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都水族自治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01-23黄永林蒙祥周张仁刚莫萍萍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5期
关键词:果农葡萄水果

□ 黄永林 蒙祥周 张仁刚 莫萍萍

近年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特色水果产业特别是葡萄产业发展,得到了省、州、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着力把三都县打造成特色、精品水果强县,“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以及“石漠化治理”等扶贫、财政、发改项目相继在三都县实施,全县优质特色水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水果产业正由传统种植方式向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葡萄产业已成为三都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生产现状

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处东经107°44′~108°14′, 北纬25°35′~26°10′, 素有“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之称。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端破碎地段,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水热同季,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水果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当地广大农户种植水果积极性空前高涨,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据统计,至2011年底全县葡萄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033.33hm2,其中,挂果面积1186.67hm2,2011年全县葡萄产量达2598.8万kg,产值达10395.2万元。

三都县种植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北面的交梨、普安、三合和拉揽等乡镇。种植规模最大的品种是欧美杂交种水晶葡萄,抗病抗逆性强,品质优良,成熟早(7月中下旬成熟),并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巩固老区的基础上,全县实施“北果南移”工程,计划全县新增葡萄2300hm2。

二、产业发展优势

政策环境优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指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国家层面上全方位的支持;对三都县的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而言,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精品水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加快精品果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办发〔2008〕16号)中,把三都县列为葡萄等精品水果发展重点区域;黔南州委、州政府制订了《黔南州“185农业产业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把三都县作为精品水果、蔬菜产业的重点项目县,支持三都县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三都县委、县政府将特色水果产业作为全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列为农业四大特色板块之首。三都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在项目与资金等方面国家和地方均给予了一定的关心与倾斜,如“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石漠化治理”等扶贫、财政、发改项目正在三都县实施,促进了优质特色葡萄产业快速发展。

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三都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贵州为数不多的低热河谷地区,相比北方及南方其他葡萄产区,三都县葡萄栽培病害少,成熟期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4%~18%),具有香浓味甜、酸甜适中、口感好等特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好评,近年来田间收购价一直稳定在2.50~3.50元/kg。葡萄生产基地生态条件好,无工矿企业污染之虞,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结合当地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三都县葡萄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分区域生产、按时间销售的鲜食葡萄生产格局,即北面乡镇葡萄成熟时间比南面乡镇提前7~10天,既延长了供应期,又解决了成熟上市期过于集中等问题。县内纵横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依托已经通车的兰(州)海(口)高速、沪(上海)昆(明)高速以及即将建成的厦(门)蓉(成都)高速(贵州境内已经通车)和贵(阳)广(州)快速铁路通过县境,将成为三都县葡萄“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具有“运距短、成本低、产品鲜”等特点,销往“两广”、“两湖”及港澳地区的交通条件十分方便快捷。

技术条件成熟。依托贵州大学、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和省长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三都县葡萄系统地研发了适宜贵州岩溶山区的毛葡萄优良砧木、砧木快速繁殖技术及山区葡萄仿生栽培技术等;聘请省农委总经济师向青云研究员及龙明树研究员为顾问,聘请贵州省果树研究所科技人员作技术指导,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整合省农委 “水果标准园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有机质提升示范”等项目,配套扶持葡萄产业发展。另外,三都县葡萄种植时间长,广大果农和技术推广人员有着丰富的葡萄栽培实践经验。近年来,三都县大力推广葡萄套袋栽培技术,既有效减轻了葡萄病害,提高了葡萄商品性,又延迟了水晶葡萄的供应期。目前县果蔬办正组织人员进行葡萄早熟(促成)试验示范,如获成功,葡萄供应期跨度更大,将进一步降低葡萄产业规模增速过快带来的市场销售风险。

产业雏形形成。按照省、州、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路子,近年来,三都县认真做好葡萄无公害高效栽培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集成和推广应用,夯实科技服务能力和体系建设基础,加快葡萄产业发展,建成了以交梨乡、三合镇和普安镇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葡萄无公害高效种植、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并实施“北果南移”策略,预计到2012年底全县葡萄产业规模将达4333.33hm2,以水晶葡萄为主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三都县葡萄产业初步形成。

三、存在问题

一是棚架山地葡萄前期投入大。据统计,每667m2山地葡萄园需水泥支柱40根,单价为25元/根;铁丝需125kg,单价5元/kg,仅此两项定植当年即需投入1750元。而三都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果农自主筹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或项目作支撑,不但影响葡萄产业稳健、迅速发展,而且还可能让果农的“当年上架整形封林,二年试果,三年盛产”愿望往后推迟2~3年以上,从而使葡萄产业发展项目失去“短、平、快”的优势。

二是产业基础设施滞后。灌溉设施不配套,而水晶葡萄绝大多数都种植在高坡上,水源供应困难,导致每逢干旱季节很多新植葡萄苗木枯死,进入挂果期的水晶葡萄不能挂果或挂果率低;果园道路及运输体系建设困难,施肥和收果只能靠群众肩挑背驮上山下山,不仅耗力、费时,而且果实损伤率也高,严重制约了山地葡萄产业的发展。

三是产业配套不完善。全县尚未有一家加工葡萄产品的龙头企业,虽然有一些小作坊,但加工工艺落后,尚未形成多元化葡萄加工产品,多以鲜果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部分群众对大规模发展葡萄生产信心不足。

四是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包装简单,产品卫生、保鲜、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终端销售网络,处于初级产销水平;宣传欠到位,品牌知名度小,加上后期管护相对滞后,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乏力。

五是服务管理不到位。葡萄种植以家庭为主,虽然组建了一定数量的葡萄专业合作社,并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种植管理仍比较粗放,施肥、施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专业科技人员缺乏,特别是乡镇及农民科技“二传手”数量太少,难以满足产业发展要求,造成技术流失和技术跟踪服务到位率低;农民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相当一部分果农不能熟练掌握相关葡萄生产技术,致葡萄产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含量不高,单产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显著;缺乏专门的优质种苗培育基地,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建园质量差。

六是品种结构单一。全县所种葡萄均属中熟品种,采摘期过于集中,致使价格难以提高,个别年份甚至还出现了滞销现象;水晶葡萄果粒小,加上目前国内销售市场相对较窄(如广东省多数市场需求的是红色的提子葡萄),且不易较长时间贮藏,所以亟须补充一定比例的早、晚熟大粒耐贮运或具有香味等特色的葡萄品种。

四、发展措施及对策建议

加大资金扶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加大对葡萄产业的倾斜和财政补贴力度,积极争取小额信贷支持,力争建好葡萄“产业路”、葡萄“水利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切实解决“人背马驮、靠天积水”和因资金困难严重影响群众扩大葡萄种植规模等突出问题。

巩固和提升葡萄老区,实施葡萄种植南移计划。通过几年的发展,北部片区水晶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873.33hm2,但由于果农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加上部分果园老化,经济效益整体低下。为此,巩固和提升葡萄老区的整体效益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强培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二是要建立葡萄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多点建设水晶葡萄、提子及加工葡萄示范基地;三是引导和指导果农紧跟市场,培育通畅的葡萄产业市场,让葡萄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老区辐射带动作用,为实施全县葡萄种植南移计划提供坚实后盾。

抓实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秉承亲商、扶商、爱商、富商的理念,采取领导带队招商、上门招商、活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葡萄产业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出具有三都特色的葡萄酒、葡萄饮料和葡萄干等无公害食品,切实提高三都县葡萄产品附加值,促进其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造品牌,提高科技含量。紧紧围绕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目标,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巩固已有的地方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和宣传力度,积极进行商标注册。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全面提升果园管理科技含量,从源头上确保果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强科技培训,认真组织实施 “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 “科技入户工程”等,使广大果农掌握葡萄种植关键技术,提高葡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完善体系,优化服务。注重政府引导,形成县乡两级上下齐抓共管、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种果能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规模化发展;建立和完善水果信息网络,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完善LED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基地、产地市场与中心市场的信息连接;建立水果产品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和监测抽检预警网络系统,指导葡萄产销工作。

提高葡萄生产组织化程度,多模式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农村科技能人、强人带头组建葡萄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合作社的协调与管理,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找信息、跑市场、育市场的格局,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根据市场组织农户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生产,做到供需衔接,按需定产(供给服务),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葡萄产业开发模式;二是与加工企业联合,采取合同方式,以销定产,组建“企业+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三是通过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产前的市场信息、产中的技术指导与农资供应以及产后的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努力实现统一供种供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销售,逐步形成“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四是强化宣传,举办葡萄节、洽谈会、交流会和葡萄园生态观光等,形成“旅游洽谈”销售模式。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完善种苗繁育体系。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选育出适合三都县种植的优良葡萄品种,实现品种多样化,以便适应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优良葡萄种苗繁育体系,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优良、健壮苗木,为产业稳健发展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果农葡萄水果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当葡萄成熟时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