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马古道:光头画家的艺术餐厅

2012-01-17荏苒

餐饮世界 2012年8期
关键词:茶马光头古道

文/荏苒

方力钧,“光头泼皮”,带有顽世色彩的绘画作品,曾与崔健的音乐、王朔的小说一道成为时代的标志。1989年他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光头”形象,随之“光头”成为当代绘画的前卫符号。目前,“光头”作品逐渐成为品牌,被国外众多画廊收藏,方力钧即成为中国最成功的职业画家,作品最高收藏价上百万元。

绘画之余,开酒楼、拍电影、收藏古董,方力钧活得更加自在,并为艺术家向商业转型找到了突破点。因为常去云南写生,方力钧迷上了云南菜,为了在北京也能吃上地道的云南菜,他和两位朋友合伙开了“茶马古道”,并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菜肴迅速闻名京城。

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历历在目,欲说沧桑;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这段渐渐疏远的岁月现在只能在某个角落或片段中忆起:岁月,马帮,古道,驿站……

坐落在什刹海的茶马古道位于天荷坊步行街内,走进餐厅,便能感到云南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优美的云南民歌民曲在耳边萦绕,入口处摆放了数名画家的画册和各种艺术品,墙上装饰着各种茶——铜钱状、饼状、砖状、元宝状。整个餐厅色彩以白色为主,黑色、褐色、青色、黄色等稍加点缀,弥漫着独具魅力的艺术氛围,就连侍者的着装也一律是云南白族传统服饰。

方力均的巨幅油画悬挂在餐厅的东面墙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北面墙为落地玻璃,二楼部分地面及楼梯使用玻璃材料外加简单的护栏,透明玻璃的地板在全北京是独一无二的,整体效果通透明朗而不失幽雅。落地窗的位置永远是最受宠的,坐在那里品味美食的同时,可以看到窗外湖面的氤氲水气,心中自然感到一种优雅和闲适。

当艺术遇上经营

方力钧称:开餐馆,是动物化的本能和正常人的思维嫁接的产物。他不希望自己是疯子艺术家,相比较,他更愿意做钟点工。对他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开餐馆对他的绘画创作是一种补充。

“没有比每天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各色食客更能了解正常人群所具有的心理活动、生活经验、思考方式。”而这些对方力钧的创作极其重要。用他的话说,他一直在警惕,让自己不要变成一条疯狗,那样的话就没办法搞艺术了。

方力钧将茶马古道餐厅交给富有经验的管理者来打理,毕竟在控制成本、人员管理等方面他们更有经验,而云南菜的原材料由搭档来供给,三方面各司其职。又因为方力钧本人的特殊身份,餐厅加入了艺术的因素,体现了艺术的氛围,方力钧期望通过与管理者的实际经营理念相结合,实现茶马古道的另类的概念和运营模式。

民族山野风情

“茶马古道”面积350平米,是北京目前最具特色的云南菜馆,即有农家山野风味菜品和各民族特色风味菜品,又增加了新派云南菜和茶烹菜等,涵盖有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藏族等各民族、地区的珍贵原料及其特有做法。

在这里可以尝遍云南各地的风味菜肴,原材料都来自于云南的各民族地区。农家山野风味有云南野生菌类,如牛肝菌、干巴菌、虎掌菌、松茸、羊肚菌、鸡枞菌等,还有各种云南特有野菜,如青蛙皮、树花、松尖、苦刺花、折耳根等。各民族特色风味食品有西双版纳竹筒饭,玉溪小锅米线,昭通洋芋焖鸡,蒙自年糕,泸沽湖蘸水鱼,腾冲大救架,过桥鲈鱼,七彩云南等;新派云南菜有鱼翅山珍气锅、贡山双宝、老头回锅、玫瑰花小笼蒸豆腐、蝴蝶喷泉等;茶烹菜有感通茶梅子鲈鱼、普洱茶爆双鱿、茶香骨等;不仅可以遍尝云南各地的风味菜肴,更可以大致的了解云南浓厚的民族饮食文化和奇特的民族地域风情。

“茶马”之星

由于云南立体的气候,四时瓜果不断,野菜山菌遍野,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绿色食品”,野菜的“嗜好”自然而然的成了云南人的一种食性,云南的野菜具有强身健体,增加免疫等功能。

无论是知名艺术家的餐厅,还是凡人开的艺术餐吧,除去菜品花色的完美追求,最棒的还是用餐环境:用艺术来装扮餐厅。人们不再只停留在嗅觉、味觉的享受,对视觉愉悦的追求也被调动起来。

“茶马古道”借力于艺术家和全新的概念设计,在世界上渐渐出名,美国的《时代周刊》曾把“茶马古道”评为亚洲最佳餐馆。凭着主人的影响力,这里已经成为艺术家和演艺圈人士经常光顾的消费场所,有闲暇时到这里坐一坐,在临湖靠窗的位置看步行街中人来人往,听什刹海上笙歌缈缈,会有一种抚古思今的悠情。

猜你喜欢

茶马光头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茶马古道
骑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
我家有个“光头强”
访茶马古道
父亲的光头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