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治未病”的观点对待脑卒中

2012-01-22胡朝晖赵德军孙艳新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危险脑梗死

胡朝晖 赵德军 孙艳新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中年以后急剧增多,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等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的急剧增长,脑卒中的危害将愈益突出[1]2665。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治疗研究的深入开展,对高血压、高黏血症的防治,以及多数人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使其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是笔者认为,在脑卒中形成之前,运用“治未病”理论学说,能够有效防止疾病的产生[2],这种防范意识是“治未病”的核心和思想基础,“治未病”的关键就在于防范,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减少或防止其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脑卒中的易患因素及预防保健措施报告如下。

1 客观的危险因素

1.1 年龄与性别 邢立影等[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高血压患者年龄的增大,脑卒中患病率增高。在性别方面,刘锦峰等[4]指出,女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吸烟和饮酒是男性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和房颤是女性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1.2 遗传因素 脑卒中的家庭遗传因素是存在的,且对高血压的易感也有一部分是遗传决定的。冯社军等[5]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1年总复发率为11.2%。因而有脑卒中史或脑卒中家庭遗传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注意调节饮食、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维持血压正常。

2 可预防的环境危险因素

2.1 时间与季节因素 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显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于清晨醒后数小时,正常人体血压也表现出类似的昼夜变化。Kario等[6]对51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血压晨峰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邹积明等[7]经调查认为,缺血性脑卒中高发病时间有危险因素组为05:31至07:49,好发月份为01月、11月、12月,对危险因素有效的干预治疗,不影响其发病的昼夜、季节节律。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尽量选择长效的降压药物,持续时间较长又平稳的降压药物,要强调联合用药,保证24 h平稳、持久降压。冬季注意保暖,注意气候变化。

2.2 温湿度及气压变化 虽然脑血管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秋末冬初或早春。国内有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数与气象因素做相关分析,研究[8]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气压因素、气温因素和相对湿度因素。气压变化和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呈双向性的变化,即气压高时和气压低时都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发病前如果有大幅的气压下降(≥5 mmHg,1 mmHg=0.133 kPa),脑出血的发病危险性会明显升高。气温因素与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呈负相关,而气温与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呈正相关。特别是收缩在180 mmHg以上、脉压差在75 mmHg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寒冷季节不宜过多户外活动。冬天淋浴澡堂内外气压变化大、温差大,淋浴澡堂内湿度高,不宜停留过久,防止洗澡时诱发脑卒中。

3 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

3.1 性格与情绪 有时间匆忙感、紧迫感,争强好胜,怀有敌意倾向和缺乏耐心等心理特征者,脑血管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岁末节假,婚嫁喜事均需中老年人操办,探亲访友、旅途奔波、欢聚娱乐、通宵达旦,也是造成春节前后脑卒中的多发因素。因而应保持情绪稳定,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心理卫生,进行适当的文娱生活,保持乐观情绪,有规律的起居作息。

3.2 饮食与运动 在剧烈体力与脑力活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或日间活动状态情绪激动时可诱发脑出血。相反,脑梗死绝大多数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为此剧烈体力及脑力活动、身心劳累与长期过多的静卧均不适宜,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劳动。众所周知,食物中含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的动物油是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往往忽视食用过多的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亦会使血脂水平增高和发生凝血的倾向。玉米、大豆以及葵花籽都含有高密度脂蛋白,对防治动脉硬化有利。牛奶中牛磺酸有防止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此外黑木耳、大蒜、荠菜、辣椒、洋葱等食物,对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同时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鱼、禽、瘦肉、豆类)、维生素、无机盐的摄入,以及多吃纤维素丰富及含碘的食物。

3.3 吸烟 长期吸烟可使脑卒中的危险度增加2倍,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一直被认为是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有害成分达1 200种之多,最主要的是烟碱,俗称尼古丁,它可直接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同时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促进体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尼古丁可增加血液内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加上尼古丁对血小板的刺激作用,可加速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故吸烟是脑卒中的明显危险因素,应提倡戒烟。

3.4 酗酒 酒精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且长期饮酒可使血液中的脂肪物沉积在血管壁上,使管腔变小。另外,长期酗酒可损害肝脏功能,使肝脏合成蛋白功能明显减退,引起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生成减少,从而增加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其风险与酒精摄入量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1]2666。

3.5 喝茶 茶是最好的饮料,绿茶中含有咖啡因、儿茶素和茶酚,具有杀菌,增强免疫系统抗癌方面的功能,还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花粉过敏、防止基因突变、抗衰老等多种作用。因空腹饮茶使人心慌,故高血压患者不宜空腹饮浓茶,尤其是平时没有饮茶习惯的人,更不宜空腹饮浓茶,以防发生意外。

3.6 排便 由于便秘以及憋尿可使血压骤升,且腹内压增高致使颅内压增加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故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大小便通畅,保证有足够的摄水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用药物,如番泻叶泡开水、口服麻仁润肠丸等。

3.7 性生活 因性生活过程中交感神经处在高度兴奋状态之中,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心跳加快,故病损的血管可破裂而发生脑出血。故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调节情感,防劳节欲。

3.8 避孕药物 口服避孕药是诱发血栓性疾病的一种危险因素,此种作用主要与其中的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含量越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越高。

4 可预防的疾病危险因素

4.1 肥胖 肥胖通过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血管炎性病变等多个途径诱发小血管病变,从而引起脑梗死。因而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超重,少吃高动物脂肪的食物,适当减少主食及增加运动以控制体质量。

4.2 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最主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在脑卒中发病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血压增高程度与脑卒中危险增加呈正比。有高血压病的人比无高血压病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相对危险性就增加2倍,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两者造成血管硬化进一步加重,弹性减低或消失,血管变得硬而脆。而脑卒中一般发生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4.3 糖尿病 在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数量增多,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脂质形成等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最后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的目标为<120/80 mmHg。

4.4 其他因素 除年龄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最为显著的危险因素。其他如房颤亦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应进行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评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5 其他

打鼾、憋气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脑卒中和睡眠呼吸暂停的荟萃分析研究表明[9],72%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此外,居所及工作环境噪声干扰、丧偶等都是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对预防脑卒中意义重大。老年人多健忘,且合并多种疾病,服药种类多,易致漏服降血压药物;充分认识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加强血压监测,及时调整用药,使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同时联合家属及其监护人在饮食、运动、服药等方面给予指导、配合及督促等,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6 小结

“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重在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避免脑卒中的发生。调节整体,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医务人员要重视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使群众获取关于脑卒中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以节约医疗支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金光亮.《内经》未病概念与“治未病”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2):804.

[3]邢立影,张慧英,郭来敬,等.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44-145.

[4]刘锦峰,潘邑水,任建龙,等.不同性别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及类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65-1266.

[5]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983-985.

[6]Kafio K,Ishikawa J,Pickering TG,et al.Morning hypertension:the stronges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 Res,2006,29(8):581-587.

[7]邹积明,杨静.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节律调查[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1):69-71.

[8]汪求真,李卫.脑梗死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及其预测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12(3):140-142.

[9]Johnson KG,Johnson DC.Frequency of sleep apnea in stroke and TIA patients:a meta-analysis[J].J Clin Sleep Med,2010,6(2):131-137.

猜你喜欢

治未病危险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喝水也会有危险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拥挤的危险(三)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