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志稿费“涨不起”作家写字“养不起”
——由《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稿费上涨带来的思考

2012-01-22马信芳尹春芳

中国期刊年鉴 2012年0期
关键词:千字文学期刊稿费

马信芳 孟 迷 尹春芳

杂志稿费“涨不起”作家写字“养不起”
——由《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稿费上涨带来的思考

马信芳 孟 迷 尹春芳

近日,一笔“经济账”在文坛里掀起波澜。在《上海文学》和《收获》两份文学期刊获得上海市政府资助拉开提高稿酬的序幕后,文学期刊巨头《人民文学》随后跟进,广东杂志《作品》也已向有关部门提交“涨酬”方案。

不出所料,此举受到作家方一边倒的热烈欢迎。然而提高稿费能否促进纯文学创作的再次繁荣,或者更直白地说,单凭稿费能否让作家从此高枕无忧,文学界普遍认为“养不起”;而对于除几大巨头外的大部分文学期刊而言,缺乏资助来源的它们也纷纷表示“涨不起”。

一、上海领跑:文学期刊二十年 稿费“破冰”

去年十月,上海作家协会旗下的《收获》、《上海文学》两刊物宣布,因获得上海市文化专项资金的扶持,其稿费将大幅度提高。自此,维持二十多年不变的稿费标准被“破冰”。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两家刊物。

1.《收获》:政府资助了却提酬心愿

据了解,因得到上海市文化专项资金的扶持,《收获》和《上海文学》杂志每年可得资助合计为200万元,首期拨款年限为三年。《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告诉记者,《收获》此前的稿酬标准是千字80~100元,新稿费最低标准是原来的两倍;优秀稿件的稿费则按质量从优支付,最高可达五倍。新标准已从去年最后一期开始执行。

“低稿酬远远不能体现作家劳动创作的价值。”程永新举例说,传记作家李辉给《收获》写了一年的“封面中国”专栏,即关注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的故事,内容涉及很多历史背景,要去图书馆翻阅大量资料,若是英文的还要进行翻译,付出的劳动成本与所得稿酬不相适应。他们一直想提高稿酬标准,但《收获》没有国家拨款,完全靠自负盈亏,仅凭刊物的发行收入来提高稿酬,几乎是不可能。“所以这次靠政府帮助,既了了我们的心愿,也体现了对作家劳动的尊重。”

据程永新透露,去年《收获》于第6期发表的60多封巴金与曹禺的通信,多为展现两位文学巨匠的第一手资料。因其难得,而获得了最高稿酬。今年,作者李辉再次把目光投向上世纪的文化老人,新辟专栏“绝响谁听”,他将享受到原来四倍的稿酬。

程永新说,作家的创作固然不是冲着稿费,但高稿费的确能给作家带来实际收益。比如一位非畅销作家创作一部15万字的作品,按出版业现状,顶多能发行一万册,版税也就几千元。但如今若放在《收获》上发表,稿费将远远超过版税。“提高稿费以后,我们的来稿明显增多,这将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

2.《上海文学》:提酬让编辑部约稿更有底气

《上海文学》老编辑徐大隆告诉本报记者,《收获》和《上海文学》是上海文化地标式刊物,拨款提高稿费,表现了上海文化部门对纯文学刊物的扶持,相信能够促使作家以更大热情投入创作。

据徐大隆介绍,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社长赵丽宏近年一直在呼吁提高文学刊物稿费标准,因为此前的稿费标准已实行二十年,明显偏低。

自提高稿费后,《上海文学》编辑部对外约稿时也自觉有了底气,不仅来稿大大增多,其中还不乏名家大家。对此徐大隆自信地说:“一样的劳动,稿费至少要比原来增加一倍,且又是名牌刊物,岂有不乐意者。”另外近年来,作家群体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热情明显高于中短篇小说,“我们的高稿费向短稿倾斜,这将更有利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

徐大隆表示,《上海文学》原来的稿费在全国还不算最低,西部地区不少刊物至今还停留在千字30~40元。“借着上海调高稿费的东风,我相信全国其他地区对于文学的资助必定会大大增强,这样才能促进良性循环。”

二、杂志声音:提高稿费可坚定作家创作之路

继《收获》和《上海文学》开创先河后,去年底,不甘示弱的《人民文学》也提高了自家稿费。近日,广东杂志《作品》也已向政府有关部门提高稿费方案。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杂志社负责人。

1.《人民文学》跟进形成示范效应

自去底,《人民文学》稿费从千字100~200元提高到千字200~500元。谈及原因,《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邱华栋告诉记者:“目前文学期刊的稿费普遍实在太低了,我们认为这对作家的劳动不够尊重。在上海《收获》杂志提高稿费后,我们也跟进,我想这利于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邱华栋认为,增加作者稿费主要在于增加作家创作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劳动被尊重以及被认可。“稿酬的提高尊重了作家劳动,自然有助于纯文学刊物的发展,也毫无疑问会有效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现在物价上涨,可作者的稿费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不合理,因此提高稿费可以说是必然必行。”《花城》主编田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涨稿费提高作品数量而非质量

至于稿费上涨能否调动作家的积极性,邱华栋则告诉记者,对于原本来稿量就很大的《人民文学》来说,绝大多数作家对此并不是很在意。“我们跟很多作家谈过稿费的问题,他们都说,按照杂志社标准给就可以了。”邱华栋说,目前并没有出现作品质量随着稿费增长明显提高的现象,“文学创作不同于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精神方面的活动。”

对此田瑛表示赞同:“提高稿费可能促进作品数量的增加,但是在提高质量上我表示存疑。不过对之前很难靠稿费养活自己的业余作家而言,稿费的提高可能会坚定他们写作之路。”

随着稿费的提高,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田瑛认为,可能会出现一些纯粹为赚稿费而生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对此邱华栋也认为,“现在有很多写手一天写一两万字,但很多都是垃圾,不叫文学作品。我接触过很多好作家,他们则是真心希望写出优秀经典作品以流芳百世,反而不会太在意稿费。”

三、作家反应:增加稿费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三十年前,当时还是青年作家的莫言发表了两章短篇小说,共得稿费144元。若是知名作家,则每篇可得300元稿费,而当时一名普通干部的月工资为52元。三十年后,干部的平均工资已涨为上千上万元,但普通作家的稿费却还是千字百元以下。近日,作家叶开在博客撰文算着这笔“旧账”说:“从猪肉价格的层面上来讲,文学稿酬已经贬值了120倍。”

而今三十年过去了,稿费终于涨了。对此,作家群落自然是一片叫好声,不过背后的原委却不径相同。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个深圳本土作家。

1.稿费是作家价值的最直观体现

刚入选“岭南文学新实力广东十位青年作家”、曾获老舍散文奖的深圳本土作家秦锦屏说:“提升稿费对于作家来说很重要,如今物价飞涨,稿费也应该和其他标准一起成长。”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丁力也激动地说:“虽然文学有着更高层次的意义,但稿费是作家价值的最直观体现。”

“现在的作家根本养不活自己。”从打工文学起步的深圳作家萧相风说,“以写字谋生,只有三类作家有可能:一是少数畅销书作家;一是体制内作家;一是走市场的类型文学作家。”虽然这两年频频斩获各类全国性文学大奖,但萧相风仍旧没有把自己当成专业作家,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工厂里工作。

去年,萧相风的长篇小说《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类文学金奖,并选载于《人民文学》之上。“一共刊载了5万字,得到4900元,千字还不够百元。”萧相风告诉记者。然而尽管如此,萧相风等作家还是想方设法坚守文学阵地。“因为作家始终不会将稿费作为写作的动力,写作仍然是精神需求。”秦锦屏说。

2.稿费最大问题在于扣税

上世纪80年代,作家曾是时代的焦点。“五六十年代中国还在忙着脱盲,到了80年代,随着全民文化素质提高,目光都投向了文学。”秦锦屏说,“当时的作家背负着反映时代的使命,以及通过文字来安妥社会的功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焦点发生了变化。“电视和网络出现,市场经济日渐发达崛起,作家不再是全民崇拜的偶像,纸质媒体也不再是消费的重头戏。在上世纪80年代,一种刊物动辄印量20万份,而现在才一两万份,差距很大。”秦锦屏说。

随着多媒体的兴起,作家也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叶开就认为,如今崛起的“青年文字工作者”完全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那一拨前辈相比,因而导致作家群落良莠不齐,致使全国稿费平均水平偏低。对于这一点,萧相风极不赞同:“作家多与稿费低没什么关系,全民写作是大趋势,如今提出增长稿费关键是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除稿费外,丁力还提出了新的忧虑。“目前作家最大的问题在于税收。最近我的小说《房东》被刊载在《中篇小说选刊》上,一共才1000元稿费,就被扣了100多元的税。我每年写书光版税就要扣掉几万。”丁力激动地说,“更何况作家不是每个月都能写一本,有的作家可能两年才写一本。平均下来,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如农民工呢。所以我觉得,既然国家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就应该尊重文学创作。

(作者单位:深圳报业集团)

猜你喜欢

千字文学期刊稿费
我用稿费献爱心
“稿费”的由来
《故事林》杂志上半月刊投稿须知
稿费“行贿”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青春体验“作”我自己!
我的第一笔稿费等
《白寿彝文集》出版发行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