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冷凉区芦笋生产现状调研报告
2012-01-22于继庆李书华李保华包艳存郑红霞
于继庆,李 霞,李书华,李保华,包艳存,李 芳,牟 萌,郑红霞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71)
2011年,我们对山东(曹县、肥城、潍坊、利津等)、山西(运城、临汾、河津)、河北(滦县、武邑县、石家庄)、北京等地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国内芦笋生产仍然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 芦笋种子市场混乱,质量差,种子质量难以保证
芦笋种子是芦笋产业、芦笋生产最基本最关键的生产资料,其中纯度和质量是衡量种子好坏的主要指标,两者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芦笋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国内芦笋种子市场一度出现混乱的现象,假种子、劣质种子频频出现。有些国外二代种、淘汰种(河北武邑县、山西临汾仍种植UC800)仍进行销售。由于个体户仓储条件有限,种子保存不规范,很难保证种子的发芽率达到国家标准,对农户造成过多成本投入或直接经济损失。一些个体户或不法商贩为牟取私利,甚至冒用别人品牌,盗用他人成果,直接欺骗农户。芦笋生产中种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大力推广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良种,使市场有条不紊的运行。
2 整体栽培技术落后,单产低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山西、山东等某些老笋区,笋农大都是留守的老人,大都有依赖心理、守旧心理、从众心理及现实心理,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差,整体栽培技术落后,多年的种植已形成固定模式。当我们科技人员到当地进行技术培训的时候,笋农首先提出的往往是采用该项新技术费用是多少,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大概能获得多少产量等疑问。长期以来的芦笋种植、管理早已形成了对芦笋收益的稳定预期,加之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日益上涨,人均耕地面积逐渐缩小,笋农缺乏革新的动力源泉,产量并未像科技人员想象的那样高。
3 芦笋茎枯病依然是影响芦笋产量的重要因素
对芦笋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茎枯病,发生比较轻时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发生严重时将造成失收或绝收,严重制约了芦笋生产的发展。从山东、山西芦笋栽培地区调查的情况来看,笋农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普遍缺乏科学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工时,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2011年遇到夏、秋两季的雨灾,加之有些地方实行套种的模式,土壤过于潮湿,通风不好,病菌容易滋生,芦笋茎枯病相当严重,大面积干枯,秋季新留的茎也不太理想,苗弱,使芦笋产量大幅度降低。
4 种植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前几年芦笋价格高、效益好,农户纷纷自发种植。由于笋农分布零散,种植规模不等,使芦笋种植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同时,农户之间、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销售服务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经营和种植,独立应对大市场,造成一是难以应对市场的风险,价格好时谁高给谁,价格低时纷纷抛售,不计成本,不管邻里;二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三是给技术指导、统一规范管理等方面带来很大难度。
5 白芦笋市场不景气,影响笋农的积极性
在河北、山东等种植白芦笋地区,依然能发现白芦笋培垄过高的情况。培垄过高必然导致采笋长度加大,从而造成原料的极大浪费,最终导致效益不高。当前,我国栽培白芦笋仍占主流,白芦笋主要是面对国际市场,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国家。近两年,由于日本地震及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出口市场的萎靡以及国内市场的不活跃直接影响农民种植芦笋的积极性。
6 芦笋精深加工产业势单力薄,严重影响芦笋产业的发展
随着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对绿色保健蔬菜消费的急剧增长,芦笋产业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因此,急需加快发展芦笋产品的精深加工,更好地挖掘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增加产品品种,扩大市场销售渠道,增加笋农收入,拉动市场经济增长。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是不舍得投资进行芦笋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建设和购置加工配套设施等,从而影响了芦笋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7 消费者对芦笋认知不足
芦笋是一种较为新型的蔬菜产业,在中小城市消费者中普及率不高,国内市场没有完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