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
2012-01-15王鑫强,张大均
王 鑫 强,张 大 均
(西南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 40011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怎样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满意的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其中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问题,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开始于师范生阶段,因此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也即职前教师职业认同感,它是指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当前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1]职前职业认同水平是大学生在职业领域的同一性探索,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方面;同时它作为个体就业能力的关键要素和就业能力结构的核心内容,能显著预测大学毕业生所获得的录用通知数量和对所签约工作的满意度;[2]此外,它也是师范生从学生转变成教师的关键和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基础,[3]能预测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4]和学业满意度。[5]因此,从维果斯基(Vygotskian)整体目标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构想是培养职业认同感”。[6]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探讨,如已有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7]我国自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回归以来,免费师范生已成为高校里一支庞大的特殊群体。身份特殊的免费师范生的心理状况,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模型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地位、公众态度、社会角色、职业及身份的影响。[8]免费师范生作为具有教师职业定向的一个群体,其职业认同感是否会对他们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但有研究表明同时拥有高职业效能和高职业价值感的免费师范生具有最佳的学业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最少的未来担忧。[5]因此,免费师范生所具有的特殊职业定向身份可能会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存在重要关联。本研究以此为立足点,考察免费师范生这个职前教师身份下的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职业认同感对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此外,已有研究发现男女师范生在其性别角色期望上存在显著差异,[9]这种两性各自所承担的性别角色期望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研究试图所探索的另一个问题,以期为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班施测的方法,在教育部某直属重点大学随机选取260名免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98.4%。其中男生101人(39.8%),女生151人(59.4%),2人(0.8%)性别不详;大一80人(31.5%),大二92人(36.2%),大三82人(32.3%)。
(二)研究工具
1.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1]该量表由王鑫强等人编制,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 完全不同意到5 完全同意,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张燕等人采用《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该量表进行校标效度的检验,发现高达0.84。[4]在本研究中,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分别为0.813、0.774、0.785、0.834和0.863。
2.一般健康问卷(GHQ-20)[10]该量表由李虹等人编制(2002),用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含20个项目,采用“是”得1分、“否”得0分的记分方法,包含自我肯定、忧郁、焦虑三个因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自我肯定因子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忧郁和焦虑两因子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即心理问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9。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和分析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比较
由图1可知,女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总均分及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并在总均分和职业意愿与期望因子上差异显著,分别为为t=2.157,p=0.032,Cohen′sd=0.284;t=2.515,p=0.013,Cohen′sd= 0.334。
图1 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
(二)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表1 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注:*p<0.05;**p<0.01
表1表明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但这种相关在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男生的自我肯定仅与职业认同感中的职业价值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忧郁与职业认同感及其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效能三因子显著负相关;女生的自我肯定与职业认同感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忧郁与职业认同感及其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二因子显著负相关,焦虑仅与职业认同感中的职业效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三)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职业认同感分组效应
将职业认同感得分低于1个标准差的免费师范生划分为低职业认同感组,高于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免费师范生划分为高职业认同感组,正负一个标准差之内的免费师范生划分为中等职业认同感组,分析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在心理健康各指标状况上的职业认同分组效应。
图2 男女免费师范生在不同职业认同感水平下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图2可知,不同职业认同感对男女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指标影响不一致,结合方差分析,具体表现为女免费师范生在自我肯定和忧郁两个心理健康指标上的职业认同感分组效应显著,F(2,148)=8.436,p<0.001,η2=0.104;F(2,149)=6.535,p=0.002,η2=0.082,在焦虑上分组效应不显著。女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越高其自我肯定越高(高、中、低职业认同感三组两两之间的自我肯定得分差异均显著,p<0.05),忧郁越低(除高、中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
男免费师范生在忧郁和焦虑上的职业认同感分组效应分别为显著和边缘显著,F(2,101)=5.279,p=0.007,η=0.096;F(2,101)=2.992,p=0.055,η=0.057,在自我肯定上的分组效应不显著。男免费师范大学生除低职业认同感组的忧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中等职业认同组外(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各心理健康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男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忧郁、焦虑的关系略呈倒U型。
(四)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考察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分别在男女师范生被试中以职业认同感的4个因子为预测变量,自我肯定、忧郁、焦虑三个心理健康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职业认同感因子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指标,但在男女免费师范大学生中存在差别。具体表现为,男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显著预测自我肯定4.5%的变异量(p<0.05),职业意愿与期望显著预测忧郁7.1%的变异量(p<0.01);女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共同预测自我肯定18.8%的变异量(p<0.01),职业效能还分别预测忧郁8.8%的变异量(p<0.01)和焦虑4.1%的变异量(p<0.05),具体参见表2。
表2 职业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
四、讨论与启示
(一) 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讨论及启示
免费师范生作为教师职业定向的特殊群体,大学期间自我认同的重要发展任务就是要培养职业认同感。本调查发现,女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及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并在职业认同总分和职业意愿与期望因子上差异显著。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男女各自的心理生理特征的差异及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期望、责任和家庭经济负担,教师职业长期以来是女性的理想职业之一,但不被男性所看好,[11]这些因素反应在免费师范生之中,就是本研究所反应的职业认同感“女高男低”现象。然而,教育如同离不开女性那样也一样离不开男性,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的缺乏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12]怎样吸引优秀男性就读免费师范专业,怎样激励男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事教师职业?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界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其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提高工资待遇,但就教师教育来说则是要尤其重视培养男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乐于从教,在教师职业中挖掘并现实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因为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帮助教师(尤其是男教师)克服对恶劣工作条件的不满,为其教师情感提供最持久的原动力,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1][5][7]
(二)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讨论及启示
目前心理健康服务日益强调针对性、准确性、预防性和发展性,[13]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免费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现实提出的客观要求。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免费师范生个人,还关系到未来他们所教育的广大青少年。因此,针对性地开展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考虑免费师范生群体的特殊性,找到问题的关键,选准其切入点,预防心理问题,发展幸福感等积极力量。
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教师职业定向,即《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及其自身角色的认同是否会促进心理健康?本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其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联系,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让免费师范生有效地摆脱忧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树立自我肯定等积极的态度;但职业认同感的低下也会引发焦虑抑郁,成为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模型理论,[8]即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到其职业认同感等因素的影响。
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具体指标上,在不同性别中存在差异,即在不同性别免费师范生群体中,职业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的影响程度与侧重点不同。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特征及启示:
一是,女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比男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即职业认同感对女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自我肯定方面。这表明职业认同感对女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即增益作用)比消极影响大,它是职前及在职女教师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与幸福的重要来源。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肯定、幸福等积极力量的获得能够构建出持续的个人资源,帮助个体预防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和较长时间内维护心理健康。[14]这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进一步强化女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而提升职业幸福感,达到预防心理疾病和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是,男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忧郁和焦虑上。这表明男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倾向于消极方面,易引发其心理问题,而非像女免费师范生那样从中获益。具体来说,男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中的职业意愿与期望因子预测忧郁7.1%的变异量;低职业认同组的忧郁和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中等职业认同组水平。已有研究也发现“别无其他选择”从教比“出于自己的理想”而从教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更低;[11]在免费师范生选择职业的原因中,有15.4%选 “纯粹是为了谋生”,有19.7%选“受别人影响迫不得已”。[15]结合本研究,这说明是否具有从教意愿或志向,无论是对于职前教师(特别是男免费师范生)还是对于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均具有重要影响,若是违背职业志向,勉强就读免费师范生或从事教师职业则可能会产生心理压抑或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这提示相关部门本着为免费师范生当事人和未来学生发展负责的角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应该严格落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择优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规定,对报考师范教育的学生和申请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进行从教志向与意愿的考核,从而淘汰“无从教志向”和“由于别无其他选择而被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低职业认同感人员,同时吸收“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加大对男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或职业志向教育,提高其从教意愿,发展其职业认同感,可能是同职业技能教育一样迫切的工作。此外,还要做好对高三学生父母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其尊重和支持孩子的专业(职业)选择意愿,防治其对报考免费师范生的专制武断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男免费师范生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辅导也应考虑到症状背后的职业认同问题。
三是,职业认同感中的职业效能和职业价值两因子对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这支持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理论,[5]并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表明职业认同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职业效能与职业价值这两个核心维度上,提高免费师范生的职业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是扣住职业认同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关键。研究结果也提示,相比职业价值,职业效能与更多心理健康的指标相关联,同时职业效能也更能发挥教育的效力,不受到现实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从职业认同感的角度来改善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可考虑将职业效能感的提高作为出发点。职业认同感作为个人人生哲学和专业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5]教师教育可加大对免费师范生的实践经验、案例培训等方面的力度,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亲身体验来获得充分和有效的知识储备,发展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增强免费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控制感。此外,教师教育在培养职业效能感的同时,还应注重名师引导,用名师的优秀事迹来引导师范生正确看待教师这个职业,变外部动机(免费)为内部动机(爱教),形成“超越现实追求,对教育充满激情,善于从反思中品尝教育幸福”的崇高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等.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5): 152-157.
[2] 乔志宏,王爽,谢冰清,等.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3): 274-281.
[3] Hong, J. Y.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 to dropping out of the profess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0(26): 1530-1543.
[4] 张燕,赵红玉,乔婷婷,等. 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639.
[5] 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 120-127.
[6] Huizen, P. V., Oers, B. V., & Wubbels, T. 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on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5,37(3): 269-290.
[7]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 陶西格,米歇尔,苏比蒂,著. 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M].樊嘉禄,等译.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75-76.
[9] 田澜,王鑫强,陈志强.师范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96-98.
[10] 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 75-79
[11] 陈云英,孙少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1994,17(3):146-149.
[12] 惠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0): 66-71.
[13] 刘华山,周宗奎. 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标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73-80.
[14] 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68-73.
[15] 曾丽红,王鑫强,李森.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 (5):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