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研究

2012-01-21刘诺文

关键词:源域新词相似性

刘诺文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湖南 长沙 410132)

英语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研究

刘诺文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湖南 长沙 410132)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一种变体揭示了当代人的思维变化和一种认知心理特点。而这种思维方式以及认知心理成为了网络新词产生的内在理据。从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着手,重点分析了英语网络新词生成过程中的隐喻认知机制以及在网络新词中隐喻是如何反应出人类的认知特点。

网络新词;隐喻;认知机制

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当今世界,新鲜的事物总是不断出现,人类的思维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语言的应用和发展中也是无处不在,尤其是网络语言。莱考夫在其1980年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说到,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如此[1]。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研究认为隐喻是新词来源的一种重要途径。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人类的思维为对象,重点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世界并相互作用的新兴的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中的隐喻机制,阐释在英语网络新词产生和发展中隐喻理论是如何运作,这不仅有助于对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的了解,更能加强对网络新词产生的内在理据的理解。

一、英语网络新词的产生以及构成

网络每天都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事物及理念,作为网络传播工具的网络英语也时而不时以新的面孔出现我们面前。人们思维快速飞跃,已有的词汇并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下,一些新词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应运而生。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掌握网络新词的产生机制。在一般情况下,英语网络新词产生来源有如下途径:

1.派生词缀构词法(derivation):

cyber-culture (电脑文化), micro-serf (沉迷于网络的人), tele-commuter (远程上班族)

2.复合词构词法(compounding):

E-wallet(电子钱包),electronic credit(电子信用卡), buy online (网上购物)

3.缩略词(abbreviation):

MYOB(mind your own business不关你的事),BF(boy friend男朋友), U(you你)

4.旧词新义(neologism):

flood 原来是“洪水”之意,而在网络用语中是指“在聊天室里有的人为了不让别人发表意见故意输入大量的文字和语句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作的恶作剧”。

bounce 原意为“弹回”,而在网络用语中为“退回无法投递的电子邮件”。

从认知角度来看,英语新词构词的这些方法都含有其内在隐喻机制。这些构词法和隐喻是结合不仅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而且是语言再生和语言变化的最简单、经济的方式。

二、英语网络新词构成的认知观

英语新词的产生与我们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已经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英语新词产生的内在理据。 隐喻思维能力是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尤其是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隐喻理论对新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被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是人们将某一事物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事物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1]。

隐喻涉及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语义场的互动。隐喻的实质为跨域映射的认知活动,即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2],从而达到对目标域的新认识。隐喻的依托是概念图式。概念图式源自人们的身体经验,它作为识别模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反复作用于大量的经验、感知,促使结构相似的物体和事件的概念形成[3]。隐喻将某一认知域(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熟悉的东西,即源域)来投射到另一认知域(抽象的概念及事物,即目标域),这种认知特点让人们更容易、更经济地理解这个世界。比如在argument is war的隐喻中,源域是war, 理解的目标域是argument。在war向argument的映射中,争论的双方被比作战场上的敌人,争论的过程被比作一场战争,争论的结果比作作战的结果。在此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起源、过程、结果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人们是通过源域war这一具体的概念来理解目标域argument这一抽象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提倡经验主义意义观,认为意义来自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的经验。思维是想象的,对于不直接根植于经验的概念抽象的并不是来源于人的身体经验的概念,人类通过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机制去理解。因此,以人认知规律为基础可以说明语言新词产生的内在机制。

2.新词生成过程中的隐喻认知机制

隐喻是在一种事物基础上理解另一事物。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经验以及在大脑中形成的一些知识体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事物通常通过某种相似性(similarity),经过大脑加工有机地联系起来[4]。在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新义。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便更好理解这种映射关系。英语新词“snail-mail”,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单词组合在一起却有其内在认知理据。根据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可知蜗牛的一些特征:速度及其缓慢,而邮件有其发送速度。“snail-mail”就是将源域“蜗牛的速度”映射到目标域“邮件的速度”产生了新的意义“慢得像蜗牛一样的速度的邮件”。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隐喻中由一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而产生新的目标词是基于身体经验以及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是基于两事物间的合成相似性[5]。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本身是具有隐喻性的。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把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1]。网络新词的产生是建立在这三种隐喻认知机制上。

第一,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5]。比如 “internet is a virtual world”这个隐喻中,我们将谈论现实世界的一些单词来构造用于网络的单词,比如cybereconomy, cyber war, online community, e-crime,e-business, e-government,information highway 等等。在这隐喻中,源域为现实世界,目标域为网络,根据我们的经验两者有太多的相似性于是将其联系起来,通过大脑加工产生新意义的词语。这种隐喻体系不仅解释了一些网络新词是如何构造的,也让我们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更好地去理解网络。

第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5]。空间方位最来源于人们将自身为参照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等。比如在 move a file from your computer to a remote computer is up and move a file from a remote computer to your computer is down这一隐喻中,产生了网络术语 upload and download,upstream and downstream. 再比如“这个你都不知道啊,真是out了”。Out 本是“出去”的意思,但这指“跟不上时代”,这是建立在negative is out这一隐喻体系上的。

第三,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世界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其将抽象的概念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派生出了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5]。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是实体隐喻里最典型的隐喻。在英语中有如下表达:

A kind of unknown virus invaded my computer.

He come into the chatroom but was kicked out by the host after a while.

这是建立在internet is a container这一实体隐喻上。比如在BBS上,有人灌水被踢出来了Someone can add water into it and may be kicked out of it. 实体隐喻的源范畴总是我们熟悉的、具体的,这些范畴来源于人们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经验。

三、隐喻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

网络新词不断产生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逐渐增大,在网络中,人们追求一种轻松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这是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因。“ASAP”是“as soon as possible”首字母的所写,这反应了人们在网上交际时追求一种方便快速的交际方式的心理。再一人们在网络上自由发挥让个性得以张扬,让网络词汇不断得到突破和创新。“U”代表“you”,“3ks”是“thanks”等等不仅是人们个性的释放,更体现了现代人们的心理认知特点。

此外,网络世界和人们现实的生活存在极大相似性,所以人们才如此自如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加于网络术语中。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 它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6]。人们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时,对源域的选择是基于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人们再认知事物时,容易把相似的东西看作一个单位。物理的相似性指的是客观存在,“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而心理的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它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当人们选择用“mouse”指鼠标时,是基于老鼠和鼠标两者之间的物理相似性,即形状大小相似。而“hamlet”是源自于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后引申为“说话晦涩难懂”,读过《哈姆雷特》的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认知,投射到目标语中。

网络新词生成过程即是一种认知活动。心理特征是网络新词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认知因素。正是在这种认知心理的推动下使得网络语言得以不断创新。

小结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应用无处不在,它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由于人类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对事物表面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认识,从不同的事物间寻求共同点,发挥人们思维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新的认识。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种趋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隐喻为英语构词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法。我们去概念化一些网络词语的过程大多数是隐喻性的,我们以自己的身体经验以及获得的一些概念去理解,掌握并创新电脑网络领域中的概念。语言的词汇创新和发展也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和思维方式变迁。语言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变得越来越丰富。而隐喻的发展为词汇的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网络新词的产生提供了新的视的视角和方法,对新词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Lakof 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 1997.

[3] 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3.

[4] 黄贻宁. 英语新词生成的隐喻途径[J].温州大学学报,2009,(2):49-51.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A Metaphorical Cognitive Study of Net Neologisms

LIU Nuo-wen

(Depart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132, Hunan, China)

Net language, as a language repertoire, reveals people’s thought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net neologis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he metaphor mechanism works during the generation progresses of net neologisms and how they reflect human being’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on model.

net neologisms; metaphor; cognition mechanism

H314

A

1673-9272(2012)02-0157-03

2011-12-26

刘诺文(1980-),女,湖南宁乡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留英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发展规律。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源域新词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声音·数字·新词 等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学诗偶感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外教新词堂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