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技术标准化的现状特征与对策

2012-01-21芬,张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化标准

陈 芬,张 莉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论中国技术标准化的现状特征与对策

陈 芬,张 莉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中国技术标准化具有“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缺失”和“技术崇拜”三大现状特征。因此,中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发展,建立符合国情的运行体系;统筹兼顾,建立企业技术标准联盟;以人为本,唤起全民的技术标准化意识。

技术标准化;现状特征;科学发展观

技术经社会实践的检验逐渐成为标准的过程,就是技术标准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技术标准化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有力武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可靠保障。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各国传统的标准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以谋求占据国际市场的先机。中国若想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从当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缺失”和“技术崇拜”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标准化中寻找发展契机,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的特征

中国的技术标准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如《易经》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伏羲始做八卦,无书,以画事”。到了秦朝,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的大力推广以及灵巧易变的兵器制造方式,使秦民的生活更加统一化、规范化,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和体系,是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标志性的里程碑。中国古代各朝代在水利技术、交通技术、度量衡等领域都有过丰富的实践。技术标准在不同朝代、不同领域的实践形式虽有差异,但是却有一致的逻辑特征,他们建立技术标准的根本动力是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可见,“政府”是中国古代技术标准的主导要素。“当下的任何问题都是由历史演化而来,当下无法摆脱历史情境的影响”[1]。因此,中国当下的技术标准的主导要素依然是政府。

建国以来,中国的标准化事业已经历了(1949—1988)和(1988—2001)两个阶段,标准化事业也已从计划经济成功转入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中,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标准化事业的第三个阶段(2001—)。“由于技术标准是从不同的技术轨道的竞争中产生,并且任何技术都不能拥有所有可能的优点,所以主导技术标准的确立是通过不同技术间的政治性竞争选择的,为使中国的技术标准化事业科学发展,需要政府干预其中”[2]。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发展自主技术标准提供更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协调竞争、支持新技术来促进技术标准发展。但是政府干预的方式及其程度并没有受到定性或者定量的规约,以至于政府干预和政府主导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说强烈的政府干预就是政府主导。

目前中国技术标准化正处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之中,与其他国家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的模式相比,中国技术标准制定仍具有“政府主导”的特征。“中国技术标准化实践的主导是以国家意志为取向,不仅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战略指引,而且有时由政府出面来组建标准制定小组,直接推动技术标准化进程”[1]。如2003年和2004年经信息产业部立项认可分别成立的闪联和e家佳,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2005年信产部同时批准闪联和e家佳所提交的关于信息设备标准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当时对外宣称两标准各有侧重,但是技术源头重合的两套方案,导致由此产生的两家组织在标准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厮拼恶劣,最终e家佳倒向英特尔的怀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由此可见,政府干预技术标准竞争存在“失灵”的风险。第一,政府不可能完全正确的预测技术标准的发展前景;第二,政府一旦对技术发展趋势有错误的预见,就可能将技术标准的发展引入错误的方向;第三,多元化的技术标准竞争主体不会让政府在其中“为所欲为”。“由于技术变化的快速性和不可预见性,政府往往充当了一个“瞎子天才”,即政府在技术标准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它无法预见它的行为会对技术标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而有可能起到反作用。”[3]

二、“企业主体缺失”的特征

“按照技术社会建构论,任何技术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4]是社会协商建构的产物。因此,技术标准也必然伴随这种建构。也就是“技术标准的形态转化是多种社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是各个利益群体相互协商的产物。”[4]除政府之外,企业也是形成技术标准的主要利益群体,而在这二者之中,企业又是制定技术标准的中坚力量。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最基本的市场单元,面临生产第一线,最清楚技术标准的适用性。为使标准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应该参与各级标准的制定、修订过程,而且应该成为技术标准研发工作的主体。但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政府主导”的局面并未太大改观,以至于企业不能发挥其在技术标准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使企业缺乏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积极性,“中国技术标准孤立的行动逻辑——缺乏与科学实验及经济商业的协作,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单兵突进的状况”[1],以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机体不适。我国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都可以发布标准,造成标准交叉、矛盾,与此同时标准体系存在的标准不协调、体系不合理、时效性差等问题制约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很多企业认为执行国家标准是一种强制性任务,或者认为只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就符合要求了。

其次,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制修订技术标准受到冷落。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如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标准先行,这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现在有一种理念:“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仍依赖政府引进,与此同时国家对技术标准开发的投入就会缩减,目前我国每年对技术标准制定的补助经费大约是8 000万元,平均到每个标准的实际补助只有1-2万元,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技术标准的一味跟随使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只能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最后,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竞争受到制度和法律上的羁绊。目前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加快融合,标准专利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企业的知识产权捆绑到标准中,可以实现市场垄断,产生控制和专利费用的利润收入,使标准专利化成为技术标准竞争的最高体现形式。然而我国标准形成主要延续了计划经济的传统工作方法,采用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进行条块管理的方式。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管理分属两个系统,互不隶属,给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行的《标准化法》也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是政府主导标准化,由于政府出资金,定标准,企业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形成了标准制定和标准使用,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脱节的现象,使得企业参与技术标准竞争举步维艰。

三、“技术崇拜”的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以观察与试验为基础的理性解释的技术文化”,以经验性与描述性为主表现的技术,体现的是一种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形式,一直是处于形而下的器具层面,如“迈步定亩”、“布手知尺”、“身高为丈”。当下随着中国人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此角度而言,中国人民对技术行而下的认知态度已经有所转变,但是有限的受教育者及其教育程度并不足以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思想。仍有“不少人完全接受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体系中的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从原先对技术的工具主义态度走向了对科学技术的顶礼膜拜,倾向于将技术标准化看作单纯的技术水平或经济实力的竞争,并由此产生了技术的殖民心理。”[1]国内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总认为国内的研发系统开发的技术不成熟,因而若有相类似的外国技术存在,总是更青睐于外国技术。这种认识误区已经导致中国的一些消费者只一味追随国外品牌产品,而对国内同类产品不屑一顾。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不仅促进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加剧了世界市场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节奏的加快,技术标准已被推向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为取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更侧重对技术标准的研究,缩短了标准制定的周期、加快了标准实施的步伐。建国六十多年以来,中国的标准化事业虽然有所建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国外先进标准也只是处于一般了解或者是个别条款跟随的阶段。为尽快提升中国的技术标准化水平,争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引进国际标准以及向发达国家学习是必要的,但是盲目地吸收和跟随很可能会使中国沦入西方霸权标准化的体系中。

科学技术标准是一种来自于实践过程的形式客观性。因此,技术标准也是有立场的,不是中立性的、非视角的。它更多地来自于西方的地方性情景,明显地刻上了西方利益关系的印记。如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欧盟把技术标准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战略,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成功地将本地区技术标准制定成国际标准并向全世界推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当下,超越了本来的经济与技术属性的技术标准化是国际贸易的制高点。谁能在国际贸易中制定标准,谁就能构建以知识产权为外衣的贸易壁垒,充分攫取国际贸易活动带来的报酬递增。

由此可见,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往往是以西方发达国家或强势企业向后发展国家或弱势企业扩张的过程。“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所传播的技术标准不可能是中立的、客观的、公正的,它往往嵌入了西方特定的价值、文化与利益”。[1]正如王宏伟在其文章中引用哈丁的表述,“科学的产生与变革总是与利益和代价如何分配联系在一起的,而掌握这种分配、制定分配方案的,必定将最大的利益归于自身,同时把代价尽量转嫁他人”[5]。目前,中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标准的同时,往往只注重引进而不注重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这就导致国内只能被动地适应国外技术标准的要求。所以,当下的中国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如果只一味地盲目崇拜而不采取积极的技术标准化对策,将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丧失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

四、中国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缺失”和“技术崇拜”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技术标准化场域中的游戏规则。那么,中国如何改变这种弱势的场域位置和被动、服从的局面,如何在这场技术标准化的游戏中取胜呢?答案就是抓住发展契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对策。中国的技术标准化对策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标准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实现中国标准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1.全面发展——建立符合国情的运行体系

第一,调和标准形成要素之间的矛盾。为调和标准形成要素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政府角色,改变包打天下的主体一元化模式,体现企业标准化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地位。“政府可以作为倡导者,积极倡导自主标准的制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以作为引导者,通过相关的机制将企业引导到国际标准化相关活动之中,引导到技术标准制定的第一线”;[1]可以作为服务者,积极应对企业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困难,为他们的技术标准化提供服务。政府角色的转变不仅可以克服“政府失灵”带来的危害,也可以打破主体一元化的模式,有利于中国技术标准化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人为“打造适应市场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标准”[6],做好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是必要的。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社会广泛参与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首先,市场经济多方参与、公平竞争的特点就要求企业成为标准化活动的主体;其次,政府作为服务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标准化活动,如:在制定国家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时,广泛征求企业意见,鼓励有条件并且有积极性的企业承担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等。基于此,技术标准才能体现市场需求,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统筹兼顾——建立企业技术标准联盟

第一,以市场合作扩大技术标准的应用。中国从建国至今仅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不管是民营或者国企的实力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所以这些企业仅凭借一己之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是很难拥有具有市场扩散力的标准的。因此,中国的企业应该联合起来,组建企业技术标准联盟,在国际市场中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共享。企业合作带来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增强了单个企业的力量,减少技术标准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多赢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由此一来不但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每个企业也都可以从中受益。

第二,通过技术结盟形成新的合力。中国企业与技术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不仅仅是在争夺技术标准市场份额方面,而且更是在企业科研创新方面。中国企业薄弱的研发能力不能同步于技术的快速变化性,以至于申请国外专利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技术强国掌握着技术标准脉搏的跳动,以至于中国企业只能成为被动的跟随者。然而企业间的技术结盟,可以将多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集中在一起,在智力和资金支持下,企业可以更好地搞科研,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只有掌握新、精、尖的技术,才能成为技术标准的主导者。

3.以人为本——唤起全民的技术标准化意识。

第一,加强标准化的普及、教育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就必需借助于人民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问及身边的人什么是标准或者标准化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粗浅的或者歪曲的认识,更不用说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含量的技术标准了。所以当下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是必要的,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标准、掌握标准,才能改变人们盲目热衷国外标准,杜绝“技术崇拜”。如:可以设定每年的某个日子为标准化宣传日,掀起全民学习的热潮,提高科学素养,以振兴中国的标准化事业。

第二,提高全民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缺乏大型跨国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推行自主技术标准是困难的。但是中国也有别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视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各种人才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发展自主标准体系的基点。标准化的发展也并不只是政府、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事情,它还需要全民参与。只有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技术标准化才能成为一种文化,在中华民族中扎根并发扬光大。在社会中可以设置一些奖项,用来表彰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心人士,从而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技术标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一种秩序和规则,谁掌握了主导标准,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技术标准更是组成生产力的重要成分之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标准的规范。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技术标准化事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推动技术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中国的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都应该提高对技术标准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吸取一些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积极投身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制定出先进的标准,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博取一席之地。

[1] 裘 涵.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62,164-166,174.

[2] Tushman M L, P C Anderson, C O’Reilly. Technology cycles,innovation streams,and ambidestrous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renewal through innovation streams and strategic change[C].M.L.Tushman,P.C.Anderson.eds.Managing Strategic Innovation and Chang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 毕勋磊.政府干预技术标准竞争的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11,(02):10-14.

[4] 游乔军,王 滨.技术标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野[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9-10.

[5] 王宏维.论哈丁及其“强客观性”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4,(12):19-25.

[6]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国家标准网,2004,9.

On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HEN Fen, ZHANG Li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

Chinese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urrently is characterized by “government-leading”, “loss of enterprise principal”and “technology fetish”. Therefore, China should be gui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ing concept, develop comprehensively,and build the operating system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 should make balanced & overall plan, establish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Standard Alliance; and should be orientated by people so as to evoke the citizen’s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onsciousness.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developing concept

F062.4;C939

A

1673-9272(2012)02-0065-04

2012-03-25

陈 芬(1966-),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本文编校:易雪玲]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标准化标准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