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生产经营的几点实践体会
2012-01-22潘宁松
潘宁松
(江苏省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 210036)
自2002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长江流域迅速推广,目前已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0%以上,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也开始推广应用。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其种子生产经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自2007年起,部分棉种生产经营企业出现库存积压现象,个别企业还因此背上沉重负担。笔者多年从事棉种生产经营,对十年来的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发展有较为深刻体会。要做好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生产经营,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种子质量管理
1.1 规范制种程序。抓转基因抗虫棉质量的管理重点在种子纯度上。一是制种前与各制种单位签订工作责任状,建立详细制种档案,明确制种面积、制种管理、技术指导人员。二是开展制种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棉花生产管理、制种操作规程的培训,确保制种人员掌握技术、操作不走样。三是制种期实行驻点督察,逐片逐点检查去雄和授粉质量并在收获后收集样品,对种子纯度进行检测鉴定。
1.2 实行棉种加工全过程跟踪。和其他作物种子相比,棉种加工过程环节多且复杂,对加工全过程跟踪十分必要。为便于对加工中的棉种进行质量跟踪,要对所加工棉种从进厂毛籽、半成品(光籽)到成品(包衣籽)实行分批编号,且毛籽、光籽和包衣籽的各个批次的编号之间要做到一一对应,以方便后续质量跟踪。对各批次棉种在酸脱绒工序的氨中和前后分别抽样进行残酸含量、发芽率、生活力等项指标检测,并作好详细的检测记录,如发现残酸超标等异常情况则及时调整。所抽取的种样都应为生产线上各批次的流水样,即在加工装袋时取样,每袋取50克,混合后成一标样。酸脱绒后的光籽和包衣后的成衣籽按不同批次分别堆放,并按国标要求的各项质量指标建立各批次棉种的质量档案,以备销售前后的质量跟踪。
1.3 强化种子发芽的检测。对毛籽、光籽、包衣籽都要进行发芽率检测,做到发芽率不过关的毛籽不脱绒,不过关的光籽不包衣,不过关的包衣籽不包装。值得注意的是,棉种经过硫酸脱绒后发芽会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需要分期多次检测,确保达到国标后才能包衣包装。
2 抓好新品种高产示范
2.1 做好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主产区建立高产示范区是做好新品种推广示范的最通用的办法,但做好高产示范区,使其真正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并不容易。高产既是品种遗传性状的表现,更是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的结果。每个新品种对栽培技术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新品种推广前要加强新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摸清新品种生理生化特征,重点掌握对肥水的需求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因种栽培技术。
2.2 加强高产示范方生产技术指导。高产示范方要布局合理,交通便利,且生产基础好。在重点产棉区力争做到县有千亩片,镇有百亩方,村有高产田。对高产示范区生产必须加强指导,尤其是在关键生育期要进行田间指导,重点抓好合理施肥、化控、用药,施足蕾铃肥,化控要轻控多次,才能获得高产。大力培育技术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要经常组织棉农相互观摩,交流借鉴种植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先进的栽培技术、模式迅速得到推广。
2.3 认真组织棉农观摩。组织观摩是示范推广最为关键的环节。要严格筛选观摩点,实行分区观摩,力争扩大覆盖面。在观摩对象上,要多请植棉大户和技术能手。在组织观摩的同时,要全面启动广告宣传活动,确定专人负责,确保各代理点广告有声音、宣传有声势。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开展集中宣传,宣传内容可以拓展到棉花市场行情分析、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典型示范户经验介绍等,为种子销售造好舆论。
3 建立健全推广网络
为使推广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针对不同推广区域的实际状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单位作为网点建设,以加强实际推广效果。
3.1 县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新品种实验示范布置、栽培技术指导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此外,棉花主产县原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网络依然健全,并且运行有效,这更有利于这部分县的推广单位将农业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推广有机结合,在新开拓的市场宜选择推广部门。
3.2 县级种子企业:种子公司一般具备完善的营销网络、专业营销管理人员、相对充裕的流动资金,在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挥其网络、人才、资金和宣传鼓动优势,以及在推广过程中相对灵活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在有销售基础的地区,一般选择县级种子企业。
3.3 村级直供:通过组建棉农生产合作社的方式,确立可以牵头的生产大户作为联系人,进行直接供种。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棉农。
4 拓宽信息渠道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棉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必须拓宽信息渠道,依靠信息,掌握信息。
4.1 及时分析市场动态。棉花生产的产业链较长,无论是国际间纺织品的贸易争端还是皮棉市场价格的波动,都会对棉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市场信息的预测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公司才能健康发展。
4.2 充分认识竞争对手。及时了解对方的发展思路、工作动态、营销策略,认识对手,学习对手,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4.3 充分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发布产品信息,可以在媒体建立公益性的棉花生产技术推广栏目,使棉农逐步建立对企业的信任,树立品牌。尤其要重视广播电台的利用,因为目前大部分村都设有广播,许多农民有在田间劳作时听广播的习惯。通过使用广播电台宣传不但效果好,而且投入少,是很好的宣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