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012-01-17张家琼杨涛成祥林汪华
张家琼,杨涛,成祥林,汪华
(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荆州434000)
脑卒中是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其中心理问题成为患者的共性问题,并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1]。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促使患者全面康复。本研究对我科收住120例卒中患者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收到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7~65岁,平均49岁;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5例,中学文化水平67例,小学文化水平14例,文盲4例。其中脑梗死75例,脑出血45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排除:意识障碍者、痴呆患者和精神障碍者。
1.2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 (1)患者突然发病,医疗知识的缺乏,还没来得及进行心理上的整合、领悟和理解,尚不知发生的事情及带来的后果,表现为惊呆,无反应。(2)当患者身体遭受到由于神经功能损伤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心理防卫机制,表现为否定偏瘫等的事实,甚至盲目自信。(3)随着医生的不断讲解,加上患者功能障碍加重或无好转,患者的心理会变得痛苦和悲哀,表现为悲观失望,无助感,自我封闭,失眠等。严重者会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4)患者发生脑卒中后,会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无法独立,表现为明显的依赖性,即使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也会完全依赖他人,对康复训练不积极。(5)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逐渐适应,表现为承认自己偏瘫等的事实,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愿意采取一定的策略去适应偏瘫等,并积极想办法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治疗疾病,努力康复,适应社会,投入社会。
1.3 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需及时来到患者身边,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使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科室的情况有初步的认识。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充分利用每次接触机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实施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热情耐心的治疗氛围,为今后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2)帮助患者尽快了解病情,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介绍脑卒中的知识,治疗方面的成就,展示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住院及随访资料。(3)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家属,亲友,同事探视,给予情感和经济上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照顾,来自各方面的关爱以及认清自己存在的价值,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向往,对亲人的眷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依赖心理,向患者讲解独立的重要性,在生活和训练中让患者尽量独立完成应该完成的项目,同时鼓励患者完成他可以做的事。遇到患者的进步要多表扬,同时也可以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让患者认识到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训练对自己的康复是最有利的,也是恢复最快最好的。(5)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脑卒中患者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后遗症。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功能恢复和就业前的训练,并不断向他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世界残奥会上,这么多残疾人都健康,阳光地生活着,同样为国家和社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鼓励患者以他们为榜样,勇敢地重返家庭和社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迎接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 结果
干预后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P<0.01,见表1。
表1 心理护理前后120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1 心理护理前后120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s,分)
评分干预前时间 HAMD评分 HAMA 17.6±1.4 16.4±1.9干预后 15.2±1.2 11.2±2.1 t值13.97 19.94 P值 <0.01 <0.01
3 讨论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突然,致残率高,不仅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心理常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影响患者的预后。心理学家krueger认为,伤残患者的心理变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震惊阶段,否定阶段,抑郁阶段,对抗独立阶段和适应阶段[2]。脑卒中患者心理变化过程也表现为这5个阶段,但又相互交错发生,具体表现的心理问题有突然面对疾病的发生,绝望无应对情绪重、否认疾病的严重后果,盲目自信、不愿配合治疗、抑郁等,后期才逐渐进入适应阶段。其中抑郁障碍是目前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3]。因此尽早且良好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措施,才能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活质量[4]。
脑卒中的护理有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5],其次是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要动用社会的力量,给患者家属、朋友一起进行心理辅导,告知家属将近90%的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6-7],给脑卒中患者建立一个宽松、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坚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是自己唯一的选择,逐渐让患者形成健康信念,同时心理护理要从院中延伸至院后,到家庭和社区。经过这些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良情绪明显改善(P<0.01),积极参与到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的各个环节,达到了生活自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脑卒中患者经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充分发挥患者的潜在能力,使康复训练得到充分提高,保证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
[1] 莫美珠.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不同情绪的心理疏导[J].中外医疗,2009,28(4):126-127.
[2] 黄晓琳,尤春景.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75.
[3] 张新乔,李明子,王秋华.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487.
[4] 庞积岚,李晓榕.康复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7-8.
[5] 张文.脑卒中偏瘫早期心理护理[J].中国校医,2009,23(1):93.
[6] 石炳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70-371.
[7] 欧丽明,谭杰文,许俭光,等.影响初发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