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体会
2012-01-23何明厚
何明厚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四肢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大,是小儿矫形外科研究的重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果婴幼儿早期被发现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给予治疗,常常能发展成一个正常的髋关节。及早诊断整复脱位;预防股骨头骺发生缺血性坏死;矫正残留的发育不良。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患儿30例,临床处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本组发育性髋脱位患儿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4个月~13岁,平均6岁。
1.2 治疗 治疗方法按患儿的年龄以及病理变化的情况而有所不同:6个月以下的婴儿治疗比较简单,双下肢外展复位成功后,用Pavlik吊带等保持3~4个月,多数可治愈。3岁以内的患儿采用保守疗法,麻醉下进行手法整复,用蛙式位石膏或支架固定2~4个月,再换用外展位支架石膏或外展支架固定4个月,疗效较满意。对3岁以上或手法复位失败者,根据髋关节的病变情况选择骨盆截骨术、髋臼成型术、髋臼造架术。Salter骨盆截骨术适用于绝大多数6岁以内的患者。对多次复位失败或股骨颈前倾角较大的患者,采用改良莎氏术能一次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近年来手术年龄有所扩大,但8岁以上患儿的疗效不理想,易致患髋僵硬,日后不能耐受远程走路以及腰、髋疼痛问题。
2 结果
经治疗30例患儿,优6例,良2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4%。
3 讨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近年来为本病命名的新提法。强调对一些患儿在没有发生脱位以前如及早发现,采用改变关节的位置等措施,就能防止发生脱位。同时,为了指出本病不是生后即有的脱位,且能预防不发生脱位从而唤起儿科、妇产科以及矫形外科等多学科对本病的关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为胚胎器官生长时的畸胎性病变,常合并其他关节的先天性脱位或先天性挛缩,故而有人将该型归属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单纯型最常见,即胎儿已正常形成,但髋关节于胚胎后期发生畸形[1]。先天性遗传因素,大约20% ~30%的患者有家族史,这说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有遗传倾向,且为多基因的显性遗传,包括原发性髋臼结构发育异常和雌激素代谢异常所致的多关节韧带松弛两个方面,两者或单独或同时存在。后天性机械因素主要包括围产期与新生儿期的宫内外环境和外力影响。当臀位产的新生儿能膝关节得以充分伸展或剖腹产中强力牵拉下肢都可能促成髋脱位的发生。
随婴儿生长发育其表现各有不同。新生儿髋关节稳定性差,第一周后50%查不出。数周后关节发僵和肢体短缩等日益明显。髋关节外展受限和患侧肢体短缩。双侧髋脱位有的双下肢可等长,但步态摇摆,腰椎生理前突加大。髋关节弹响和大腿皮纹不对称。早期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随病儿年龄增长,对诊断的重要性加大。生后2~3个月,X线片已很可靠,从病侧与健侧的髂骨下端画一水平线,再从髋臼外上缘沿臼画线与水平线相交描出髋臼指数(AI),正常的小婴儿AI小于30°,凡增加到30°~40°之间的则为可疑,超过40。的则为不正常[2]。髋关节半脱和全脱位时,股骨的干骺端外移到经髋臼外缘的垂直线以外。超声波检查有效性取决于检查者的技巧和经验。检查只对体征可疑,但已经脱位和监测治疗效果时有用。若髋关节不稳定,则无超声波检查的必要。化脓性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脱位多为婴幼儿,有急性炎症表现和病史,髋内翻也会造成臀外展肌无力的鸭步,但X线照片可协助确诊。生后到6个月是理想治疗时间。本年龄组最初宜使用外展支具,3~4周仍不能复位则应放弃本法。改用闭合或手术复位。对6个月至3岁的患儿,麻醉下给予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后蛙式石膏固定,一般来说,18个月以上首次接受治疗者往往效果不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亦较高。手术目的在于切开复位,并通过骨盆截骨术矫正髋臼指数过大至髋臼覆盖不良。
总之,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在3岁以内治疗者,有很高治愈率,随着年龄增长,股骨头和髋臼的骨性成分增加,可塑性减少,病理变化加重,虽经正确治疗,功能难于达到正常。
[1]赵滨,陈艺新,彭少英,等.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112例分析.实用骨科杂志,2000,6(1):12.
[2]唐成林,任晓阳,梁军,等.凸形造盖术治疗小儿先天髋脱位.中华骨科杂志,1999,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