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疏解蒙钞》的文献学价值
2012-01-21王彦明
王彦明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因出生于佛教信仰氛围浓厚的虞山钱氏,自幼便受佛教浸染,师友中奉佛者颇多,故受影响很大。明亡后,因有降清之经历,历来受人诟病。晚年奉佛日深,因不满于当时佛教的种种弊端,钱氏以护法居士的身份,对当时佛教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禅宗内部的种种弊病,予以揭露与批判。为改变佛教衰微之局势,钱氏于佛教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观点,其中最为重要、最具前瞻性的观点即是反经明教,提出通过经典的阅读、义理的研究来改变教内空虚的习气。《楞严经疏解蒙钞》即是此种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钱氏虽人格极不可取,“但他极熟于明代掌故,所著《初学集》《有学集》中,史料不少。他尝亲受业于释憨山德清,人又聪明。晚年学佛,著《楞严蒙抄》,总算是佛典注释里头一部好书。他因为是东林旧人,所以黄梨洲、归玄恭诸人都敬礼他,在清初学界有相当的势力。”[1]
对钱谦益的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多注重于其《绛云楼书目》《绛云楼题跋》及其藏书方面*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所见,有:王雅新《〈绛云楼题跋〉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贾卫民《钱谦益与〈绛云楼题跋〉》,《新世纪图书馆》2010年第3期;郑子云《书贾与钱谦益藏书关系发微》,《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第3期;袁丹《钱谦益与文献学》,武汉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文中对其著述情况作一简介与评价,考察著述版本流变及其被焚毁情况,对其图书编撰学、藏书来源、版本的鉴定考评辨伪等方面予以探讨;徐美文《钱谦益著述与藏书之研究》,台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孔爱峰《钱谦益〈列朝诗集〉的编纂学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王红蕾《浅析〈绛云楼书目〉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6期;王红蕾《〈绛云楼书目〉各抄本互异原因略考》,《文献》2010年第3期。,对于钱氏佛教文献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而若忽略了钱氏佛教文献学层面,对其作一评价的话,是不全面也是不完整的。笔者有感于此,即以《楞严经疏解蒙钞》(以下简称《疏解蒙钞》)为例,作一简要探讨,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言及目录学的功用时有一经典之论,“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言之虽易,若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实非易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明末清初,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承继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天台宗、华严宗、唯识、禅宗等种种派别,各有其自成体系的教理教义与修持方法,或师徒授受,或教外别传,承继发展,蔚为大观。派别之间的分歧,自不待言,就同一派别而言,亦有分歧。如同为天台,有山家与山外之分;同为禅宗,有南顿北渐、祖师禅与如来禅之别,五家七宗,亦有不同。自宋以后,虽儒释之间、佛教内部各派之间互相融通,但各家之间,却并未因融通而失去界限,相反却为保持自家之优胜之处而争端不断,陈垣先生《清初僧诤记》一书之研究,便为最好的说明。《楞严》一经,因“以人法为名,常住真心为体,圆通妙定为宗,返妄归真为用,上妙醍醐为教”[3]741,“无论是从华严的真心缘起,还是天台的止观正定,都可以透过某种解经的策略而在该经中找到自家宗旨的认定。”[4]除龚先生提到的天台、华严两宗之外,禅宗及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其都十分重视,疏解之作,十分繁富。诸疏解者在疏解经文的过程中,依据本宗派的教理教义加以阐发,各自带有本门的思想特点,亦因观点不同,抑扬有差,为维护自家利益,竞相为说,纷争不断。如何在目录著作及解题中充分展现,为目录作者之难事,亦为幸事。钱谦益晚年“岁凡七改,稿则五易”而成《楞严经疏解蒙钞》,可谓集大成之作,而其卷首的《古今疏解品目》,著录题名,附以解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充分展示出目录学的这一功用。
探源讨流,为钱谦益一贯的学术特色,观其全集,于经学、史学及诗文批评之论,大都循此套路展开。钱氏的《疏解蒙钞》,亦体现此种治学特点。他在《古今疏解品目·永明寺智觉寿禅师〈宗镜录〉》解题中云:“古师弘法,确有渊源。今人习而不察,间有采剟,徒取骈偶之词,资为旁义而已。蒙之钞略,披文拣集,广引证明,零义单词,罔敢遗阙。欲使学者知古义有所从来,勿寻枝而失干也”[3]82,明确指出钱氏疏解此经之目的,是使后学“知古义有所从来,勿寻枝而失干”,其《疏解蒙钞》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特点。《古今疏解品目》中,按唐、五代吴越、宋、胜国蒙古(元)、皇朝(明)五个时期,依次而列。于诸多《楞严》疏解中,从探源角度,考察出“此经疏解之祖”、“此经科判之祖”、“台观解经之祖”、“唐人以禅宗解经者,自长庆一宗,即温陵诸师之祖也”,将后人解经科分所据之慧振的《科判》、华严解经所据之惟悫法师之疏、天台解经所据弘沇法师疏及禅家解经所据的道巘禅师的《楞严说文》,条列无余。在书目的解题中,若为疏解之祖者则标其源,并略述后世疏解之传承情况;若为后世之疏,则标其所本,以明其源,如后世有本之而作疏者,则简而述之,以见其流。此类在《古今疏解品目》中甚多,故略举几例。
崇福寺惟悫法师疏
悫公于至德初年,得房相家笔受经函,发愿撰疏,计十一年始下笔,勒成三卷,目为《玄赞》,文义幽颐,盛行西北,实此经疏解之祖也。《高僧传》云:“悫公撰疏,梦妙吉祥乘狻猊自其口入,及将彻简,寐中见由口而出。”在乎华严宗中文殊智也。永明《宗镜》,引悫公论楞严六十圣位,深契华严圆融法界之旨。人知长水释《楞严》用华严宗旨,而不知其原本于悫公也。长水解经首“一时”,有“说法”、“领法”四对。《金刚刊定记》云:“此是悫公《楞严疏》意。”故知长水之疏,于《玄赞》采撷多矣。《万松录》载悫师八处徵心,科解尤奇。[3]82
此段解题对惟悫法师《玄赞》的疏解过程、后世承袭,予以说明,尤其对于长水疏的影响,则引《金刚刊定记》为据,发别人所未发,疏通证明,可见一斑。
又如:
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子璇撰《义疏注经》十卷
长水初依灵光敏师学贤首教观,尤精于《楞严》。已而得悟于琅琊,受扶宗之付嘱,乃依贤首五教,马鸣五重,详定馆陶《科判》,采集悫、沇、敏节诸家之解,释通此经,勒定一家。是中修治止观,参合天台,拣辨心识,圆收《宗镜》。理该教观,又通经论,性相审谛,悟解详明。裴相之赞圭山云:“文广理一,语简义圆。”以方长水,良无愧焉。今兹钞略,奉为准绳,期于研照智灯,刊落枝蔓。紫柏有言:“长水疏经,为百代心宗之祖。”卓哉斯言!即寂音义学之诃,亦可以息喙矣。……禀长水之学者,有苏台元约《疏钞》,宋时盛行于世,今不传。又有道欢法师《手鉴》及《释要》等,皆钞类也。今略见海眼《补注》及桐洲《集注》。……泐潭晓月禅师《标指要义》……闽僧咸辉《楞严经义海》三十卷。已上二书,皆长水之流派也。[3]82
此解题,亦将长水《义疏注经》的取材来源、《蒙钞》的疏钞所据、时人对长水《义疏注经》的评价及对后世《楞严》疏解之作的影响,予以明确的交代。
而于孤山法慧法师智圆、吴兴净觉法师仁岳诸书下题云:“自智者大师遥礼《楞严》,入灭遗记,于是孤山圆师,首先奋笔,思应肉身比丘之谶,用三止三观贴释此经。吴兴岳师,力扶孤山,张皇其说。自时厥后,讲席师承,咸以台观部属《楞严》,无余说矣。今按孤山教义分明,文词富有,十部疏主,宜其擅名。然其分配三止则观网未圆,错解三摩则义门未确。春前夏满克定说经,则时教未审,盖亦山外一家之言,非此经通义也。吴兴分卫得悟,若拓虗空,词辨从横,穿穴经论,妨难侧出,结弹繁兴。方诸古人,良多新解。未免自尊己德,下视先贤,未能善自他宗,抑亦招建立过。当其雪谤扶宗,已无上古;岂知灵芝开口,更有后人。此病于今正烦,未能缕指。”[3]83此其在华严一系的立场上,对天台诸书经疏源流作出的说明,于各家疏注之功过是非,略一评判,而学术史之意义,则暗含其中,自有价值与意义所在。
《古今疏解品目》在编排体例上,也显现出探源讨流的特点。清初通理作《楞严经指掌疏悬示》,在言及《疏解蒙钞》体例时云:“按《蒙钞》有正书,有附引(谓正书下双行附引)。今依灌顶疏,皆作正书。”[3]166所谓“正书”,即《疏解蒙钞》在排列历代疏解时,将其重要者单行列出;而“附引”则分两种情况:一为正书经题下的解题,二为受正书疏解著作影响而作的属于同一疏解体系的疏解之作。如长水的《义疏注经》下附引“禀长水之学者,有苏台元约《疏钞》,宋时盛行于世,今不传。又有道欢法师《手鉴》及《释要》等,皆钞类也。今略见海眼《补注》及桐洲《集注》”。[3]82天如惟则《会解》下附引云:“洪武中盘阴沙门洪阔禀承天如,辑《冥枢会解》十卷。万历中檇李幻居真界,辑《楞严纂注》,燕中讲师如相兼采《合论》、《管见》等,辑《古今合解》,皆是《会解》枝流,故不别开。”[3]84云栖袾宏《楞严摸象记》下附引云:“一时讲师由云栖而出者,柴紫乘时有《讲录》十卷,云栖广莫撰《直解》,虞山鹤林大寂撰《文义》,各十卷。消文贴释,咸有可采。”[3]86通过附引,将一派疏解之源流影响所及,揭示无余。通理所作《楞严经指掌疏悬示》,将此附引打散,全部改为正书,则未见钱氏之用心,亦使目录探源讨流的功能湮没无闻,实为可惜。
除《古今疏解品目》外,尤可注意者为卷末五录之二《佛顶序录》,其中辑录自长水而下诸家疏解之序录,或可视为目录著录辑录体之体现。在目录著录中收存诸家序录,最早始于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其后南宋末王应麟《玉海·艺文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辑录众说,列于原文后,可视为辑录体成熟之作。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皆沿用其体,成为目录著录之重要体式。《佛顶序录》共收历代《楞严》疏解题跋文字21篇,从中可看出《楞严经》天台、华严、禅宗等诸家疏注重心所在。其序云:“肇表三空,叡赞二匠,圆觉宗通,弘传神唱。随具宗眼,宿承台嗣,义海互腾,藻火交炽。都为序録,庸表正令,展卷历然,交网悬镜。辑佛顶序録。”[3]729此序与《古今疏解品目》前后对应,对读之后,自有相得益彰之效,亦为钱氏佛教目录学成就之体现。
二、忠于原典,谨于校勘
忠于原典,努力探寻并试图恢复经典的原貌,是一个文献整理者所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明代书籍之刊刻,多有改动原文的弊端,朱元璋实开此种风气之先。在有明一代诸家书刻中,毛晋汲古阁本则相对而言,较为可信,尤其影宋之刻,则达到以假乱真之境界。在现存钱谦益与毛晋往来书信中,多见二人间商讨校书之作,钱氏校书之严谨,可见一二。《疏解蒙钞》一书,亦反映出此种特点。
宋代阁臣中疏解《楞严》的为王安石与张无尽诸人,张氏的《楞严海眼经》则多按己意而改动经文之处,钱氏在其解题中云:“无尽删修《楞严》,窜易缘起,移置前后,芟除重复,改定圣位。削匿王指河之事,换槃特诵帚之因,信意增减,师心博易。全经面目,抹摋殆尽。越僧慧印谓为妙喜所印赞,公然题目,标为新旧二经。雷庵受师抗词驳正,累数千言。……推无尽之本病,盖有两端:一则禅人习气,高抬宗眼,脱略教宗。观其论太极邪因,料简清凉,数行之中,引疏而遗钞,则于他经可知。一则有宋儒者,学粗心大。庐陵敢非《十翼》,河南擅更《戴记》,缪妄成风,无尽遂衡加于教典也。吾为此惧,普告来者。妙喜复起,不易斯言。”[3]84又在《咨决疑义十科》中再次指出:“《海眼》删修,流传缪种,以凡心自生圭角,或消文间有抵牾,无复参祥,辄加涂乙,甚者妄称定本,矫乱经文。特设此科,严为驳正。……身非译匠,敢改梵文,律在同科,法当并按。今于此类,镌削无余,除识一端,以惩妄作。”[3]105张无尽之改动《楞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改换经名,并认为是据梵本而改,此为钱氏所驳,“张无尽不依唐译,改题为《清净海眼经》。輙云‘房融不见古本,今依梵本改正。’房笔受竺文,何云未见古本?张所据梵夹,岂是极量重来?无稽之言,良所不取。”[3]748-749其二为根据己意删改经文。如卷一“阿难已知”句下钱氏云“张无尽《海眼经》删‘如来下’十三字,补十八字,云:‘曾于毗耶离城拣择行乞,悲心不善,被长者诃。’雷庵受师弹驳甚厉。以改窜经文,其过易见,标以示戒”。[3]135卷五周利盘特迦酬佛所问圆通“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句下引张无尽语云“今删廿六字,添二十字,庶与经论无违。又二十五门阙思而剩鼻,减息入思,观门具足。下文文殊偈,亦修三句”。[3]405对此,钱氏为钞其文后,按以“私谓”云:“无尽删修,敢于变乱经文,改窜偈颂,非圣用罔,莫此为甚。”[3]405卷九“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句下“今删去能成就下经文二十四字”,钱氏云:“姑仍其旧文,以戒妄作。”[3]644其三为随意调整经文次序。如卷八“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句下,张无尽此段论仙趣之文,移于第九卷论阿修罗趣下,已遭东吴雷庵正受的批驳,认为“仙趣优于人而劣于天,合次于人之后,天之前”。[3]593卷十“阿难,是五受因五妄想成”句下云:“张无尽《海眼经》移此文‘妄本无因’下至此三十五行,入第三卷十四纸‘第一义谛’句下。无尽不了如来重叙五阴叮咛教戒深意,拘牵文势,妄率改修。其过不小,故特明之。”[3]694
钱谦益对张无尽删改经文之举,继雷庵正受之后,大加批判,并以期达到警世的作用。但经文在流传过程中,因版本不同,传抄者水平不一,出现异文情况亦属难免。针对经文中的异文,钱氏一一校出,并在卷末出校记,注明经文异文。若两可通者,则注出各本异文情况,不予取舍;若可明断为误者,则注明取舍。如“卷一之二”卷末校云:“经文‘即应如来’,长水及诸本并同,温陵本作‘为应如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定本云‘佛字当改物字,义圆。’今人缪妄如此,举以立戒。”[3]162“卷第一之三”卷末校记云:“经文‘皆由不知真际所指’,干道、绍兴及海眼、温陵并云‘真际所诣’,惟长水本作所指。……‘既无我眼,不成我见’句下,长水、温陵及干道、绍兴二本,俱无‘以我眼根’四字,会解添出,流俗本仍其误耳。定本却注云‘藏本阙此四字,应补。’其陋如此。长水本‘非我见性,自开自合’,诸本作‘有开有合’,乾道、绍兴及温陵等并同,今且从长水。”[3]187
三、钩沉辑佚,取材广泛
自唐惟悫法师疏解开始,历代诸家疏解之作繁多,其中有得以弘传者,亦有散失亡佚者。钱谦益疏解此经时,正值其以藏书而雄踞一时的绛云楼化为灰烬之后。虽往日藏书盛况已不可睹,半生辛苦都为祝融取之而去,但从《疏解蒙钞》中,亦可反映出其取材之广与疏注之精。钱谦益《疏解蒙钞》,于诸家旧疏,广泛钩沉,搜罗颇丰。清初通理所作《楞严经指掌疏悬示》,则是在钱谦益《古今疏解品目》基础上扩充而成,其“钱谦益先生《疏解蒙钞》”条下云:“先生自称蒙叟,盖谓取诸家疏解而以蒙义钞之。上取崇福已下诸师,以长水为司南。仍复网罗多家,衷其得失,其搜剔之心良苦”[3]166,对其取材之广与用力之勤,略示一二。据《大正藏》及《续藏经》中所收《楞严经》疏解之作,见存者约为54种,其中见于《大正藏》者1种,见于《续藏经》者53种。就疏解创作时代而论,作于宋代者8种,作于元代者1种,作于明代者30种,作于清代者14种,年代作者不详者1种。钱谦益的《古今疏解品目》,共收《楞严经》疏解类著作计54人63种,其中唐代4种,五代1种,宋代18人21种,元代4种,明代27人33种。除福唐沙门可度的《楞严经笺》未收外,将此前《楞严》疏解著作囊括无余。
当然,《古今疏解品目》中所著录之书,当时并非全部见存,也有部分亡佚之作。有书虽不存,但其只言片语仅存于诸家疏注之中,钱氏将其辑之而出。此类则有真际崇节法师《删补疏》、檇李灵光洪敏法师的《证真钞》,“未见全文,略见《义海》诸录。”[3]82“苏台元约《疏钞》,宋时盛行于世,今不传。又有道欢法师《手鉴》及《释要》等,皆钞类也,今略见海眼《补注》及桐洲《集注》。”[3]82又有从通行本中单独辑为一书的,如元天目中峰幻住明本的《楞严征心辨见或问》一卷系从“《中峰广录》别出”,天如惟则的《楞严会解》有高丽麻谷将惟则补注之语别出;紫柏达观的《楞严解》系从《紫柏全集》中别出;等等。
在《疏解蒙钞》经文疏解中,钱氏先用大字列经文,次低一字大字列经疏*所用解经之疏文,以长水为主,《宗镜》及其他诸家疏文亦兼有采之。,后以小字广列诸家之作,以解疏文,亦有兼解经文的。若遇诸家疏解不通之作,则另列“引证”一条,于三藏十二部经广征博引,疏通证明,此处最见钱氏搜集用功之处。若遇诸家疏解矛盾或其自认为错误之处,则详列诸家观点,并按以“私谓”,以明取舍。此种征引编排之匠心,卷末五录之《佛顶通录》中透露出一二,“蒙谓引雷庵之论以驳无说,不若移妙喜之书以驳无尽,所谓借婆裙帔拜婆年也。同是大藏也,安得尊《般若》而易《首楞》;同是刊经也,安得赞张相而诃孙尹。识法者惧自语相违。若不以妙喜驳无尽,殆又将以妙喜驳妙喜也。”[3]792
四、拣择异同,疏以存史
钱谦益曾任史官,具有强烈的史官意识与存史意识,明亡后,此一意识显得更为强烈和突出。80卷之《列朝诗集》,以诗存史,乃其为存明代之诗而有意之作;20卷之《钱注杜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200余卷之《明史》,虽毁于绛云楼火灾之中,而存以至今的《国初群雄事略》《明史断略》《太宗实录辨证》,亦见其史识、史才与史学考据之功力。钱谦益强烈的史官意识,亦贯穿于佛教经典整理与相关史论中。他对史传灯录撰写之重要性与紧迫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对僧人传记之书写规范,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原则;而《初学集》《有学集》二集中存留下来的大量的僧人塔铭与传记,更是其佛教史观的鲜明体现。同样,在《疏解蒙钞》中,他的史官意识亦得以展现。
《疏解蒙钞》中的史学意识,前论《古今疏解品目》中已见一端。其后之《佛顶五录》,共分佛顶图录、佛顶序录、佛顶枝录、佛顶通录、佛顶宗录5部分,可视为《楞严经》之传译、疏解、流传、授受之史的概述,现一一简论如下。
《佛顶图录》共收图19幅,如序所云:“目虽在面,假镜以寻,图像引目,可此镜心。心如画师,巧幻迁改,茫茫七趣,填设绘彩。道场法界,天宫地狱,观网交罗,灿然尺幅”[3]703。其中前2幅图为楞严持咒结坛图,第3至第6幅为涉及佛教宇宙观念的大千世界、须弥山、忉利天宫诸图,第7至第15为关涉此经具体内容的诸如二十五有、楞严圣位等图解,第16至18为台家关涉楞严观法之图,其中第18幅《总会楞严十义之图》,钱氏注云:“后一图所谓《总会十义》者,未知出于何宗。以古人立此观法,师资相承,必有来自。今既未能根寻原委,对决是非,则宁过而存之,庶后之君子,或参考而有得焉”[3]703,此言表现出浓厚的史料辑存意识。
《佛顶枝录》为钱氏辑《楞严》疏解序跋之作,或可视为辑录体目录著录之作。《佛顶枝录》分传译、证本、藏教、弘法、义解、悟解、随喜7个部分,搜集历代目录史传资料中关于《楞严经》的史料,分门别类,加以辑录,可视为一部《楞严》之接受史。传译部分辑《结古今译经图记》《宋高僧传》《释氏稽古略》《佛祖通载》等史料,对《楞严经》的传译过程予以揭示,并对房融润文之疑提出回应,从章法、文法、句法、字法四个方面分析了《楞严经》的润文之妙,充分肯定了《楞严经》独具文学色彩的一面。证本一节,引《经律异相》《佛国记》《法苑珠林》《高僧传》等记载,考察了《楞严经》经本持诵流传情况,考证了唐前流传之《首楞严经》为《首楞严三昧经》,“王舍城阇崛山所说,非舍卫国祇桓精舍所说之《首楞严》也”[3]748,对晋宋已有持诵而智者大师不见于隋的质疑予以解释。藏教节中则通过大小乘诸经的考查,对阿难与摩登伽的宿世历劫因缘进行考察,“未可以为人天小教,概从镌削也。今通会诸经,节而录之,亦证本之馀耳。”[3]749弘法专载历代《楞严经》弘传之事;义解则记《楞严经》义理参究之事,其中多为《古今疏解品目》诸师解经之余事,以天台、华严二家为主;悟解篇载因《楞严》而开悟之事,以禅家为主,以教外诸人开悟之事附之于后。
《佛顶通录》与《佛顶宗录》分别从教家与宗家入手,籍以说明宗通与宗通“横竖自在”,有调和二家迹象。其中《佛顶宗录》从垂示宗旨、参会公案、举拈偈颂三个方面入手,从二土初祖开始,通过禅宗诸师历史的考察,对当下禅宗内部出现的种种弊病以史实的回应,企图以此为禅林中人建立一标的,使似盛而衰的禅家诸派走上发展振兴之路。正如其序所云:“魔民乱宗,蛇鬼横纵,拂荡教网,拍盲鼓聋。亦有邪慧,掠宗附教,吹网贮风,离镜觅照。摄为宗录,证明别传。春在华枝,月落万川。”[3]807
五、余论
钱谦益《疏解蒙钞》,为其晚年一部力作,亦为钱氏颇为满意之作,自云“自今已往,一切大乘契经,与夫诸圣造论,宗趣深远,义疏繁芿者,胥当依佛顶之例,权阁今文,先宗古释。务俾先佛心宗与古师教眼分齐吻合,血脉疏通,大义炳然,微言不坠。然后网罗多家,衷其得失,将使四河俱入,勿令一沤自认。如是则如来之慧命续矣,法灯衍矣。宗教不患乎分涂,魔外不忧其炽盛矣。”[3]80书成后,遍示于当时佛门诸师如苍雪彻、蕅益旭、含光渠、松影省、勖伊闲、介立旦、雪藏韶、介丘残、石林源及好友陆孟凫等人。雪藏绍师大为赞扬,并作偈两首以赠,可见此书在当时教界之影响。清初通理作《楞严经指掌疏悬示》,后列《楞严经》古今疏解之作凡68家,明及明前62家,其中54家取自于钱氏《疏解蒙钞·古今疏解品目》,可见其受钱氏影响之大。令钱谦益生前所料不及的是,乾隆一朝,他本人名列贰臣,其书屡遭禁毁,《疏解蒙钞》“但以其笔墨不慎,奉旨撤出藏函”,此书亦无闻于教界,直至近世,经梁启超之提倡,随着晚明佛教及钱谦益研究的开展,此书逐渐为学人所重视。
又钱谦益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学界近年来较为热闹的一个话题,与之而起的对其藏书、书目题跋、版本目录方面考察亦多,成果也丰。就钱氏本人而言,若缺少对其佛教文献的探讨,终非完璧。钱谦益的佛教文献学成就,如其经本题跋、经典疏注、文字校勘、版本目录诸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所成,虽有感于此,却苦于识见浅薄,难窥其万一,只借其《楞严经疏解蒙钞》,对上述种种作一简单描述,以期抛砖引玉。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196.
[2]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945.
[3] 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M]∥藏经书院.新编卐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4] 龚隽.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以华严、天台《楞严经》疏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8(3):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