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2012-01-19李银彩
李银彩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李银彩
α干扰素;肝炎,乙型,慢性;随机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报名参加试验的志愿者中筛选出344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192例,女142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8±12)岁。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1×106copies/ml,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其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经全面的全身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肾功能正常。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1.3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分组,试验前将200份α干扰素药物和200份安慰剂随机从1~400编号,记录每份编号所对应药物后封存记录。344例患者采取抽签的方法抽取1~400的数字。领取相对应的药物。发放药物人员、试验记录人员及药物分组人员均随机确定,彼此不相关。安慰剂外观、质量等物理性质均与α干扰素无明显差异。每份药物分为7小份,6份为8周的量,1份为4周的量。试验结束后结果显示172例患者抽取了α干扰素药物作为试验组,172例患者抽取了安慰剂为对照组。
1.4 治疗方法 试验组:α-2b干扰素(5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嘱勿服用其他药物治疗,每8周领取1次药物,并记录患者服药依从情况。对照组:安慰剂(5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嘱勿服用其他药物治疗,每8周领取1次药物,并记录患者服药依从情况。
1.5 观察指标 患者分别在第 0、4、12、20、28、36、44 周领取药物时记录以下数据:(1)肝功能:分别记录每例患者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采取速率法(37℃)检测,参考值10~40 U/L,AST采取速率法(37℃)检测,参考值10~40 U/L[4];(2)血 清 HBV-DNA 检 测,参 考 值 < 1 ×103copies/ml;(3)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包括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肝功能动态变化 2组患者的ALT和AST在0、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ALT 和 AST 在12、20、28、36、44、52 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2组血清HBV DNA检测动态变化 2组患者的HBV DNA在0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 4、12、20、28、36、44 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1 2组患者的肝功能动态变化比较n=172,U/L,±s
表1 2组患者的肝功能动态变化比较n=172,U/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169±15 131±7试验组0周 177±13 137±13 4周 132±12 110±12 12周 74±11* 71±7*20周 63±11* 65±8*28周 56±6* 61±12*36周 52±11* 51±5*44周 49±5* 41±6*52周 41±5* 36±4*对照组0周 180±11 137±11 4周 171±12 135±13 12周 163±12 130±13 20周 174±15 136±13 28周 159±9 138±14 36周 162±16 134±13 44周 162±15 143±7 52周
表2 2组患者的HBV DNA检测动态变化比较n=172,copies/ml,±s
表2 2组患者的HBV DNA检测动态变化比较n=172,copies/m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试验组 (3.2 ±0.8)×108 (5.3 ±1.1)×107* (6.5 ±1.2)×105* (1.8 ±0.6)×104* (1.12 ±0.21)×104* (4.8 ±1.1)×103* (1.3 ±0.4)×103*对照组 (3.2 ±0.7)×108 (3.2 ±0.8)×108 (3.2 ±0.8)×108 (3.3 ±0.5)×108 (3.30 ±0.73)×108 (3.2 ±0.9)×108 (3.2 ±0.7)×108
2.3 试验前后2组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 试验组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n=172,例
3 讨论
研究表明,α-2b干扰素(5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年后 HBeAg血清转换率为41.11%[5];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一般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也较高[6,7]。
干扰素α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繁殖,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天然杀伤性细胞的功能[8]。作为最主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不仅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作用外,还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肝细胞的损伤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始动因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使机体免疫系统活化,产生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诱导肝内细胞合成大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α刺激肝星状细胞(HSC)合成肝细胞外基质(ECM),导致肝纤维化,而在肝纤维化的进展期,主要通过Fas系统介导肝细胞凋亡作用引起肝细胞持续损伤,促进肝纤维化进一步进展。
综上所述,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降低病毒复制水平,提高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 dex.(Revised October 2000).WHO Web site.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 版.2005.125-162.
3 邹立新,陈兰,魏中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试验指标动态观察.重庆医学,2009,38:64-65.67.
4 陆文斌,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8.
5 Lok AS,Lai CL,Leung N,et al.Long-term safety of IFN-α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Gastroenterology,2003,125:1714-1722.
6 Liaw YF,Leung NW,Chang TT,et al.Effects of extended IFN-α therapy in As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sia Hepatitis IFN-α Study Group.Gastroenterology,2000,119:172-180.
7 Dienstag JL,Schiff ER,Wright TL,et al.IFN-α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United States.N Engl J Med,1999,341:1256-1263.
8 陈伟,邓少丽,陈迎春.α干扰素治疗后乙肝病毒发生YMDD变异的研究.重庆医学,2003,12:1617-1618.
R 512.6
A
1002-7386(2012)13-2001-02
10.3969/j.issn.1002 -7386.2012.13.047
054001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医院
乙型肝炎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1]。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2]。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方法之一,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是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3],本文探讨α干扰素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及病毒学指标变化。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