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特点及肺外表现分析
2012-01-23苏锋杨惠泉陈红袁长亮黄玉柱
苏锋, 杨惠泉, 陈红, 袁长亮, 黄玉柱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亦不少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占小儿肺炎的10%~20%,流行年分可达30%。病原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1]。MP引起的呼吸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多样,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到严重的致死性肺炎,还可通过免疫机制和/或直接侵犯肺外脏器,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2]。流行病学资料显示MPP高峰发病年龄为5~15岁,但近年来其发病年龄呈现低年龄化趋势,最小发病年龄是1月龄[3]。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病程长、呼吸道症状轻重不一,并且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应予重视。现将本院收治的60例MPP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11-01/2012-01收治的60例MPP患儿,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最小38d,最大13岁,~1岁11例,~3岁13例,~5岁7例,~13岁29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 MPP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2)年龄38d至13岁。
1.4 排除标准 (1)原有其他基础疾病;(2)临床病历资料不全者;(3)随访不按时以及不能随访者。
1.5 治疗方法 确诊病例使用阿奇霉素静脉缓慢输注,剂量10mg/(kg·d),浓度1mg/mL,3d后停用4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1~2个疗程,有明显肺实质性病变及渗出性胸膜炎患儿使用3个疗程,并小剂量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维持,总疗程3~4周。
1.6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均详细观察病史及临床表现,做相应的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脑电图及胸X线检查;记录患儿治疗后临床表现的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入院时有发热35例(58.3%),热型不规则,热程在1周内27例,10d以上5例,平均8d;持续性干咳38例(63.3%),7例婴幼儿表现为喘息,早期流鼻涕2例;10例仅表现发热无咳嗽症状;36例(60.0%)肺部可闻及干啰音,并且7例肺部可闻及哮鸣音;32例可闻及细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以斑片状及大片状病灶为40例(66.7%),可为单侧或双侧,肺纹理增多、模糊15例,心肺膈无明显异常2例;3例做胸部CT检查示两上肺可见片状致密影,边界模糊2例,合并右侧胸膜炎1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42例(70.0%),降低3例,升高15例;血红蛋白低于正常17例(26.7%)(与同年龄阶段比较);C反应蛋白阳性18例(30.0%)。
2.2 肺外并发症
2.2.1 神经系统表现 6例(10.0%)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惊厥、头痛、呕吐、精神症状。发热、惊厥4例,头痛、呕吐、精神萎靡2例。脑电图检查4例,异常显示2例。头颅CT检查5例,均无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4例基本正常。
2.2.2 泌尿系统表现 2例(3.3%)患儿有泌尿系统症状,主要表现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均无异常。尿常规血尿1例,蛋白尿1例,分别在入院第3天和第4天复查尿常规恢复正常。
2.2.3 心血管系统表现 7例(11.7%)患儿有心血管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肌酶升高、心律失常。心肌酶升高3例(大于2倍正常值);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T波改变2例;1例9岁患儿的心脏彩超示主动脉根部稍宽,主动脉瓣轻度反流伴关闭不全;1例1岁8个月患儿心脏彩超示左冠状动脉内径3.5mm,右冠状动脉内径2.7mm。
2.2.4 皮肤黏膜表现 3例(5.0%)患儿有皮肤黏膜症状,2例表现一过性斑丘疹,1例反复出现荨麻疹。
2.2.5 消化系统表现 3例(5.0%)患儿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腹痛、腹泻、呕吐、肝损害。腹泻、呕吐2例,肝酶升高1例(大于正常值2倍)。
2.2.6 多系统损害 5例(8.3%)患儿有多系统损害症状,发生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损害1例,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2例,心血管系统与皮肤黏膜损害1例,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损害1例。
2.3 治疗结果 57例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3例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MP是儿童时期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并且是5~15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占10%~30%以上[5]。MPP是儿童常见的非典型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有逐年减小趋势[6]。本研究资料显示,高发年龄为5岁以上,5~13岁29例占48.3%,与文献报道一致[6]。MP与哮喘间的确切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的时机、剂量及疗程等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7]。近年来 MPP肺外并发症报道较多,本研究中神经系统表现占10.0%,泌尿系统表现占3.3%,心血管系统占11.7%,皮肤黏膜表现占5.0%,消化系统占5.0%,多系统损害占8.3%,笔者曾经报道2例MP感染并川崎病[8],可见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比较常见,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MPP的发病机制与病原体的直接毒性作用和其激发的免疫反应两者相关[9],在治疗时小剂量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症状的改善。
MPP临床诊断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采用的MP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经典的培养法、血清学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方法。由于MPP无特殊临床症状,而MP分离培养营养要求高,分离率低,时间长且复杂,目前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是PCR检测鼻咽拭子中MP核酸和检测血清中IgM抗体,但在特异性、敏感性和操作简便性方面也都存在缺点[10]。建立特异、敏感、早期、准确的MP感染诊断方法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MPP早期诊断是为了及时治疗,避免MP感染对肺组织本身和肺外脏器的损害。
支原体作为原核生物界中最小的微生物,其结构缺乏细胞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移位酶活性,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支原体的生长代谢,起到抑菌作用,其中以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最小。但仍需注意浓度及速度控制[11]。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静脉使用阿奇霉素缓慢输注1~2个疗程,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片巩固治疗,57例痊愈,无死亡病例。对于有肺外损害者还同时予以对症治疗,以利于患儿的康复。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8.
[2] 蒋健飞,赵德育.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其肺外并发症[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5):750-751.
[3] 谢增辉,周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肺外表现[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9):784-787.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83-90.
[6] 高天霁.细胞因子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5):455-457.
[7] 尚云晓.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4):250-252.
[8] 陈红,苏锋,袁长亮,等.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川崎病2例[J].中国医学工程,2010,18(3):165.
[9] 陆敏,高兰平,伍冬,等.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免疫学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502-1504.
[10] 蒋卉男,杨璐,李谨.肺炎支原体感染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8):631-633.
[11] 徐建营,周福军,王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68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4):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