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趋势

2012-01-21周惠燕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业课院校

周惠燕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郑州450008)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践性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欣喜之余作为奋战在高职高专一线的一名语文教师发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甚至正在逐步沦落边缘化。有不少高职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并不重要,上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以便在踏入社会时拥有一技之长,这种观念不仅仅来自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包括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者。面对这样的现状联系我国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比较全面的人。在这种现状下,每一位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定位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1.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分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作用。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语文类课程统指《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职语文》等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尽管有关于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上已经逐步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类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被定位是公共基础课。在当今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给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带来很大压力的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学制三年,由于教学计划的需要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实习实训的时间。为了确保专业课能够按照国家规定完成教学计划,学校不得不压缩非专业课时,对没有硬性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则能减则减,能删就删,语文类课程首当其冲,被视为是专业课的替补队员。有的高职院校文科类的专业一般开设大学语文一学期,周课时为2节。工科类的专业开设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周课时为2节)来培养学生的相关写作能力。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则不管任何专业干脆不开设语文类课程。

由此看来,在各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课时少、学分低,并常常处在随时被“砍掉”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因为没有语文教学任务,只好转行去做其他工作。

2.大学语文现状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2.1 地位不高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所处地位十分尴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训练,为岗位能力服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鉴于这一培养目标,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上,而忽略了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课,旨在提高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作用。由于高职学制短、课程多,大学语文要为众多的专业课让路或被应用文等课程所代替,边缘化现象日益突出。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所以在他们心目中这门课程的地位并不高。

2.2 教材的编写呈一种无序状

多年来不管是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编写的全日制高校通用的教材《大学语文》还是其它的各种版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采用以时代顺序、文体分类、思想内容为主的三种编排方式。教材编排方式单一,缺乏活力,呆板、僵化、老套,没有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实用性不强,选文时只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却很少考虑到他们想学什么,选文陈旧,古文偏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覆盖面太广,兼顾太多,以至于重点不突出。过分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对现、当代杰出的人文科学著作和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优秀的国外文学作品选录偏少,教材的编写整个呈现出一种无序状。

2.3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讲过:“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大,而谓大师之大也。”由此看来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才,对一门学科科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日益被边缘化,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课时少、社会地位低、研究的课题不好立项。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造成许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担任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很多高校无奈只好启用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学不到东西,因而对大学语文失掉了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温儒敏先生指出:这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定位有关。虽然被定性为公共基础课,但因为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国家所以对此没有硬性的课时规定。

2.4 教学理念落后,手段单一

在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还是依旧采用着“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法。教师习惯以讲读为中心,对选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加以分析解剖,不仅学生昏昏然,教师也觉乏味。即便是有互动环节,也大多是简单的你问我答式的无效性提问。这样的情景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满怀激情地讲,而下面的学生却茫茫然,如坠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可是如果还是采用老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但让学生难以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3.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趋势的探讨

3.1 明确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学校的定位

谈到高职高专中大学语文的的定位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应该学什么,大学语文它的价值和作用、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高职高专学校应该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而不是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的现象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要,考虑大学生的普遍水平,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字的写作功底,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更新教学内容,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大同小异,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局限于本国,而且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这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把握自己的母语是有意义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要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现代性,所以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传承经典还应该与时俱进,加入优秀的外国文学篇目。重新编写教材时要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的口味和兴趣,选文要注重经典性兼顾可读性和趣味性,在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熏陶下,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学习如何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3.3 提高教师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江南才子袁卫星说过: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应是学者、专家,更应该是一名“杂家”,要知识渊博、文史精通、学有专长、热爱生活、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具备了教育大家的风采。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触类旁通,将课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1]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06-18.

[2]刑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2-13.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专业课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