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企转制天地宽
——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转企改制五年工作回顾
2012-01-22黄世新
黄世新
改企转制天地宽
——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转企改制五年工作回顾
黄世新
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前身为1949年创刊的《湖北教育》编辑部,1985年成立《湖北教育》杂志社,1992年更名为湖北教育报刊社,是省教育厅直属的出版教育报刊、经营教辅图书的事业单位。1993年省教育厅将教辅图书经营剥离出来,单独成立湖北省教育书刊发行社。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以上“两社”同湖北省教育厅“脱钩”,整体“划转”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
以“脱钩划转”为先导,我社率先拉开了湖北省出版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序幕,5年来,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直面“脱钩划转”,抢占发展先机
2006年4月20日,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省教育厅所属的湖北教育报刊社和湖北省教育书刊发行社同省教育厅“脱钩”,其机构、人员(含退休人员)、资产、业务整体“划转”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我社领导班子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思想统一,及时主动地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上,决心同全体职工一道迎接挑战,共度难关,开创新局面。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职工情绪的同时,我们又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努力推动平稳过渡。
我们对“划转”后的形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在广泛收集全社干部职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期刊资源整合、过渡时期发行体系、期刊品牌建设战略以及职工社保医保等十多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决定从以下五个方面给予我社政策扶持:(1)湖北教育报刊社现有各项业务和经营活动,维持原有的发行渠道,保持稳定。(2)湖北教育报刊社所办期刊主管部门变更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后,应保持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的办刊宗旨。省教育厅将继续支持并加强对《湖北教育》等教育期刊的业务指导。(3)继续保持原有发行体制和发行方式,两年过渡期后实现全面转轨。积极支持并发挥全国优秀品牌期刊《小学生天地》在小学生中影响作用,使其办成我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4)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继续关心、支持湖北教育报刊社在全省开展业务活动。(5)湖北教育报刊社的书刊发行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按照财政管理有关规定,以适当方式还给教育部门,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或资助贫困学生。
作为划入方的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也以热情的姿态接纳了我们,并出台了多项具体措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
“划转”结束后,我社全体中层干部召开了三天封闭式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一是开展关于如何实现思想转变的大讨论,二是研究单位未来的发展战略。
在充分汇聚全社员工智慧的基础上,我社形成了未来3~5年(2006至2011年)的发展战略和和奋斗目标,全社上下走出了迷茫和困惑,报刊社人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在新的体制机制环境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全社事业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整合期刊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1.整合期刊资源,形成期刊体系
面对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我社也进行了申请新刊号和通过市场方式兼并收购刊号的尝试,但由于管理体制和资金等方面的掣肘一直没能如愿。
“脱钩划转”后,一是由于突破了体制和发展空间的局限,二是由于得到了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更多上级部门的支持,我社在获取出版资源、开发创办新刊物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通过两轮媒体资源整合,期刊种类和数量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一是进行了“内涵式”扩张,即通过变更现有杂志的刊期增加刊物品种。首先是对《小学生天地》进行了扩版,将其由半月刊扩版为旬刊,将读者对象细化,发行量迅速得到提升。2007年,对《湖北教育》杂志进行了再次扩版,由半月刊变更为旬刊,利用增加的一个刊期成功创办了《高中生学习》版。2008年,我社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由半月刊扩版为旬刊,增设一期理论版,进一步增强了刊物的品牌优势。
二是“外延式”扩张,即在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支持下,谋求新刊号并创办新刊。2006年,借报刊整合之机,我单位正式接收了湖北省民政厅的机关刊《民风》杂志。2007年,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将其旗下经营不善的《淘气包》杂志划归我社,我社当即利用其刊号创办了《初中生天地》杂志。《初中生天地》填补了初中学段期刊市场的空白,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初中学生的青睐,第一期创刊发行100万册,全年月均发行56万册,目前月发行量稳定在80万册。2009年,以《民风》杂志为依托创办了文摘类期刊《新纪实》,首期月发达54万册;2010年实现刊号独立,目前月发稳定在70万册以上,年销售收入可达600余万元。
鉴于我社近年来在期刊资源整合方面的成功运作,以及在开发、培育优质期刊品牌方面的能力和突出业绩,2009年9月,集团又将旗下经营状况不尽理想的《报告文学》、《当代学前教育》、《探秘》等三个期刊从其他单位划归我社,并支持我社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需要变更刊名和服务对象。
经过一系列“内涵式”和“外延式”扩张,截止2009年底,我社刊物品种比2006年以前增加了5刊20版,达到9刊30版,形成了三大期刊体系,即学生期刊产品体系、成人教育期刊产品体系和大众期刊体系。《新纪实》《最漫画》等刊物的研发和创办标志着我社实现了由单一的教育期刊社向综合性期刊社的初步跨越。
2.力求精确定位,打造品牌期刊
我社本着做大做强期刊主业的设想,大而求强,又提出了优势刊物品牌化的战略。
通过持续的培育,我社品牌期刊不断增多,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2006年以来,《小学生天地》再次获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 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2010年获“湖北省十大名刊”荣誉;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成为此次全国唯一入选的少儿期刊,并且是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向全国推荐的少儿期刊。《初中生天地》创刊第三年,即2010年就入选湖北省期刊品牌新“百万工程”,并获评“湖北省十大精品期刊”;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2010年,该杂志得到中组部和教育部的高度关注,李源潮同志在该刊发表了2篇署名文章,全年共刊发中组部有关领导的指导性文章20余篇。2011年,《新纪实》发行量跻身全国同类期刊前三甲。
3.规模化扩张和品牌化战略促进期刊衍生产品产业化,推动我社产业多元化
随着期刊种类的增多、发行规模的增大以及品牌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广告、培训等关联性衍生业务的营业额不断扩大,形成我公司一个重要业务板块,推动我公司产业更加多元化。2010年我社包括广告、品牌期刊延伸产品(如培训、竞赛等)等销售收入达到857万元,比“脱钩划转”前增长了6倍。
三、构建多元营销,应对市场挑战
尽管五条政策扭转了发行量急转直下的态势,但我社清醒地认识到:我社毕竟是同省教育厅“脱钩”了,这五条政策由于其过渡性而对长期营销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只有根据市场需求,转变营销思路,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营销模式,降低对行政支持的依赖性,最终完全走市场,才是解决我社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这种认识下,我社在巩固原有营销渠道,拓展创新多元营销渠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
1.理顺机构设置,合理分配收益,巩固原有发行发行渠道
一是理顺机构设置。同省教育厅失去隶属关系后,由于有“行政部门不得从事经营性业务”这一制度规定,我社原本设在各县市教育局的通讯发行站立刻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生存危机。我社积极同各地教育部门沟通,把上级部门关于支持我社“维持原有发行渠道”和把《小学生天地》列为教辅用书的政策宣讲到位;对确实需要改组的地区,我社采取单独设立分社的办法,或是把发行站设在各地的教育书刊发行社。二是合理分配经营收益。我社同各地教育部门商定了收益分配比例,规范了返还形式,消除了发行人员在利益分配上的诸多顾虑,有效调动了书刊发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扩充发行队伍,提高服务质量。我社把全省划分为8个发行片区,社领导牵头,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推介我们的产品。
通过这些基础工作,发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原有的发行网络得到基本巩固。
2.拓展建立新渠道,构建多元、多样化营销模式
在原有发行渠道得到基本巩固的基础上,我社又拓展了两条新的发行渠道。一是邮局渠道。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省外发行市场。
3.规范发行渠道,组建并参股各市县子公司
2009年,湖北教育报刊社和湖北教育书刊发行社合并成立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后,公司对原“两社”的发行网络进行了统一整合。
“脱钩划转”后,湖北教育书刊发行社在全省建立了103家子公司,且拥有“全省统一冠名”和“全省图书直营连锁”的资质。“两社”发行网络的整合时,在我公司主导下,对全省103家子公司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在股本结构上,我公司股份不超过20%,子公司持80%以上股份,以调动各子公司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适应转企改制,创新管理机制
2009年,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根据上市工作的需要,将我社和湖北教育书刊发行社进行联合重组,成立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整体注入即将上市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高形态,“脱钩划转”和“转企改制”前两社实行的“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既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对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变革势在必行。
1.加强管理
通过“财务预决算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加强核算管理,强化成本意识,破除“守摊子”和“等靠要”等惰性思维。从2010年开始,根据集团和上市公司要求,我公司开始推行财务预算制度,具体内容包括“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其他项目收支预算”、“利润预算”等内容。具体做法是,年初根据集团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指标,结合我公司实际,按照目标倒推、任务分解的原则把全年的经营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经营部门,形成各部门全年预算。各经营部门按预算目标同公司签订目标责任状,作为全年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的依据。
2.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打破“大锅饭”,有效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脱钩划转”的前两年里,我社也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但这种带有浓厚事业单位色彩的绩效考核制度往往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的数量和质量难以量化,考核比较笼统,遇到操作困难时,往往是领导“一口价”拍板。二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做法,致使聘用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同收入的关联性不明显,总收入相对于老员工明显偏低,“大锅饭”体制仍未从根本上破除。
2009年以来,在集团产业化管理平台的统一要求下,我公司建立了真正的绩效考核制度。一是实现了“老人”和“新人”(即在编人员和聘用人员)的并轨,老员工除在基本工资一项和聘用员工略有不同外,在绩效工资和奖金等大项目上和聘用员工按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二是分三大系列(管理系列、编辑系列、经营系列)分别制订了工作量化指标,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责任设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科学量化;三是把每一个员工的绩效收入同其岗位考核得分、部门考核得分、公司整体得分挂起钩来。四是制订了科学的绩效分档,扩大了各个档次之间的收入区分度。
3.实行全员“聘用制”和“竞岗制”,破除“混日子”和“慵懒散”
2010年,按照上市公司统一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我公司全面落实了聘用制。公司为全体员工完善了社会保障(购买了“五险一金”),彻底破除 “在编”和“聘用”的身份差别,所有员工一律同公司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在聘用制体制下,公司实现了部门精简、人员换岗和“换血”。一是根据业务需要,按“因事设岗”的原则重构了内部机构,使33个部门精简为23个,重新定岗、定责、核定报酬。二是实行全员竞岗,双向选择,让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权责对等、人尽其才、按贡献获酬。三是实现了人员“换血”, 首先是严把“进口关”,按“按需进人,逢进必考”的原则引进优秀人才;同时对在岗人员强化绩效考核;然后按绩效考核得分执行末位警示或淘汰制度,畅通“出口”。
这一改革强化了能者上、庸者下、不合格者退的用人制度。2010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公司裁汰冗员10余名,招纳专业人才10余名。
4.创新并构建了“非法人二级社”运行管理模式
为了增强业务部门发展的自主性,调动其主动谋发展的积极性,公司创新构建了“非法人二级社”运行体制。
公司向“二级社”委派会计,“二级社”在公司宏观指导和财务监控下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负盈亏,权限与职责分明。从运行效果来看,“二级社”运行模式起到了内部自我增加压力,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作用。
五、成功实现转型,发展成就卓著
1.实现了“五个转变”
“脱钩划转”对我社的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全新的体制、机制促使我社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单位性质、事业格局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具体可归纳为“五个转变”。
“五个转变”即:一是在单位性质上实现了由教育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单位的转变;二是员工身份实现了由事业编制向企业员工的转变;三是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由主要依靠教育部门行政支持向主要依靠市场手段的转变;四是在期刊结构上,由单纯教育期刊发展成为兼有教育期刊和社会期刊;五是产业格局实现了多元化,由一家单纯的教育期刊社转变为一家以期刊产业为主,兼有广告、培训、竞赛以及房屋资产经营等业务的综合型文化传媒经营实体。
2.资产规模、净利润、职工收入等经济指标得到持续增长
一是资产规模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新成立的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的资产规模接近7亿余元,比本世纪初湖北教育报刊社3000余万元的总资产增长了20多倍,在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内稳居前三位,在全国兄弟报刊社中也位居前列。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净利润持续增长。“脱钩划转”后的3年里,湖北教育报刊社和湖北省教育书刊发行社的净利润均连续三年实现翻番。2009年合并成立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后,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规模化增长。2010年,我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3亿元、净利润2954万元,较“脱钩划转”当年(2006年)“两社”合并销售收入9810万元、净利润420万元分别增长了66%和603%,一举成为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内盈利能力第二、人均净利润第一的子公司。
三是职工收入得到持续增长。在事业获得超常发展的同时,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得到同步提高。以原湖北教育报刊社职工收入为例,2010年人均收入比“脱钩划转”转企改制前的2005年增长了2倍多。全体职工收入整体上实现了增长,基本消除了人们在“脱钩划转”转企改制初期对个人收入减少的担忧。
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同志评价道:湖北教育报刊社体制上成功地实现“脱钩划转”并取得可喜的发展成绩,对全国新闻出版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示范性作用,证明了“脱钩”是可行的,湖北社的经验对全国专业类期刊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