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Ⅱ):玉米(2)、棉花(1)
2012-01-22办公室
办公室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125)
(上接第1期第54页)
1.18 荃玉9号
1.18.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8。
1.18.2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18.3 品种来源:Y3052×18-599。
1.18.4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9天,比渝单8号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1 cm,穗位高109 cm,成株叶片数18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形,穗长19.1 cm,穗行数16或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2.5 g。平均倒伏 (折)率4.9%。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06 g/L,粗蛋白含量12.10%,粗脂肪含量3.76%,粗淀粉含量69.04%,赖氨酸含量0.42%。
1.18.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6.2 kg,比对照增产7.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1 kg,比对照增产6.8%。
1.18.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下旬。(3)每亩适宜密度2800~3500株。(4)注意防治纹枯病、丝黑穗病和小斑病。
1.18.7 审定意见:适宜在重庆、湖南、四川(雅安除外)、贵州(铜仁除外)、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1.19 天玉3000
1.19.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9。
1.19.2 选育单位:云南隆瑞种业有限公司。
1.19.3 品种来源:YL051×910-1。
1.19.4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1天,与渝单8号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叶缘深绿色,花药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76 cm,穗位高110 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锥形,穗长20.3 cm,穗行数16或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茎腐病,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54 g/L,粗蛋白含量10.86%,粗脂肪含量3.55%,粗淀粉含量69.86%,赖氨酸含量0.31%。
1.19.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9.8 kg,比对照增产8.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2.9 kg,比对照增产10.2%。
1.19.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上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3)每亩适宜密度3200~3500株。(4)注意防治纹枯病、丝黑穗病和小斑病。
1.19.7 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湖南、四川(绵阳除外)、广西(河池除外)、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及低山区春播种植。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1.20 川单189
1.20.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0。
1.20.2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1.20.3 品种来源:SCML203×SCML1950。
1.20.4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9天,比渝单8号晚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花药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平展,株高284 cm,穗位高121 cm,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锥形,穗长18.9 cm,穗行数16或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3.5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感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44 g/L,粗蛋白含量11.15%,粗脂肪含量4.46%,粗淀粉含量70.04%,赖氨酸含量0.30%。
1.20.5 产量表现:2008~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624.9 kg,比对照增产 8.2%;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5.3 kg,比对照增产4.9%。
1.20.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3)每亩适宜密度3200~3500株。(4)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纹枯病,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20.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贵州(毕节除外)、云南(曲靖除外)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1.21 福单2号
1.21.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1。
1.21.2 选育单位:湖南省永顺县旱粮研究所。
1.21.3 品种来源:E538×165。
1.21.4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20天,与渝单8号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1 cm,穗位高117 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9.7 cm,穗行数14或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7.5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7 g/L,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3.97%,粗淀粉含量69.49%,赖氨酸含量0.33%。
1.21.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16.7 kg,比对照增产9.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4 kg,比对照增产10.7%。
1.21.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月中下旬,地膜覆盖或育苗移栽可提前10~15天播种。(3)每亩适宜密度3000~3300株。(4)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1.21.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湖南、贵州、云南、广西(河池除外)、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春播种植。
1.22 苏玉30号
1.22.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2。
1.22.2 选育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22.3 品种来源:HL40×YJ7。
1.22.4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04天,比农大10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8 cm,穗位高99 cm,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青色,果穗长锥形,穗长17.9 cm,穗行数14或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6.7 g。区试平均倒伏(折)率8.9%。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纹枯病,高感茎腐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28 g/L,粗蛋白含量11.96%,粗脂肪含量3.69%,粗淀粉含量66.91%,赖氨酸含量0.38%。
1.22.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东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82.6 kg,比对照增产19.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1 kg,比对照增产15.6%。
1.22.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4月上旬。(3)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4)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22.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中南部、安徽南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春播种植。茎腐病、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23 禾盛糯1512
1.23.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3。
1.23.2 选育单位: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1.23.3 品种来源:HBN558×EN6587。
1.23.4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采收期79天左右,比苏玉糯2号晚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 247 cm,穗位高97 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红色,果穗锥形,穗长18.1 cm,穗行数 12或14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36.7 g。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感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瘤黑粉病和玉米螟,高感矮花叶病。经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6%,皮渣率8.1%,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1.23.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849.0 kg,比对照增产15.9%。
1.23.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6月上中旬。(3)每亩适宜密度3500~4000株。(4)注意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重发区慎用。(5)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1.23.7 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河南、山东中部和东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灌区作鲜食糯玉米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1.24 长糯6号
1.24.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4。
1.24.2 选育单位: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
1.24.3 品种来源:YW2×S349-6。
1.24.4 特征特性: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4天,比渝糯7号晚2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73 cm,穗位高123 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粉红色,果穗长锥形,穗长18.4 cm,穗行数16或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33.6 g。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和茎腐病,感纹枯病、大斑病和玉米螟,高感丝黑穗病。经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69%,皮渣率8.93%,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1.24.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04.3 kg,比对照增产8.1%。
1.24.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3)每亩适宜密度3000~3500株。(4)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玉米螟,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5)看苗施拔节肥和采取培土等栽培措施,以防止倒伏。(6)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1.24.7 审定意见:适宜在重庆、贵州﹑湖南﹑四川(绵阳除外)﹑湖北(武汉除外)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玉米螟,丝黑穗病高发区慎用。
1.25 渝糯851
1.25.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25。
1.25.2 选育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1.25.3 品种来源:N805×S181。
1.25.4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88天,比苏玉糯5号晚2天;在西南地区出苗至采收期96天,比渝糯7号晚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浅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紫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55~268 cm,穗位高115~126 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粉红色,果穗长锥形,穗长19~20 cm,穗行数16或18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百粒重(鲜籽粒)30.7 g。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东南区两年接种鉴定,抗大斑病,中抗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和玉米螟。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西南区两年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和小斑病,感纹枯病和玉米螟,高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经南方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组织的专家品尝鉴定,达到部颁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经扬州大学农学院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33%,皮渣率10.4%;经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两年测定,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9.56%,皮渣率9.9%。均达到部颁糯玉米标准(NY/T524-2002)。
1.25.5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20.5 kg,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28.4%;2009~2010年参加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鲜穗)932.6 kg,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11.9%。
1.25.6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3月上旬至4月中旬。(3)每亩适宜密度2800~3400株。(4)注意防治玉米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5)采用隔离种植,适时采收。
1.25.7 审定意见: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金华除外)、湖北(武汉除外)、江苏中南部(南通除外)、安徽南部作鲜食糯玉米春播种植。注意防治玉米螟,丝黑穗病、纹枯病和矮花叶病高发区慎用。
2 棉花品种
2.1 新植5号
2.1.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1。
2.1.2 选育单位: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1.3 品种来源:新 291(陕棉4号/刘庄 1号)/QR08(GK44-174系/新59-25系)系统选育。
2.1.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较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弱,稍早衰。结铃性强,通透性好,早熟性好,吐絮畅而集中。株高105.6 cm,株型较松散。铃卵圆形,中等大小。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9.3个,单铃重5.9 g,衣分40.7%,子指10.7 g,霜前花率93.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 mm,断裂比强度29.4 cN/tex,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5.6%,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6.1%,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2.1.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2.0 kg、101.9 kg和93.0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1.7%、11.1%和8.6%;2009年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5 kg、99.8 kg和95.9 kg,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7.0%、7.8%和10.4%。2010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1 kg、97.4 kg和89.6 kg,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8.4%、9.3%和12.4%。
2.1.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一般4月下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方式可适当提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500~3000株,中等肥力地块3000~3300株。(3)施足底肥,初花期及时追肥浇水,重施花铃肥,补施钾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简化整枝地块要适当增加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1.7 审定意见: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棉区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2 鑫秋4号
2.2.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2。
2.2.2 选育单位: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2.3 品种来源:鑫秋1号(中棉9418/GK-12)变异株。
2.2.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子叶较小,苗期长势较弱,中期长势较强,早熟性好,稍早衰,吐絮畅而集中。株高99.0 cm,株型较紧凑。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7.8个。铃卵圆形,中等大小,单铃重5.9 g。衣分41.9%,子指10.8 g,霜前花率89.9%。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4 mm,断裂比强度28.4 cN/tex,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3,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39。
2.2.5 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7.0 kg、99.3 kg和89.3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5.9%、6.6%和3.9%。2009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8.3 kg、96.7 kg和92.4 kg,分别比对照中植棉2号增产3.8%、6.6%和6.9%。
2.2.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中旬播种。(2)每亩种植3000~35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多施有机肥,氮、磷、钾平衡施肥,后期适时喷施叶面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铃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2.7 审定意见:适宜在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江苏淮河以北,陕西关中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3 奥棉6号
2.3.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3。
2.3.2 选育单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3.3 品种来源:D004(豫 668选系)×D292(豫棉 21×GK19等多父本)。
2.3.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一般。结铃性强,早熟性好,吐絮畅而集中,稍早衰。株高105.5 cm,株型松散。铃卵圆形,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20.1个,单铃重6.9 g。衣分42.2%,子指10.7 g,霜前花率90.5%。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 mm,断裂比强度29.8 cN/tex,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6.0%,黄色深度7.9,整齐度指数85.8%,纺纱均匀性指数145。
2.3.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3 kg、108.2 kg和98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6.7%、18.6%和25.1%。2010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8 kg、99.8 kg和91.3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0.2%、11.8%和16.3%。
2.3.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露地直播4月中下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500~2000株,中等肥水地块1800~22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2.3.7 审定意见:适宜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和西南部,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晚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4 银兴棉5号
2.4.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4。
2.4.2 选育单位:山东银兴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科润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4.3 品种来源:BR98-2(冀合321导入Bt基因选系)×H4916(中棉所 35 选系)。
2.4.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晚春播生育期124天。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较弱,稍早衰。结铃性强,吐絮畅。株高103.3 cm,株型较松散。铃卵圆形,铃尖明显,苞叶大。第一果枝节位7.5节,单株结铃19.8个,单铃重6.6 g,衣分42.3%,子指11.4 g,霜前花率90.4%。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断裂比强度29.5 cN/tex,马克隆值5.2,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5%,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6.0%,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2.4.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8.0 kg、104.9 kg和94.9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2.9%、15.0%和21.1%。2010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6.3 kg、94.3 kg和83.7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5.8%、5.6%和6.6%。
2.4.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下旬播种。(2)一般亩种植2300~2800株。(3)多施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要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4.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晚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2.5 荆杂棉88号
2.5.1 审定编号:国审棉2011005。
2.5.2 选育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5.3 品种来源:荆46579〔荆038(鄂抗棉7号选系)×荆6602(GK19选系)〕×荆55173-1(鄂抗棉 9号选系)。
2.5.4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长江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8天。出苗较好,长势强,稍早衰,吐絮畅。株高122.9 cm,株型松散,茎秆粗壮。果枝较长、平展,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26.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 6.6 g,衣分 43.3%,子指 10.5 g,霜前花率91.6%,僵瓣率10.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 mm,断裂比强度31.2 cN/tex,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75.7%,黄色深度8.3,整齐度指数85.8%,纺纱均匀性指数150。
2.5.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7.1 kg、98.8 kg和92.1 kg,分别比对照湘杂棉8号增产-0.4%、9.8%和13.0%;2009年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8.2 kg、111.3 kg和100.5 kg,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增产-5.0%、-0.8%和-2.7%。2010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9.2 kg、91.1 kg、79.7 kg,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0号减产3.7%、1.7%和3.5%。
2.5.6 栽培技术要点:(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中旬播种。(2)每亩种植1600~ 1800株。(3)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增施有机肥、钾肥和硼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要少量多次,前轻后重。(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非鳞翅目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2.5.7 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棉区,江西省鄱阳湖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与鄂东南岗地棉区,湖南省洞庭湖棉区,四川省丘陵棉区,南襄盆地棉区春播种植,并不得超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