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新闻工作的生命
——对《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的反思
2012-01-22范以锦肖文舸
范以锦 肖文舸
诚信是新闻工作的生命
——对《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的反思
范以锦 肖文舸
发生在默多克旗下新闻集团的《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尽管新闻集团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仍然难以收场。这一事件在传媒界引起强烈震动,如何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中国媒体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反思。
不讲诚信,影响力再大也有可能毁于一旦
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事件停刊,或许默多克这样的新闻大亨从未想过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更想不到会因下属“新闻操作”的丑闻被传唤出席听证会。
全世界都在关注“窃听门”事件的进展,评论无一例外地对当事机构和当事人加以谴责,而政府机构和司法部门也介入调查,事态正不断发酵。新闻集团与默多克如何收场,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目前都很难预料。
对于一家媒体来说,“诚信”二字意味着品牌,意味着可信度,意味着成为大报必须具备的品质。新闻集团及默多克陷入困境表明,无论是对新闻机构还是对媒体人而言,诚信都至关重要,违背诚信原则,只会自食其果。不管过去作出多大的贡献、有多大的影响力,一旦诚信和道德底线失守,就有可能陷入困境,而有错不改更是会遭遇“灭顶之灾”。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工作中如何达到“真实性”,既有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渠道,也有必须坚守的原则和不能触碰的底线。换句话说,新闻记者在采集信息、形成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守信用、讲道德。因此,“真实”是一种结果,在追求这一结果的过程中,“诚信”是不得失守的生命线。丢掉了诚信,无异于自杀。
挖掘真相,不能以侵害公众利益为代价
我们经常强调新闻工作要有专业精神,即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以及与此相关的新闻道德和专业能力。毫无疑问,记者要披露真相,要尽量拿到过硬的、有说服力的材料,以诚信打动采访对象,取得第一手材料。如果为了取得核心信息源而不择手段,正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
新闻集团的行为,已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突破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也触犯了法律,总的来说就是伤害了“公众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伤害报道对象。新闻集团旗下几家英国报纸,特别是《世界新闻报》,为了抢夺所谓的独家新闻,频频使用窃听这样的手段。“窃听门”丑闻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正是因为上至皇室、首相,下至普通百姓;近至英伦三岛,远至美洲大陆,都有可能被《世界新闻报》窃听到,公民的隐私权都有可能受到侵犯。
二是干扰了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工作。有些通过窃听得来的材料经报道之后,误导了司法部门,影响了案件的侦破。《世界新闻报》为拿到所谓的“真实”与“独家报道”,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的电话留言,不仅侵犯了普通大众的隐私,也耽误了警方的破案与营救。
三是损害了兄弟媒体的利益。新闻集团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在与对手竞争中利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不仅是违法和违背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对其他媒体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引起媒体同行的震怒也是必然的。
坚守“底线”,国内媒体当引以为戒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独家新闻越来越少。但是通过窃听、收买、贿赂这样的手段得来的“独家新闻”,受众宁可不要。中国媒体也应以此为鉴,引以为戒。
国内媒体虽然目前尚未发生如此严重的案例,但如果麻痹大意,不加约束,隐忧同样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一,新闻竞争会使某些人为了小团体利益铤而走险。传统媒体既面临同业竞争,又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在新媒体快速传播和覆盖面越来越广的状态下,媒体经营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困难,任何媒体想要通过独家新闻提升媒体影响力无可厚非。但提升影响力和博出名,必须走正途,绝不能以牺牲诚信和违反职业道德为代价。
其二,利益驱动。随着媒体往市场化发展,许多媒体都建立了利益激励机制,如果道德约束机制跟不上,为一己之私而不顾社会效益的行为就会发生。
其三,日益开放的采访环境和新技术的发展,既为采访提供了便利,也为某些人“走歪路”提供了机会。媒体人如果无法做到自律,通过制度进行规范,难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揭黑”报道中,时常会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这在特定的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的,但绝不能滥用窃听等手段。真实、客观与公正是新闻的信条。然而,追求这些信条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以及如何追求和实现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同样值得重视。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受利益驱动而放弃媒体最基本的操守。
媒体的职责所在,是努力挖掘对受众有价值的信息,将它们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以八卦作风,费尽心机搜罗私密信息制造噱头,不惜以低俗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市场化的媒体在当下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如果将发行量和收视率等利益趋向当成唯一的指标,难免重走《世界新闻报》的老路。保证社会的公正,促进社会的进步,才是媒体应当追求的方向。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