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新探

2012-01-21陈明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才管理教育

李 娜,陈明华

(东华理工大学思政教研部,南昌330013)

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是马克思教育思想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它不仅继承了这两个思想的精华,并且能够着眼于现实,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现实,而是时刻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当代教育思想史上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揭示了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革新,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老教育家介绍各个解放区的办学经验作为主要的管理途径。而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提出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在接下来的时期里,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20 世纪60年代,我国根据自己的教育实情和国外的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邓小平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地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议题,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的不安全,忽视教育的领导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这些都充分证明我国已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再者就是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邓小平指出:“目前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最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邓小平曾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这个文件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不久以后,他又一次表明:“改革教育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这些都表明了人才在邓小平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明确了教育管理的方针和方向

正确的方针是任何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管理也不例外,教育方针是教育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它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当时国情的客观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因此教育方针的正确与否对我国教育的顺利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当下我国教育方针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这也是我党历来倡导此方针的重要原因。邓小平曾说:“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时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努力建立起二者互相促进和发展的有效机制。

2.着眼我国国情进行教育结构改革

邓小平从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这一宏观角度出发,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就为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指明了出路。邓小平指出:“随着高等院校的整顿,学生质量的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会逐步增强,科研的任务还要加重。朝着这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会快一些。”因此我国根据这个方向正在朝着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同时也努力开辟“农业、科研、教育”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途径。

三、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拓展了教育管理的思路与途径

1.尊重教师和人才,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在邓小平恢复工作后不久,就倡导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他还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这就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师爱教的良好风尚。

2.根据实际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

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邓小平主张实行奖惩制度。他指出:“有的同志提出,应当有奖惩制度,这个意见也对。但是要补充一点,就是重在鼓励,重点在奖”。“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有效的鼓舞和推动了教师学习先进知识和努力向上的劲头。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和业务水平。邓小平指出:“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要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4.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在“文化大革命”后不久邓小平就第一个响亮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认为“文化大革命”带坏了一代人,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少年学生教育不够。”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地改进和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在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开阔了教育管理的渠道和阵地

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汇报时邓小平就指出:“现在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四十多岁的人来搞,好的可以管党务工作,管后勤工作。后勤工作很重要,它要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保护和管理好资料、材料、仪器、机器。不是忠心耿耿的人,不懂科学知识的人,是搞不起来的。”邓小平早在1977年8月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准确地把后勤管理的科学性概括为:“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是搞不好的。”此后他又指出:“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怎么把整个后勤工作管好,也是个新问题,需要有适应新情况的一系列制度和解决方法。”并且指出要想提高我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没有一点创新性是行不通的。由此可以揣测出邓小平用发展的眼光为后勤改革指出了道路和方向,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勤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如何科学地加以运用。所以说后勤管理改革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也是我国教育管理方针中首次把后勤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并且加以实施,从而为我国教育管理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突破口,为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五、邓小平教育管理理论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

1.正确评价“两个估计”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后,首先提出的就是对十七年教育的“两个估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在把以往问题和当时实际情况有效结合以后,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对文化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指示,基本精神是鼓励,这就很明显地表明毛泽东同志认为当时我们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仍然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或者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毛泽东同志认识到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还是好的。而且他也认为在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工作的评估上其主导方面是给予肯定的。十七年中,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付出更辛苦。而且现在几乎各条战线上的主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的,特别是前几十年培养出来的,这才是对这十七年的成就给予正确评估。

2.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激发学习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破坏了高等学校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的制度,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导致新生质量逐年下降,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邓小平非常重视这一问题。自从接手教育工作后不久他就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在对当时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后他明确提出要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他强调“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方法。”不久中共中央就正式做出决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这一举措在当时强烈地震撼了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从而使得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和科学原则也得以重新确立,这就有效的改变了当时年轻一代沉闷、迷惘的精神状态,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高考成为当时一代人追求的目标,也使得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

3.努力推进教育界和学校制度的全面整顿

从改革高考入手,教育界的全面整顿也就开始了,在其文选中邓小平讲了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问题:“一个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第二个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说,总的来说,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些论述对澄清思想混乱,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赵存生,喻岳青.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才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