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2-01-16张东兰
摘 要:在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当前,我国金融职业教育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文章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探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思路,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变化,抓住机遇,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职教育 金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53-02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
金融风暴在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华尔街的这场“地震”是对美国金融业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全球经济金融界的一场噩梦。
然而,危机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机遇,我们更应该寻找和探讨在危机之中和危机之后的机遇。那么,机遇是什么?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金融危机如洪水猛兽,但也是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催化剂。2010年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地位得到提高,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比较能力差距明显缩小,这将有利于我国开展国际金融贸易合作,并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创新和繁荣,对于我国一直处于瓶颈状态的金融行业而言可谓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毋庸置疑,金融行业的重新发力需要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一直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在这轮金融浪潮中更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给广东省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金融危机大大增强了社会对金融的关注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过去,因为中国金融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中国金融得到的关注并不多。时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华尔街百废待兴,中国金融行业面临新的突破,这些必然要求大量金融类的基础操作性人才为后盾,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我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的发展,这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将有利于整个金融职业教育的推进。
第三,人们对金融的依赖度增强了,老百姓想通过保险、储蓄、基金等投资工具,增加资本收益和规避风险,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主要是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来实现的。从这一点看,市场对一线金融服务工作者的需求大大增加,但金融服务业本身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行业基层员工短缺矛盾依然突出,无法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为我们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国内金融职业教育如何迎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把准市场动脉,结合自身特色,培养相应层次的社会急需的金融专业人才呢?这些人才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呢?
首先,金融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金融人才需求总量不断攀升,市场对一线金融工作者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因此,需要金融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的具备基本金融理论知识并熟悉各类金融产品的金融服务工作者,以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危机中股市的动荡颠覆了老百姓单一的投资和理财理念,老百姓不再采用这种“将所有的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单一的高风险的投资模式,而是更多地求助于理财顾问,为其提供理财规划,设计投资组合,进行理性投资和科学理财。因此,作为金融服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熟练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再次,“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宏观经济的重点依然是在扩大内需上,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自然也包括扩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必将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重点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业务拓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扩大金融产品市场需求,促进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
最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需大量“兵马”储备争夺客户资源,通过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手段,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服务,为其提供更周到的个性化服务。因此,位于金融人才金字塔底层的客户(营销)服务和业务操作类人才仍然是两大基层岗位类型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复合型金融人才更受青睐。
综上所述,高职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的训练,也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毕业以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时,能更快速地向更高层次人才迈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主席姚寿广发出“预警”:“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是契机,但一轮危机过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必将迎来新的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变化,实现与市场的对接,为社会输送一线金融人才,成为金融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国情和广东省省情,调整创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将当前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公司从事基础性金融业务工作的客户(营销)服务和业务操作类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除了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金融学、经济学和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在业务素质方面,还要求学生必须将金融产品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处理方法与操作技巧,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熟悉我国金融企业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惯例和规则,以顺利开展国内和国际金融业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并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探析人才培养模式。
1.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四个模块: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1)基本素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基本的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及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基本的职业素养。
(2)职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经济金融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迁徙能力,扩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但考虑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计“轻理论重能力”的特点,故该模块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较小。
(3)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经济法、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是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特色,金融法规,金融机构管理等,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4)职业综合能力,包括保险营销、商务谈判、金融产品营销、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金融服务礼仪、保险业务模拟操作等实操性强的课程,这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银行柜台业务处理能力,信息分析、融资、代理等业务操作能力,证券、期货、保险业务操作能力,个人理财投资分析能力,金融保险管理工作能力,金融产品营销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业务管理三种能力,这是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的体现,也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精华所在。
2.按照金融专业的三大岗位群——银行、保险、证券,加强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以银行为例,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技能。
(1)银行柜员业务,包括点钞、假币识别、各项业务凭证的填制、现金及凭证的管理、账簿登记、各类业务操作流程等。
(2)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包括服务沟通能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能力、客户关系维护能力、服务礼仪、市场拓展能力。
(3)个人理财,包括熟悉各种金融理财工具的特点及风险收益,具备家庭财务状况分析、理财目标设定、理财组合方案设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理财工具设计目标家庭理财方案等。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三方面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使教学逐步接近岗位实际。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训课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60%。实训课程采取校内外实训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从硬件上说,金融专业实验室的设计、产学研单位的落实,都是金融专业学生能否得到有用、高效实训的重要保证。从实验室看,应尽可能把银行、保险、证券的软件应用和工作技能的内容涵盖进去,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训练。另外,让学生在金融企业上岗锻炼也很重要。但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不可能大规模地接受学生进场实习,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讲座、课后辅导等多种方式,拓宽与企业的合作,尽量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
(2)积极创办第二课堂,开展各项业务技能大赛,如点钞大赛、金融产品设计大赛、模拟炒股大赛、保险营销大赛、信用卡营销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聘请相关行业的技能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并由学校颁发各项获奖证书,既增加学生的参赛热情,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也可以此为契机增加与相关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合作。
(3)顶岗实习是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教学活动以学生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作引领,以所在岗位业务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工作场所作为教学场所,是在真实的岗位作为准员工进行真实的工作。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对所从事岗位有最直观的认识,通过单位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4.行业证书是行业标准的体现,是行业专家对岗位任职要求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须将职业资历证书授课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同时鼓励学生考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职业证书,如“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保险代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等,达到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
当前,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因此,必须在分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人才需求特点,提出“后危机时代”的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策略,以轻理论重技能、轻讲授重实操、轻课堂重模拟为特色,做到课程安排精细化,课程实操主导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业务技能熟练,并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金融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维功.坚持金融创新,培养金融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EB/OL].中国金融网,2009.4.12.
2.黄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5)
3.满玉华.高职金融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4.杨则文.高职金融专业“七个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OL].中华会计网校,2009
5.杨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J].新课程研究,2007(11)
6.董瑞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7.全球应对金融危机.http://news.sohu.com/s2008/financialcrisis/
(作者:张东兰,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经济学硕士 广东广州 5108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