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白穗的原因及其对策
2012-01-22常金河
常金河
(修武县种子管理站,河南 修武 454350)
在小麦生产中存在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在小麦生长后期,麦田不同程度地出现白穗现象,而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特别是沙壤土地和旱薄地较为严重。经多年的实地观察和防治,总结出小麦出现白穗的原因和对策如下:
1 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
1.1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典型的根部病害,小麦白穗是由于根部及茎基部受病菌侵染引起的。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茎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幼苗期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重者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株表现低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黑褐色。拔节期病株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黑脚”症状,最后造成小麦植株枯死,形成田间小麦白穗。
1.2 小麦根腐病
俗称死穗病、白穗病。小麦根腐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是小麦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侵染为害,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以从小麦幼苗种子根、胚芽、节间侵入组织,也可从胚芽鞘侵入组织。病害在茎基部、叶鞘及叶鞘内侧形成黑褐色条斑或梭行斑,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后期根系腐烂造成死苗、死穗、死株,形成田间小麦白穗。
1.3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成为初侵染主要菌源。该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特征是小麦拔节后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型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期,病株率和严重度急剧增长,形成发病高峰。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田间白穗。
1.4 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一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尤其是小麦扬花期,雨水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当抽穗扬花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时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该病的病原数量是发病基础,而气象条件是流行的决定因素。
1.5 虫害或机械损伤
小麦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的危害或小麦茎秆受到机械损伤,使小麦茎秆失水枯死,形成田间白穗。
2 防治对策
2.1 改革耕作制度
改革耕作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增产防病措施,如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既可改善作物布局,提高复种指数,又可减轻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2.2 培肥地力
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增加小麦根系生长,提高抗病性,促进拮抗微生物的繁衍。同时,深耕细耙,精细整地,形成小麦生长的最适土壤结构。
2.3 选用抗病和耐病小麦品种
选择适宜的国审或省审抗病和耐病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减少小麦的病害发病几率。
2.4 适期晚播,合理密植
适期晚播可以使小麦苗期错过病菌侵染期。合理密植,培育壮苗,防止田间郁蔽,可明显减轻病害发生。
2.5 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对路的种衣剂或拌种剂,按推荐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