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制作工艺研究——以散卓笔为例
2012-01-21朱友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文/朱友舟(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在毛笔发展过程中,毛笔的制作方法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其中有些制作程序如择毫、熟毫等却是代代相传的。关于制笔的具体步骤,《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韦诞的《笔方》称:“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 ‘承墨’。复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1韩寓群、传武主编《齐民要术译注》,上海世纪出版,2009年,第598页。文中提到了择毫、茹笔(笔工常含毫舔笔,使锋圆毫顺)、作笔心、衬垫等重要步骤。王羲之《笔经》“采毫竟,以麻纸裹柱根。次取上毫,薄薄布,令柱不见,然后安之”2刘茂辰、刘洪、刘杏编撰《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 版,第62页。,主要记述了缠纸法的步骤。本文参照现代制笔技术,以散卓法作为讨论对象,结合相关的文献对重要的步骤作深入的描述。
一、择毫法——“ 千万毛中拣一毫”
所谓择毫,广义而言,包括对原始毛皮以及毛料的选择,如毛皮的季节、产地的甄别。狭义而言就是挑选最佳的毛用来制作笔头。择毫包括选毫与分毫,是整个制笔工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原料类别繁芜,包括有锋的、无锋的,锋深的、锋浅的,圆扁、曲直,粗细、长短等。对于笔工而言,择毫的工作非常繁琐,既要准确又要耐心。择毫主要在“水盆”里进行,笔工借助一盆清水将原料分类合并,3周彦文等《百年风流——拼搏不息的中国工商业者》,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4月第1 版,第72页。以便制作笔头时能够合理搭配,实现优化组合。毛笔最可贵的便是毫毛的质量,择毫至关重要。
图1 择毫
1.“锱铢辨柔劲”
论人先要识人,择毫先要识毫。识毫要求能轻松地辨别出毫的优劣,对于毛的性能了如指掌。识毫要求锱铢必辨,丝毫不可含糊。“妙制窥良工,危坐销日永。锱铢辨柔劲,束缚较欹整。”1〔宋〕周紫芝撰《太仓稊米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当然,也包括识别皮毛的产地以及季节等基本能力。识毫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宋人晁说之在称许笔工萧询时,就特意提到他年少时即能识毫。2〔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识毫为择毫的前提,不会识毫就无法择毫。黄庭坚曾经将笔工择毫喻为郭泰论士,颇为贴切。
“唯笔工最难,其择毫如郭泰之论士,其顿心著副,如轮扁之斫轮。拙者得之,功苦同科;巧者得之,如臂使指也。”3〔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谷曾经以郭泰自许,郭泰为汉代名士首领之一,有识人之术,善于论士。这充分说明识毫的重要性。
2.“造笔者之精,必以择毫为先”
择毫要求对每一根毛料的强弱、锋颖、长度以及色泽等进行细致的挑选。元人顾瑛称“吴兴老冯善择毫,择毫入笔铦于刀。”4〔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可见,善于择毫是笔锋爽利的前提,也是笔锋质量的保障。俗云“兔毫无优劣,笔手有巧拙”,也体现在择毫这一步骤上。
具体而言,择毫就是将皮上拔下来的毛全部放置于圆水盆口之搁板上,施以初步拣选,除去无用之绒毛及杂毛等,所剩余者,即谓之毫。5参考“一九五一年,浙江省土产交流展览会,湖州笔店王一品制笔程序的简单说明书。”见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 版,第88页。选毫要干净,要把无锋的,弱扁的、弯曲的、柔细的劣质毛完全剔除。这些劣质毛不能用来制作笔心或披毛,甚至作衬垫料也不合适。因此,宋人张邦基称:“凡笔择毫净,卷心圆,便是工夫。锋之长短尖齐在临时耳。”6〔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卷十,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当然,作笔心以及笔披的毛,更加不能有一根杂毛、弱毛混在里面。而且笔工要依靠自己的眼力与耐心挑选出最精锐的毛,正所谓“空山老兔脱毛骨,简拔精锐披蒙茸” 。7〔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选毫是一种功夫,需要磨砺出眼明手快的本事。“然工手有优劣之殊,则选毫有精粗之别……其要全恃人工之眼明手稳”。8胡温玉撰《朴学斋丛刊》,《笔志》,民国十二年胡氏刊本。这种活似乎更适合女性,如湖州选毫一般于春前进行,选毫多由妇女完成。
选毫之后再予分类,这就是分毫。其实,选毫与分毫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分毫时,对于不同部位、不同级别的毫,分类要求精细,不可粗枝大叶。由于制作笔头时,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材料,因此分毫非常必要。毫毛的分类准确,最好的毫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最重要的锋尖部位。分类明确以后,后面的制作工序才会顺利、轻松。是故,元代学者吕宗杰称:“造笔者之精,必以择毫为先,毫之纯则工易施。”9〔元〕吕宗杰撰《书经补遗》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制作时,不同级别的毫料要各尽其能。笔尖要求最高,要选用毛杆最长、粗壮挺拔、颖长而直的毛。钱泳称:
笔以吴兴人制者为佳,其所谓狼毫、兔毫、羊毫、兼毫者各极其妙。然毫之中有刚柔、利钝之不同,南北中山之互异。每一枝笔,只要选其最健者二、三根入其中,则用之经年不败,谓之选毫。10〔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挑选两、三根最为刚健的毫用在笔尖上,就能经久不败。披毛决定了毛笔的外观,作披毛的料要求有光泽,细腻柔顺,聚拢性强,甚至选择一些有色的毛类来装饰。至于辅料,主要用于塑形以及支撑作用,要求不高,可以选择一些短粗而劲挺的毛,不必考虑锋颖以及色泽的好坏。宋人王之道《赠笔工柳之庠》称:“生售数毛颖,一一简择精。作字可人意,为我供笔耕。”11〔宋〕王之道撰《相山集》卷二 ,清文渊阁四库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正因为柳之庠能精细地择毫,所以他的毛笔才让人称心如意。分毫要“审固用工久”,方可为“文场斫轮手”。12〔元〕郑元佑撰《侨吴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选毫时要求详审而且把持精确,工夫要细腻而持久。分毫精到制笔才能臻于妙境。“取材妙选中山毫,挥觚圆转犹霜刀。快如饥蚕食老叶,骤若巨峡翻秋涛。助贤喜得中书力,称心奚问千金直。”13〔明〕姚广孝撰《逃虚子集》诗集卷四,清钞本。可见择毫精妙是决定实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必要前提。分毫需要具备一丝不苟的态度。宋人陈槱称:“笔贵易熟而耐久,然二者每交相为病。……笔能择毫不苟,斯可兼尽其善。”14〔宋〕陈槱撰《负暄野录》卷下,清知不足斋从书本。此论精辟,深谙笔理。
3.“千万毛中拣一毫”
择毫的最高境界正如白居易所称“千万毛中拣一毫”15〔唐〕白居易撰《白氏长庆集》卷四 ,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这应该是极品或贡品的标准。据清人乐均载:
图2 草木灰熟毫法
湖州沈利,故笔贾也。后得秘制,遂不复贾,所制笔适用而寿可数十年。尝曰‘选毫极难。兔鼠诸物,望辄辨之,径拔其尤者一二毫,余悉弃去。’曰:‘毫稚故易损。凡吾所选毫,皆雪霜锻炼已经十年者,柔韧精劲,故卒不败。’累岁积毫,始足制一笔。其诜伐束缚之法,亦与他工异,惜不传矣。沈后不知所终。1〔清〕乐均《耳食录二编》卷四,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沈利具备了“望辄辨之”的识毫能力,选毫则是“径拔其尤者一二毫”,真正可谓千万毛中选一毫。因此他的毛笔可使用数十年之久。原因在于他高超的识毫能力以及近乎苛刻的择毫标准。其制作成本与精力非一般人所能想像,难能可贵。无独有偶,据称赵孟頫制笔从千百枝笔中选最健的毫合并为一支毛笔。2〔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技进乎道,择毫应该上升为一种精神的净化。清初学者吕留良《丘震生笔说》称:“然是物也,终日握而不败,卒无损乎择毫之道,则最贵,多与有工焉。”3〔清〕吕留良撰《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八,清雍正吕氏天盖楼刻本。具备择毫的能力后,还要具有职业道德,防止“能择而不择”的弄虚作假。制笔时择料要求纯正,不能以次充好。如制作紫毫笔,择毫当为纯黑色紫毫,如果用花毫或者次毫染黑充当,便有损择毫之道。
择毫还包括后续的工序,在完成笔头的初步制作之后,尚需逐支清理笔中残次或顽劣之毛,在湖笔中称为择笔,江西称为圈笔或游笔。这一步择毫工作也非常重要。
二、熟毫法
将选就之统毫分类整理后,下一步就是熟毫。熟毫主要目的在于去脂除污。由于动物毛上往往沾有油脂及污垢,为了制作的方便以及增强笔毛的濡墨能力,必须除去这些油垢。不同种类的毛料,油脂的含量以及污垢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自然有差别。通常的处理方法有四种:
1. 石灰水去脂4 “还有其它药剂除去脂法。如:将皮毛浸入百分之一的炭酸钠溶液,或百分之一的阿莫尼亚,时间自三小时至五小时,若脂肪遇多,不妨稍加苛性钠之稀溶液。最安全之法,可将毛料从上述溶液之中取出后,用极稀薄之硫酸水溶液,以中和过剩之碱液,然后再用清水洗之。”见《工业中心》民国二十三年二月,第85页。
石灰水去脂指将整理好的毛料毫根部竖置于新鲜石灰溶液中浸泡,以去除毛料的油垢,使之成为熟毫。传《笔经》载:“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腻也。”5〔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显然,这里使用即为石灰水加热处理法。石灰水加热至沸腾,但是时间不能长,稍微沸腾即可。此外,也可以用冷石灰水浸泡,一夜即变为黄色熟毫。但要注意,不可浸泡太深,防止熟毫过度或锋颖受损。浸泡的时间与石灰用量,根据毛料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石灰水去脂是一种古老的方法。
2. 水蒸气去脂法
毛料整理成型后用水清洗,然后捏成团用纸张包裹成漏斗状,使其底端平整放置于带孔格的栅栏上,用锅隔水蒸沸,即可熟毫。蒸气熟毫的优点在于除污去脂的同时,对毛料有一定的塑型作用,使略有弯曲的毫料变得直挺。此外,蒸时在水中加醋,可以使其酸碱度平衡,如猪鬃即可用此法。猪鬃粗硬,多略带弯弧度,可将猪鬃满满地置于专用的铁筒(不留空隙),放在带孔格的栅栏上,用锅隔水蒸约三天。由于高温膨胀,挤压定型,猪鬃弯度变直。然后再用文火慢慢烘干,约二十四小时。
古代还有对笔头的后期去脂再处理也采用蒸煮法。(传)《笔经》载:“至此笔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饭。须以绳穿管悬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6〔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蒸煮约一、两小时左右,通过高温蒸煮去掉毫毛中上部以及残余的油脂,以便能增强毛锋吸墨能力,能迅速濡墨。蒸煮后再悬挂一晚以便冷却定型,因为热取容易破坏成型后笔头的稳定性。清人迮朗《绘事琐言》称赞王蠡舟所制笔极为精良,尤以羊毫为妙,原因就在于王氏“蒸制功倍他人,故毫皆直而无曲,尖虽柔而有力”。7〔清〕迮朗撰《绘事琐言》卷一,清嘉庆刻本。可见,把握蒸煮的时间非常重要,否则过犹不及。羊毫去脂时间过长,见水就会象撒了盐的蚯蚓一样软弱无力。如果去脂时间太短,则毛上仍然沾有油污,容易导致笔头在书写时蓬松、迟钝。
3. 自然去脂法
图3 垫好的胎
潘天寿称制笔的笔毫宜陈宿、多晒,则污垢尽去,方合应用。8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 版,第279页。经日光久晒,或者自然长久保存,使山羊毛达到“陈、缩、洁、白”,便可投入生产。9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 版,第73页。不过,暴晒容易使毛料老化,导致使用寿命打折扣。用自然去脂法更为妥当,将整理好的羊毫晚间露天放置在室外,通过夜露以及空气,慢慢使其脂肪自然风化,变为宿羊毫。这和宣纸的保存同理。日久放置自然脱脂的羊毫更加柔软并且易于濡墨,一般用于制作高档笔。
4. 揉擦去脂法
揉擦去脂法指把毛料洗净后,挤干水,放入稻草灰,用熨斗加热熨烫,然后用稻草灰反复揉擦(日本笔工用兽皮包裹着揉搓),直至油垢去净,达到毫毛直挺、清爽。
也有的作坊将去脂与腌毛合为一个步骤。兽皮选购回来后,用石灰、草木灰混合成泥浆,糊泥于动物皮的背面,经过12小时可以脱毛(气温高只需6 小时)并去脂,工艺师用手将毛一撮一撮地拔下,梳齐、挡平、用胶水将松散的毛胶住,这就成为制造笔胚的原料。1《王大美毛笔店》,福州市台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江工贸纵横》第17 辑,第170页。此混合物有极强腐蚀性,动物毛不能直接接触,应该涂在皮毛的背面。石灰以及草木灰均具有碱性,具有较强的脱脂功能。将用草木灰和石灰液调制的糊状物涂上,静置四五个小时后,就可以很容易拔下毫毛。2樊嘉禄、方晓阳、吴丹彤著《文房四宝》,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这样既达到了去脂的效果,又方便拔毛。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毛料,目的是使尾毛脱脂易于濡墨,易于操作制笔,直顺而有弹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损伤锋颖和毛杆,导致毛笔寿命减损。元人袁桷《赠番阳笔工童生》载:“……吴中笔工争进技庭下,率形制相类,书不满卷则已成秃翁。盖毫熟则易乏,如脂韦之士,宁复生气。子昂不言其短,将以为彼养生计。”3〔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 ,四部丛刊景元本。“脂韦”指圆滑,没有骨力,此处借指笔毛脆弱容易折断。可见,笔毫处理太熟,那么锋颖易秃,毛杆易断。当然,这里不能排除人为的因素。受商业利益的诱惑,制笔者有意采取不当的熟毫方法,损耗或减弱毫料的功能,达到速售、多售的目的。苏轼《笔说》对这种现象作了披露。当时京城市面上流行的笔多不耐用,并非是技术水平低下的原因,而是有意过度熟毫,降低毛料的寿命,目的在于“易败而多售”而盈利。4苏轼《笔说》见〔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三、垫胎成型法
由于毛笔的沿革和发展时间长,所以毛笔的配伍成型有多种工艺。由简单到繁杂,由粗陋到精细,不一而足,大约到宋代各类制法都已出现,原理大致相似。
宋代毛笔的成型工艺有所革新,初期无心散卓笔在放弃了裹纸成型的工艺状况下,成型和腰力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用更短毛料垫胎塑型成为必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磨合,逐步形成垫胎成型法。垫胎法延续至今,是毛笔制作工艺和书法演变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1. 衬垫成型的步骤5 关于毛笔的垫胎成型方法,李兆志先生在《中国毛笔》中作了详细的描述,本文有所借鉴。
垫胎是决定毛笔头性能优劣的关键步骤。从准备用做衬垫的各种毛料中,根据品种及预设的形制,选择锋颖最好的材料,配置在笔头尖部和“脖”部,作为笔心部分。然后再选择较好的“材子”依次往笔腰部位配置,配置数量也逐渐增多。用做衬垫的苘麻6制麻衬。(1)打麻条,将孔麻放人由石灰、石碱、食油等合成的溶剂内煮两小时,使孔麻柔纯。清洗去污,切成30 公分长条,用硬质金属梳梳成细丝,打成麻条。(2)切麻衬、梳麻衬。按笔的规格尺寸比例,将麻条切成麻衬,并梳理均匀备用。见朱从信主编《扬州工艺美术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50-151页或其它尾毛数量要求多,长度以不超过笔腰部位为宜。然后,把这些材料根部对齐,混合在一起,再等分成若干小块。然后用手或钳子夹住,用骨梳反复地梳理。所有的小块都梳完后,再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再分成小块梳理,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各种材料完全混合均匀为止。笔胎即为垫好,备用。7参考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 版,第75页。
各个部位的衬垫都要平顺、饱满、圆正。用手轻轻地捋笔柱,笔柱向中心收缩,笔尖不开裂,即为衬垫得合适。如果用手捋笔柱,笔柱蓬松,有胀手的感觉,反复捋笔尖总是开叉,则衬垫得不合适,要重新修理。过粗的部位减少些,过细的部位增添些,质量不好的衬垫尾毛退掉,直到手感向笔柱中心收缩为止。
2. 衬胎毫料的质量要求
高濂称“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耎者为辅,参之以苘……”8〔明〕高濂撰《遵生八牋》卷十五,明万历刻本。这清楚地指出了衬胎时毛料分布的大致规则。桀者指锋颖长而劲健的长毫,必须安排在笔头端部以及颈部,至于从笔尖往下至笔头腰部同样应该选配精毫,必须避免弱毛以及杂毛,这是决定笔头质量高的基础。“毳者居后”,毳者指锋颖短而柔弱的短毛,应该安置在笔头腰部以下,以便根部衬垫饱满。不管纯毫还是兼毫,都应该遵行这一法则。如果出于省料,掺杂了次一级的毛料,便为伪劣品,比如在紫毫中掺如羊毛或狸毛而当作紫毫笔销售。自古以来,这种事例屡见不鲜。“惟兰蕊最善。兰蕊者,选秋兔之颖为其柱,择寒筠之干为其管。……其后得其似者而售焉,什袭而藏之。踰数日,用以书文于玉轴卷,甚不中书,书才百余字已老而秃矣。而字尤丑拙,为卷轴之累。于是焉剖其柱而视,其中则杂羊豕之毛为之者也。噫!物之伪有如是夫甚矣。”1〔明〕杨守陈撰《杨文懿公文集》卷三,明弘治十二年杨茂仁刻本。这里所说的兰蕊应当是指选兔毫为笔柱,制作精细,笔锋弹性健而且耐久的一种毛笔。作伪者在兰蕊笔头掺入了许多羊、猪毛等次一级毛料,以次充好,质量低劣。可见衬胎不仅仅是质量与技术问题,还与人为的道德因素有关。
图4 梳衬
3. 衬胎毫料的数量要求
笔头为圆锥形,因此从笔尖到根部的衬毛配置数量也应该逐渐增多。至于衬毛增加的幅度,受制于预设笔形的长短肥瘦。一般而言,笔头瘦长则增加幅度小,笔头粗短则增加幅度大。但是,配置在颈部的毫如果过少,则会导致笔锋过于虚尖,用笔柔弱。正如欧阳修所批评:“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2〔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四,四部丛刊景元本这或许为颈部的衬毫过少所造成。这不仅导致毛笔柔虚,而且使用寿命也会减短。反之,如果颈部衬毫过多,则显得笨拙。正如苏轼讽刺当时的散卓笔所称:“若用今时笔,立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肥皮馒头”或许与颈部衬毫过多所造成的笔头臃肿有关。从颈部至根部的衬垫也非常重要。衬垫过少,笔柱细长,使用时腰部乏力,用笔时笔尖缺少强有力的后盾支撑。衬垫过多,笔柱肿胀,容易导致笔锋开叉,颈部空乏。其实,过多过少的问题不难解决。关键要注意衬毫应该保证腰力的强健,而这是无形之处,这才是难题之所在。明人焦周称:“笔以锋齐腰强为善。至于用意之妙,锋齐不难,腰强为难。锋齐者类不能强,腰强者有不能齐。”4〔明〕焦周撰《焦氏说楛》卷六,明万历刻本。
4. 衬毫的层次要求
衬毫的层次当以多为宜。尽管如此,层次还须因人而异,因笔而异。这往往取决于使用者或笔工的预期。衬毫层次多,则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以及笔料,层次少则省功省料;这样容易导致偷工减料的行为。因此,衬垫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关于衬毫的层次,古人有过详细的讨论。清人郑复光曾经询问笔工吴效文:“笔忌参差,以按笔则短毛杂出也。” 吴效文说:“制笔全在衬工,中心长,层层包里,鳞次渐杀,如层级然,愈多愈好。” 郑复光称果然如此,短毛岂不会容易从笔柱里冒出来吗?吴效文解释:“余初疑之,细思殆不妄矣。盖笔先选豪,豪者,末锐者也。层级少,则旁多而工省,故柔者尙附于尖,而稍刚者必挺出为累。欲拔去,则依附者亦不止一毛。故善修者,必洗去墨胶,然后可分别其崛强之一毛而去之。惟层级多,则裹毛薄而豪末又锐,罔不依附笔心,故圆转如意也。夫所谓齐者,谓其尖相顺,层级难见耳。”5〔清〕郑复光撰《费隐与知录》,清道光活字本。可见,层次太少则会造成刚毫与柔毫不协调,刚毫容易冒出笔心之外。而且提按变化的空间受限,用笔难以丰富。例如,古法的缠纸有心笔层次少,便存在这种缺陷;重顿笔时,难以下压,甚至出现贼毫以及失控的笔触。如果层次多,搭配得当,则衬毫能紧紧依附笔心,笔头则能圆转如意而且毛笔提按变化的空间就更加丰富,表现力增强。
四、剔毫修整
剔毫指笔头作好以后,由专门技工剔除性质不合之杂毫,使毛笔达到尖、齐、圆、健的标准,其目的在于对劣质毫料的再次剔除。剔毫修笔在制笔工艺中被称为最重要的工序,一般多为男工所作。剔毫的水准高低也是决定毛笔优劣的重要因素,而剔毫能力的高低以及功夫的深浅差距极大。据载,包世臣曾经问笔工王兴源:“寻常市笔差可用者,不过什一二,何耶?”兴源称:“此修工之优劣也。能手所修,虽千百管皆千百如一出。俗工则必无幸焉。吾善连女工习扎头,男工唯主修。”6〔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记两笔工语》,小倦游阁钞本。优秀的剔毫工不但眼精手准,而且质量稳定,千支万支如出一辙。不过优秀工修笔质精而量少,只有普通工数量的十分之一。普通修笔工修笔数量多,但是质量差,因此报酬也低。
剔毫是对半成品笔头进行小幅调整的工序。与现代剔毫不同,古人对于剔毫要求更为严格,由笔尖到笔根都要进行修理。笔根先不固定,修完笔尖再把笔根抽出来进行修理。而现代剔毫往往先将笔头胶在笔膛内固定后,进行修整,因此往往省略了根部。此外,由于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各地剔毫的工序会有细微差别,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图5 善琏松鹤湖笔厂白铜梳
1. 顺理笔样1 参考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 版,第86页。
取粘结好的毛笔用水浸透,用细软刷子从笔头的根部刷向笔尖,再用虎口把笔头捋直挤出多余水分,仔细观察笔头是否平顺,如果笔头有凸凹样,则把凸处的披毛掀起,适量拔去一些笔拄的衬垫毛,以保证笔体平顺、圆正。此工序纯羊毫使用较多,兼毫或者弹性较强的笔在笔头的成型工序上一定要精准,以免影响毛笔预设性能。
2. 清理毛障
顺理笔样完毕以后,把笔尖部捏扁使其成薄片状,用修笔刀把比笔尖长出的毛料连根去除,再仔细地观察笔尖的透明处,有明显色差的部份一般为没有锋颖的秃毛,可利用毛料的弹性差异使其弹出,然后清除。如此重复多次,直至笔锋透明、没有杂毛。依据毛料锋颖长短,清理范围一般为笔尖到笔颈部位。然后,将笔头拢锋复原,顺手用食指蜷背模仿书写圈转笔尖,以检出贼毫或细微的残次毛予以清除。盘检范围由小渐大,直至笔腰,范围较大时可用手背检查。
毛笔上部清理以后,需要修理根部,主要为清理遗留毛根,以免笔体空涨致使笔力无法有效传导至笔尖。古人清理毛障更为讲究,根部同样要加以清理。永清称:“吾之治笔也,先纳笔头于粗管,修去其曲与扁之甚者。胶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浄。换管再扎,又择去其不甚直而圆者,再胶,再梳。又恐曲与扁者虽净,或有员正而其材不长不能齐尖者厕其间,上齐则下所长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择而梳之,然后固扎其根,而桼以投于精管。故终笔之用而无一褪,毫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2〔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记两笔工语》,小倦游阁钞本。可见,清理笔根关系到笔身的凝聚力以及腰、根部的后劲,非常重要。
图6 善琏湖笔笔工在修笔
清理杂毛要有较好的辨别力,能分清曲扁弱毛,手法要准确而稳定。“能手之修笔也,其所去皆毫之曲与扁者,使圆正之毫独出锋到尖,含墨以着纸。故锋皆劲直,其力能顺指以伏指。俗工意亦如是,而目不精,手不稳,每至去圆正之毫,而扁与曲者反在所留。曲且扁之毫到尖,则力不足以摄墨,而着纸辄臃肿拳曲。遇弱纸即被裹,遇强纸即被拒。且何以发指势以称书意哉?”3〔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记两笔工语》,小倦游阁钞本。扁曲毛清理干净后,笔锋才能万毫齐力,摄墨入纸。大致修理干净后,用骨梳理顺毛序,蘸水试笔满意后晾干备用。
3. 修整定型
《笔经》也谈到了制笔时定型的方法:“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试”。4王羲之《笔经》见〔明〕高濂《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 版,第601页。具体方法,先把加工好的海藻(一般为鹿角菜)加适量清水熬透至透明糊状。待凉,以鹿角菜液用手指碾入笔体,使液体均匀渗透笔头,取骨梳理顺毛笔后,用虎口或者细绳把多余菜液挤净,再用细软毛刷理平顺外围披毛。一只手紧握住笔杆,用另一只手虎口从笔头的根部向尖部反复地捋紧笔体。有笔毛交错或披毛遮掩不当时,可用修笔小刀理顺。捋笔要求笔柱清透,披毛直顺,笔体圆正,外观光滑。然后把修理定型好的毛笔装入笔筒,置阴凉通风处晾干。忌烈日暴晒或高温里烘烤,以免笔头变形或开裂。修整工序难度最大的为纯羊毫,其中尤以湖笔的修整最为业内称道,其他弹性较强的毛料稍易于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