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探究
2012-01-21赵海瑞
赵海瑞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郑州475000)
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中外学术界对异化问题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也有着广泛的探讨和普遍的关注,本文仅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相关诸方面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和初步的探究。
一、“异化”范畴的历史演绎
正如马克思的辩证法将万事万物看成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一样,异化一词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源于拉丁文的异化,最早只具有“让与、让渡、转让、疏远、差异”等含义,后来英语的“alienation”,则可以被翻译成“生疏的、疏远的”,也还是一个中性词,而德语“Entfremdung”(异化)一词,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则具有了“夺取、盗窃”的含义。因此,“异化”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历史地发展着。
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最早使用了“异化”这一概念。霍布斯从性恶论出发,指出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狼一样总是处在战争的状态。因此,人们需要互相订立契约,自愿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力给君主,让君王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并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如此,个人的自然权力就异化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和公共利益。从上面不难看出,霍布斯的“异化”只是让渡的意思,这里的异化的主体与异化客体的关系是谐和的,二者不具有对抗性。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则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赋予了异化“范畴对抗性”的内容。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针对霍布斯的“专制主可以为他的臣民确保国内太平”的说法,提出诘问,指出如果这种权力被专制主的野心所用引起的战争,如果这种权力被专制主无厌的贪求所用,如果这种权力被官吏们用来骚扰人民,这只能给人民带来危害甚至使得纠纷加剧。如此,人民对太平的期望将成为空想,人民让渡的权力则成为专制主控制人民的工具(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第15页)。而且更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消灭异化的唯一的途径就是要用暴力推翻作为社会异化根源的封建专制制度。显然,卢梭的异化范畴具有了鲜明的对抗性,是不合理的状态,所是应该被消除的、被摒弃的,这很明显是比较接近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
异化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黑格尔、费尔巴哈则赋予了它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黑格尔(1770-1831),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精神”经过逻辑发展,先把自身“异化”为外部世界,又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异化,回到自身恢复其自由的本质。因此,黑格尔的异化表现为动态的历史过程,当然,这种异化是不正常的,所以需要扬弃它。费尔巴哈则用“异化”来说明人与宗教的关系,他指出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对他顶礼膜拜。很明显,这里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而成为外在于主体的异己力量。而黑格尔的异化与外化密不可分,费尔巴哈则更强调异己力量于主体的对抗性。
马克思则反对费尔巴哈用“人的本质”即抽象的“人”代替上帝消除异化的做法,强调要把费尔巴哈的“人”由天上拉到人间,并从活生生的感性现实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异化”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一般说来是狭义的,异化指的是下面一种对主体来说比较尴尬的状态,即由主体的人创造出来的某种事物,本来是为了方便服务人的,但是这种事物,一旦创造出来却成为了独立的存在,并且反过来成为凌驾于主体之上的控制主体反对主义的力量。
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探究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指马克思本人在其著述中对劳动异化的概念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劳动异化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从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独特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以“异化劳动”和“劳动异化”为内容和特征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有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考察整个异化生成的前提,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现实生产关系和经济事实出发,指出由于工人创造出的劳动产品大部分是归资本家所有的,所以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它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越沦为更廉价的商品(《手稿》第44页)。劳动者通过辛勤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了天堂,而自己则在地狱中挣扎在死亡的线上。因此,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相对于劳动者是异己的东西,是同劳动者相对立的。
第二,劳动者与其劳动本身相异化。在这里马克思将劳动定义为人为满足自我需要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的生命活动。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之一就是劳动力的购买,即从劳动一开始,劳动者的劳动力已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脑力和体力得到损耗,自己的劳动力逐步丧失,对劳动者说,劳动已不是满足自我需要的本质生命活动,而是在别人强迫下的无可奈何的自我牺牲、自我折磨与酸楚的煎熬。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并不是自我力量的彰显与确认的快乐,感受到的也不是自我自由创造的幸福与满足,感受到的却是自我的丧失和迷失,从而劳动者和其劳动本身在劳动的过程中相异化。
第三,作为进一步的推导,上面的异化则可以得出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深刻的考查了人与动物的区别,特别强调人是类的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在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自由自觉地劳动。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在现实中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而异化劳动的存在,剥夺了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它的劳动,不再是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界的占有和改造,而变成了自然界的丧失,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为生命的牺牲,人的本质的劳动,成了仅仅维持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崇高和本质内涵。
第四,作为一个重要的结论和以上三个异化的推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异化则具体的表现为人与人的异化。所有的不合理的存在,所有以上三种的对立,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表现为人与人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不仅仅是理论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工人们在不属于自己的异化的劳动中,生产出异已的对象,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崇高的本质,当然也创造了不生产的人对自己生产和产品的支配。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手稿》第98页)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还以人和人类的解放为立足点、出发点、终极目标的,指出要消灭这种不合理的人与人的存在。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以人本主义关怀,关注现实中人类的大多数——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立足于现实存在的矛盾,历史的去考察异化的起源以及克服异化的历史条件,进而深入去探讨产生与克服劳动异化的历史客观规律。
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内涵,并进一步去寻求异化劳动的根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肯定和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理论,但是更关注价值本应归劳动者占有而现实中价值却被资本家(私有者)占有的悖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进行了考察。马克思通过对货币资本的考察,指出私有财产源于劳动的异化和外化,而工人的工资则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与此同时,异化劳动则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分析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四个基本规定,我们会发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具有很明晰的层次性。第一层次,则是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物的异化”,这只是异化劳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第二个层次,则是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这是“自我异化”,是深层的规定性和实质。
经过这样严谨的分析和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则尖锐的指出:我们要最终克服异化,实现人的解放,不能仅用观念上的“博爱”等去消除,而要诉诸于政治斗争,关键还要改变财产的占有方式,当然还要从根本上扬弃劳动活动的异化本性,恢复其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以改造世界和追求探索人类此岸幸福为特点的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了克服异化的路径即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即是一种社会图景,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它要改变的不仅是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要实行按需分配以实现人对自由的占有和对人的类本质的占有的回归,它不仅立足于单个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且立足于整个人类的解放,是所有人对自己类本质的占有。当然,这是一个漫长曲折而艰辛的历史过程。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动态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首先,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创立本身是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实现的,而这一理论在马克思的著述生涯中,也一直变化发展着。马克思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前,异化是他重要的理论武器,是一个政治、经济、哲学相混合的综合概念,并多少带有形而上学的痕迹。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的理论走向了成熟,历史唯物主义得以最终确立,并成为马克思进行研究和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科学武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被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更为科学的范畴和概念所解答。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的视阈内得以升华。并且为了避免误解和混乱,后期,马克思则很少提及异化这一概念。
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由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独特性,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论,虽然是百家争鸣,但是大家却一致认同:
第一,“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从《论犹太人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与《神圣家族》,甚至后期的《资本论》,都普遍的关注了异化问题,都对异化和劳动异化有系统的阐述。
第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路径。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创立,是在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中实现的。异化和劳动异化作为有抽象混合特征的过渡概念,是唯物主义史观形成的重要中介,是马克思由黑格尔、费尔巴哈并最终转型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探索的艰辛路途中所凭借的手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唯物史观发展丰富走向成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异化理论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诸多原则和重要精神,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超越、总结和提升,是更为科学和简洁的表达。
第三,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具有跨时代的理论穿透力。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很强的批判性和强烈的革命感,对于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较全面地回答资本主义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使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理论立足于人类的最终解放,强调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尊严与幸福,否定任何形式的奴役,其批判力对当代社会的现实中存在的诸如政治异化、科技异化、文化异化等诸多现象依然强大,后人很难超越。
第四,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钥匙,也是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要线索和独特的视角,对于我们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全面深刻地洞悉当今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和明确说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辛苦的思索过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概念和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探索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全面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钥匙。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系统的掌握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于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历史,深刻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进行现代反思的重要的理论武器和独特的理论视角。
[1]叶孟理.异化问题辨析[J].汉中师院学报,1983(1):16-21.
[2]刘啸霆,章琦.异化劳动:历史之谜与历史之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