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野的家庭礼仪教育

2012-01-21付红梅徐保风

关键词:礼仪家庭教育

付红梅,徐保风

(1.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和谐社会视野的家庭礼仪教育

付红梅1,徐保风2

(1.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礼仪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家庭礼仪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基础,是公民礼仪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应该建构现代家庭礼仪文化,分阶段实施礼仪教育方案,区分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延伸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公民礼仪素质。

和谐社会;家庭教育;礼仪教育;礼仪素质

一、加强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1]礼仪的尊重、秩序与合作的意识,礼仪的和谐目标,体现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是人们生活安宁有序、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首先,调节社会生活要有礼。有礼才能有序,有序才能安宁。礼仪是人们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准则。礼仪的秩序意识,使人们能够按照社会认同的礼仪规范和准则进行交往,以实现社会生活安宁有序;其次,构建和谐关系要以礼。礼仪是人际文明的规范,是社会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凝聚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礼仪意识追求尊重、和谐,要求人们在自我尊重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以建立和谐关系。正如孔子所说: “礼之用,和为贵”,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如果人们能相互尊重,与人礼尚往来,就能以礼和谐人际关系,促使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再次,化解社会矛盾要据礼。和谐社会也有各种矛盾和冲突,需要及时、妥善地予以化解,而礼仪就是调解矛盾和平息冲突的重要手段,“纷争辩讼,非礼不决”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在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如果人们能做到据礼求和,诚心合作,就能使矛盾迎刃而解,从而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基于对礼仪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中共中央非常重视礼仪道德建设,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将“明礼”和“文明礼貌”列为公民基本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成就,但社会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外,人际伦理的矛盾冲突与不和谐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公民个体的身心矛盾与德才冲突,婚姻家庭的代际冲突与夫妻冲突,社会交往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义利冲突;礼仪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是出现了物质化、低俗化、游戏化、虚饰造作化的倾向,社会公德、基本礼节、礼貌和礼让在许多国民身上缺失, 一些青年人不拘小节、长幼易位、荣辱不分, “礼仪之邦”的国际形象受损。礼仪在我国之所以尚未成为人们乐意接受和自觉遵循的规范,努力追求的修养,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尚未寻求到一条良好的礼仪教育影响渠道,使抽象的理论、意识变为实践的指导与践行的动力。

礼仪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礼仪素质教育的活动。礼仪教育从本质上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礼仪素质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遵守礼仪准则的基本素养,是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而具体的体现。礼仪素质包括礼仪认知、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品质和礼仪行为。[1]礼仪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具备了礼仪素质,才会明礼行事,以礼待人、据礼解困、相互尊重与合作,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开展公民礼仪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礼仪教育更加重视,明确将市民的礼仪素质要求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体系中,提倡通过各种庆典仪式和文明礼貌活动来加强礼仪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各行业、社区也逐渐将礼仪教育和培训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促进了公民礼仪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家庭礼仪教育是公民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和关键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以其生活化的教育,以其教育的全面性、针对性而在人的精神陶冶、文明塑造和礼仪道德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礼仪教育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礼仪的相互教育和影响,在这里主要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晚辈进行的礼仪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其逐步学会正确表达尊重和敬意,自觉遵守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礼仪道德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礼仪素质和道德品质。家庭礼仪教育是整个礼仪教育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和关键。

(一)家庭礼仪教育对人的礼仪认知的习得具有启蒙和奠基作用

礼仪认知即对礼仪道德关系和礼仪规范的认识,包括礼仪概念、基本知识的把握、礼仪意识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人的礼仪认知是在生活环境与礼仪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家庭是人生活和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人从小在家庭里所受到的礼仪教育是最初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启蒙教育。幼年、青少年时期,个体易接受外界信息,可塑性极强,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对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礼仪知识和规范的言传身教,也可以通过家庭文化、亲子关系等进行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使晚辈正确认识礼仪对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人在家庭礼仪教育中习得的基本礼仪常识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将为其一生发展发挥奠基性作用。

(二)家庭礼仪教育是对人的礼仪情感的培养具有感化作用

礼仪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礼仪准则对交往行为和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礼仪情感的培养需要必要的条件和合适的情境。家庭教育以人间独特的生活单位和功能组成一种感化式的、终身式的、随时式的特殊教育环境。家庭成员中的相互影响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相互感化和感染的教育。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真诚、最能形成心灵沟通的教育。父母与子女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亲密接触中所形成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一大优势。良好的亲子关系伴随着深刻的亲情体验,容易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更能触动和激发孩子的礼仪情感,使得一些礼仪理论和规范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被孩子接受,而不需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方式。

(三)家庭礼仪教育对人的礼仪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转化作用

礼仪意志是人们自觉地选择礼仪价值目标,积极调节自己,克服内外困难,坚持礼仪行为,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礼仪意志品质是构成人的意志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礼仪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等。良好的礼仪意志品质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下定决心、树立信心、保持恒心三个阶段。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在人的礼仪认知和礼仪情感转化为礼仪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转化的外因作用。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身的道德意志来感染孩子,可以及时帮助孩子在具备一定的礼仪认知和礼仪情感基础上,端正礼仪行为动机,正确确定礼仪行为目的,树立礼仪信心,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并克服各种诱惑和障碍,使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被削弱或转化为积极因素,以顽强的毅力将礼仪行为坚持到底。

(四)家庭礼仪教育对人的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催化和巩固作用

礼仪行为是礼仪素质明显而可靠的标志。家庭是人们生活的摇篮,许多社会礼仪首先要在家庭中教育和实践并且不断地被人们内化为礼仪意识、外化为礼仪行为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习得的礼仪要求和行为规范,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另外,家庭礼仪教育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子女从出生、成长一直到成家立业,家庭成员之间这种礼仪素质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特殊教育模式也是始终存在的。公民礼仪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家庭礼仪教育的不断催化和巩固。

三、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礼仪素质

(一)建构现代家庭礼仪文化,规范家庭礼仪行为,陶冶礼仪道德情操

家庭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根基,是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家庭礼仪教育,首先要建构现代家庭礼仪文化,即建立现代家礼家规,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为礼仪素质教育发挥启蒙和固本作用。

1.建立现代家礼家规,规范人们的家庭礼仪行为

家礼家规即家庭礼仪,是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伦理关系的礼仪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家礼家规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陶冶、激发人们的礼仪意识和礼仪情感,习得礼仪认知,又是一种无声的命令,约束、规范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礼仪行为,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与亲属、邻里关系, 从而维护家庭的健康稳定、和谐幸福。在我国传统社会,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家礼》、《家规》、《家训》、《家诫》、《家范》等家庭礼仪规范,留下了如《朱子家礼》、《颜氏家训》等许多传世佳作,对传承中华美德,维系家庭、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家礼家规并不简单等同于古代家礼家规,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家庭美德规范的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简便易行、健康优美的家庭生活礼仪规范。其内容包括称呼问候、言谈举止、饮食起居、仪容仪表、待客做客等礼貌、礼节要求,家庭庆祝重大节日及纪念日的礼节、仪式规范,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等等。现代家礼家规的建立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人的主体性是人对自身活动及其对象的驾驭和主宰的本性,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的真正体现。现代家庭礼仪应保护和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要体现家庭成员之间人格平等、互敬互爱、自觉自律的观念。二要坚持兼收并蓄原则。一方面要传承创新我国传统家庭礼仪中积极合理而有现代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西方家庭礼仪中我们所需要的体现主体性、现代性且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相关内容。三要注意审美原则。不同社会的家庭礼仪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在借鉴那些内容积极、形式不美的礼仪规范和原则时,就需要以现代方式的含蓄优美、文雅大方为主的形式来替代。[2]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礼家规建设活动,如,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开展的“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江苏省靖江市征集家规家训,择优在媒体上刊发并集中向社会推广等活动。[3]通俗简便的家礼家规、生活化的教育,操作性强、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礼仪素质教育效果。

2.营造良好的家庭礼仪文化环境,陶冶礼仪道德情操

家庭成员的礼仪素质的高低与家庭礼仪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氛围,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家庭礼仪文化环境包括家庭风气和家庭文化生活环境。家庭风气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礼仪修养、人格品质、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家庭风气应是民主、开放的,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彬彬有礼、相亲相爱的家庭人际环境和愉快活泼、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品性修养和礼仪行为习惯,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要发扬民主,和子女平等相处,尊重子女意见,孩子就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和尊重合作的礼仪意识与健康向上的礼仪情感。家庭文化生活环境建设,不仅要建设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更要注意创造充实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如,通过开展读书、摄影、旅游、体育运动、聆听音乐、观看影视、参观艺术展览、庆祝传统节日、家庭聚会等活动,使孩子的礼仪情感和道德情操在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中不断得到陶冶。

(二)分阶段实施家庭礼仪教育方案,区分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按礼仪内涵划分不仅包括礼仪意识、礼仪认知和礼仪情感的培养,还包括礼仪意志品质和礼仪行为的形成教育;按生活领域划分,不仅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礼仪教育,还包括基本的公共社会生活礼仪和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的职业生活礼仪的教育。教育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及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个体的成长,人的心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在学前、上学和工作三个时期呈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在实施家庭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人的身心成长发育规律,针对个体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制定礼仪教育方案,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采取相应方式方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使人们逐渐养成礼仪行为,内化礼仪品质。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礼记·冠义》)因此,实施早期家庭礼仪教育,应从孩子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言谈措辞等基本生活规范教育开始,从小事抓起,注重日常生活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孩子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仪态举止端庄大方,言谈文明礼貌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长辈和他人,注意基本礼节;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维持公共卫生等等。学前儿童好动好奇好学好模仿,自制力、自觉性比较差,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时要注意与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相结合,言传与身教并重,同时要借助游戏、跳舞、讲故事等生动方式创设愉快的教育情境,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体验到礼仪的秩序、尊重与合作的意识和要求,理解并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另外,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是幼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关键。正如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坚持常抓不懈、严格要求并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在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在继续强化日常生活礼仪规范教育的同时,应逐渐增加社会公共生活礼仪(包括学校生活礼仪)的教育,注重礼仪认知和礼仪意识、礼仪品质的培养。青少年心智发育虽逐渐走向成熟,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由于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社会交往越来越繁杂,受外界影响也越来越大,处于发展不平衡、情绪不够稳定甚至叛逆时期,对礼仪规范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里。这就需要家长加强礼仪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礼仪修养水平和礼仪教育能力,同时要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时,在坚持严格要求礼仪行为习惯的同时,要尊重孩子,要讲究教育艺术和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借助生日礼、入学礼、成人礼等人生节日的庆祝,强化孩子的礼仪认知和礼仪意识,锻炼礼仪意志,化他律为自律,自觉养成礼仪行为。另外,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实现家庭礼仪教育和学校礼仪教育的良性互动。

孩子成年或参加工作以后,其心智发展基本成熟、人格基本独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礼仪道德观基本树立。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其礼仪意识和礼仪品质的提升及相关理念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的运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开展家庭讨论、节日庆祝、信息交流等,家长切忌粗暴干涉或唠叨不休或不闻不问。

(三)延伸家庭礼仪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整合,不可分裂、孤立。为此,家庭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向学校、社会延伸礼仪教育途径,使家庭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和社会礼仪教育积极合作、良性互动,形成礼仪教育的合力。

首先,学校和社会要为家庭礼仪教育培育具有良好的礼仪素质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的家长。由于文化变迁日新月异,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观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胜任家庭教育的职责。家长礼仪素质与教育方法的习得和提高,除了需要家长自学,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为使家庭礼仪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和学校应该为人们提供教育儿女的观念、知识和方式方法的教育和指导,如,设立专门的包括家庭礼仪在内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公民礼仪素质教育基地,实施免费家庭礼仪教育工程,开办家长礼仪教育培训班,开展家庭礼仪风尚创建活动等等。

其次,社会组织要为家庭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社会形成了人人学礼、明礼、行礼的良好风尚,社会人群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那么家庭礼仪教育就有了现实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当然,社会礼仪风尚的营造,必须有切实有效的社会礼仪教育活动和健全的社会礼仪制度作保障。各级政府要把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纳入和谐社会建设体系之中,推进社会礼仪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礼仪观念和礼仪知识的宣传与传播,营造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弘扬文明礼貌之风;各类文化单位、群团组织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知识和征文比赛,礼仪咨询宣传及文艺演出等活动,推动礼仪文化建设;各行业单位应加强职业礼仪道德建设,加强对职业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文明良好的职业风气的形成。

最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不断巩固深化和补充拓展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效果。现实生活中,在孩子上学之后,由于家、校礼仪教育脱节以及教育失当或疏于教育等原因,导致青少年在幼儿期所受的家庭礼仪教育的成果不能得到巩固,特别是礼仪行为与日益增长的礼仪认知相脱节,甚至出现“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中学生”,“小学生的家庭礼仪水平明显高于中学生”的现象[4]。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拓展;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创新教育形式,寓教于乐;要积极指导或协助家庭和社会有关礼仪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主动践行文明礼仪,知行统一。当然社会或社区、行业礼仪教育也要加强与家庭和学校礼仪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使各年龄、各层次的公民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实践中自觉自律礼仪行为,不断提高礼仪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1] 蒋璟萍.和谐社会视野的公民礼仪素质教育[J]. 河南社会科学,2009,(3):176-177.

[2] 潘月游.家庭礼仪文化与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81-82.

[3] 王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构建[D].邯郸:河北师范大学,2010:26.

[4]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广州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水平研究——基于“迎亚运”文明礼仪问卷调查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1,(8):29-30.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FU Hong-mei1, XU Bao-feng2

(1.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2.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harmonious society needs etiquette. Strengthening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ivil etiquett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the key to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civic ritual quality. To strengthen family etiquette education,modern family etiquette culture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e program of etiquette education should be phased in domestic. And we should also distinguish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extend the education way, form education efforts, and tra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vil etiquette in a whole comprehensive process training.

harmonious society; family education; etiquette education; quality of etiquette

B82

A

1673-9272(2012)02-0085-04

2012-02-10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家庭礼仪道德教育研究”(编号:XJK08BDY006)。

付红梅(1968-),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女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家庭伦理、礼仪教育。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礼仪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筷子礼仪
恋练有词
礼仪篇(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