身体状况复杂,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确诊。
[1]王维志,李春晓 .应重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误诊问题[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0,8(4):195-197.
[2]王维志主编 .神经病学[M].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152.
[3]高云英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1,23(3):218.
[4]郑茂永,刘敬华 .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清S100水平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