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
2012-01-23王奇
王奇
腹痛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多种多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造成儿童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以冬、春季节多见,通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肠道感染而引起,85%以上见于7岁以下儿童,男性居多[1]。对于儿童腹痛,采用高频超声与低频超声对比观察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低频超声凸阵探头可做大范围的扫查筛选,除外腹腔器官病变;由于儿童腹壁较薄,应用高频超声线阵探头的高分辨率可清晰观察到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腹腔、盆腔内的少量积液。现将30例急性腹痛患儿彩色高频超声腹部扫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2/2011-1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腹痛患儿30例,年龄2~7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超声检查前临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倦怠不适、咳嗽、咽痛等,突发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发热等来诊。
1.2 诊断标准 除临床症状、体征外,高频超声主要表现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长轴径>10mm,短轴径>5mm,长短轴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串珠状排列,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2]。
1.3 纳入标准 (1)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2)年龄2~7岁;(3)超声检查同一区域3个以上淋巴结显示,其中包括肿大淋巴结;(4)家长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引起的腹痛;(2)腹腔内未见明显淋巴结回声者;(3)不配合检查者。
1.5 检查方法 禁食、空腹检查。取仰卧位,使用PHILIPS-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用腹部低频凸阵探头C5-2(频率为5.0~2.0MHz)逐一扫查肝、胆、胰、脾、双肾有无异常,再进一步扫查腹部有无肠管扩张、肠套叠、肠梗阻等征象,阑尾有无肿大及腹腔有无包块、盆腔及腹腔内有无移动性液体回声;改用高频线阵探头L12-5(12.0~5.0MHz)进行“剪草机”式扫查腹部。
2 结果
30例腹痛患儿经腹部高频超声检查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散在、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分布于腹腔肠管周围,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与疼痛部位相一致,以右下腹部最为常见,可见多个大小不等1.1~2.2cm实质性低回声结节(图1,见封三),呈长椭圆形,界限清晰、规整,光滑,皮髓质界线清晰,中央部髓质回声增强,周边部皮质呈低回声,其内可见多处点、条状较为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以结节边缘一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图2,见封三),其结构完全符合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其中2例伴有肠间隙少量液体回声。
30例患儿经抗炎、抗病毒、补液及对症治疗7~10d后,腹部高频超声复查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至正常范围、数量减少或消失。
3 讨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原因主要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淋巴结,引起炎症,造成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在任何部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段和回盲部尤为明显,致病因子主要侵及末段回肠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部淋巴结肿大比较常见。也有学者认为儿童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回盲部产生大量毒素及细菌代谢产物造成该区淋巴结肿大[3]。儿童急性腹痛临床较常见,但因病因复杂,且患儿对疼痛耐受性差,主诉不够明确,造成临床鉴别诊断困难。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显示越来越清晰;由于儿童腹壁薄,干扰因素少,声衰减减少,可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形态、数量、分布、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利于排除急性腹痛中的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明确患儿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皆可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例如小儿一过性功能性腹痛也会引起淋巴结肿大,应通过临床症状加以鉴别;当肿大淋巴结L/S<2时,还应排除非良性淋巴结的可能。
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准确、可靠,检查方便、无痛、无损伤、实时动态影像、患儿易接受,可作为该病准确诊断及随访观察首选检查方法;且助于尽早明确腹痛原因,及时合理治疗,防止误诊。
[1] 张芳.张周龙.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09,28(20):163.
[2] 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681.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