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多元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验设计

2012-01-15

当代教师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中学生责任

李 菲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0世纪末,伴随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全球性问题的加重,人们对社会责任感的欲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社会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广州“小悦悦事件”等也不断折射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当今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的缘起与意义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学生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观,感受了全球化、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冲撞,领略了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兴起带来的文化兴盛。这使当今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遭遇了巨大挑战,呈现出日渐令人担忧的淡漠趋向:片面强调个人发展,忽视社会价值的创造;过于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实用主义增强,功利主义滋长,团结协作、奉献精神不足;缺乏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社会理想模糊;责任认知和责任行为断裂等。[1]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迫在眉睫。

但是,当前我国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情况却与紧迫的需求形势不相适应。一方面,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主要侧重思想、政治、经济内容,道德内容仅在选修课中出现。而且由于高考,高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主要倾向于知识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发展是比较奢侈且阻碍较大的。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关“责任”的明确内容也并不多。在某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中,“责任”仅在“个人、集体与社会”单元的“正确认识自己”一课中被明确提及。当然,宽泛地说任何内容都能与责任主题关联起来,但这种隐含性往往极易导致责任主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被忽略、被淡化。另一方面,虽然一些有教育情怀和责任感的学校和教师敏锐地发现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采取了积极的举措,但很多都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探索有效的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今的中学生处于价值多元的时代中,价值多元带来了价值冲突,使人的价值认同遭遇困境,也给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带来挑战。今天,探索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问题就不能无视“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基于此,课题组最终确立了“价值多元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这一主题。

本实验研究具有以下实践价值。

(一)本实验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对策,并在学校中不断实验改进,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以改善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进而推动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

(二)本实验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教育的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教育现状的深切了解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感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激发其教育责任感。

(三)陕西田家炳中学主要是高中,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人格基本定型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然而,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特殊性,道德教育并未有效发挥作用。本实验将借助班级生活、同辈群体等学生在校日常生活载体探寻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问题,这有助于弥补我国高中阶段学校道德教育有所欠缺的局面,也有利于推动高中学生道德人格的进一步发展。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一)实验的理论依据

本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责任与责任感理论、价值认同理论。

1. 责任与责任感理论

(1)责任理论

责任理论主要是指从伦理学、道德哲学的角度对责任的内涵、价值、实质、逻辑起点、类型、实现条件等展开研究的理论,本研究立足以下责任理论观点。

第一,责任的实质是人的价值问题。责任意味着对谁负责,为谁应该做什么事。在担当责任的过程中,人作为价值客体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人越是能意识到自身所处的责任关系,越是能自觉地担负责任,他就越能实现人的价值。

第二,责任来自于个体对自身所处责任关系的认同。人在社会中总是扮演一定的角色,有角色必然有责任,角色是责任的逻辑起点。但是,责任最终能否被担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色蕴含的责任关系及其价值能否被体认。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体认识到并认同责任关系之于自身的重要价值后,其角色与责任的认同、担当才会发生。责任生成的条件之一即是个体对自身与他者的责任关系及其意义的感知与认同。

第三,责任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意志自由。责任是人的责任,是主体的责任,因而责任的实现一定是主体自觉、自愿地选择和行动的结果。这体现了人的意志自由。同时,“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的责任。”[2]

(2)责任感理论

责任感理论主要是指从心理学角度对责任感的心理结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的理论,本研究立足以下责任感理论观点。

第一,责任感的心理结构。从心理结构上看,责任感是责任认识、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统一体。其中,责任认识包括责任知识和责任认知能力,责任情感由同情心、义务感、良心、羞耻感、爱心与奉献精神构成,责任行为包括责任行为能力、履行责任的意志和履行责任的行为习惯。[3]

第二,影响责任感生成的因素。大量的研究发现,影响责任感生成的外在因素主要是社会文化、学校、家庭、榜样等。除外在因素外,内在因素即个体自身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其中社会认知水平、移情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容忽视。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责任判断水平越高,其责任表现越明显、积极;移情更易促使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自控能力强的儿童更乐意做出责任行为。[4]

2. 价值认同理论

当今,价值多元的发展趋向引发了价值认同危机,这影响了青少年品德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立足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就要把握价值认同问题,因而价值认同理论成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事实上,价值认同与品德是密切关联的。

第一,价值认同体现为主体对价值体系的认可和确信。价值认同与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价值观中认知成分居首位,价值认同除了认知外更重要地体现为情感上的趋同、共享。因此,价值认同的形成是一个主体自觉地感知、理解价值体系,并经由评价最终实现情感上的接受和确信的过程。

第二,价值认同的实质是人对归属感、意义感的寻求。价值认同的实质源于认同的实质。认同“表示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主体(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对认识对象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或是价值观取认共享。认同是个体或者群体一种意义感和归属感的融合。”[5]价值认同是主体(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以及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来明确群体身份,获得归属感。因此,价值认同的实质是归属感、意义感的寻求。

此外,本实验研究还立足于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主体间性德育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道德主体,双方共同经历道德情景,对话道德问题,实现思想、情感等的沟通并共同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共同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升。

(二)实验的基本假设

本实验研究立足于以下假设:

1.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立足于学生基本价值认同的形成

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认同是密切关联的,表现为个体只有认同责任关系及其要求,才能自觉自愿地内化社会责任,发展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一旦形成必然成为个体价值认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价值认同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价值认同的内容之一。因此,社会责任感教育要立足于基本价值认同的形成,这在当今价值多元已经引发价值认同危机的形势下更为重要。

2.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以“责任”为中心的价值认同体系的形成过程

社会责任感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它蕴涵了责任关系所牵涉的诸多价值观念、价值品质、价值规范。同时,社会责任感的实质是人的价值问题。因此,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个以“责任”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社会责任感教育即是以“责任”为中心的价值认同体系形成的过程。

3.立足班级,关注和建设和谐的班级生活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或单元,班级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近的教育生活形式之一,也融汇了诸多的道德事件与教育机缘。因此,立足班级生活,在引导学生学会过一种负责任的生活中发展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实验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实验目标

本实验研究欲实现的总体目标是探索系统的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促使中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感,学会负责,积极地过负责任的生活。

具体而言,本实验研究包括以下目标:

第一,摸清现今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现状,发现影响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主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品质。

第二,设计以“责任”为中心辐射相关价值观念、价值品质、价值规范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

第三,构建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策略体系,包括原则、途径、方法等。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五个内容。

1.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现状诊断

该研究主要在于把握当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等,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研究主要包括:(1)在深入实验学校与学生交流和教师座谈,初步了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构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维度或表征,即回答“何谓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的问题;(2)以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区责任感为主要维度,以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为层次设计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当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的总体面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他们对于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评价和需求。

2. 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该实验主要是在把握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责任伦理、责任感理论、价值认同理论等分析、构建当前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体系。实验研究主要包括:(1)对不同时期德育教材中的责任内容展开分析,探讨以往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存在的问题;(2)分析、构建宏观以人生观,微观以学习责任感为基础,围绕“责任”涵盖相关价值观念、价值品质和价值规范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体系;(3)针对中学的不同年级细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 班级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本研究认为,引导学生在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中发展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该实验主要在于让学生在关心、参与班级生活的建设,改造班级生活,使其成为美德团体中获得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实验研究主要包括:(1)调查、了解当前中学生班级生活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重点分析其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影响;(2)分析传统班规的内容取向,研究、实验能激发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班规内容取向及其制定中的责任凸显问题;(3)研究、实验学生自治委员会的建立和运行问题,班级文化活动开展问题,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和权力运用问题,以形成学生自主、自治、负责的班级生活精神和氛围;(4)探讨同辈群体的引导和发展问题,构建尊重、合作、信任、负责的学生人际关系。

4. 社会服务学习教育模式实验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发现社会价值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该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社会服务学习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验有助于我国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社会服务学习模式,包括理念基础、程序、教师角色、保障条件、活动资源开发等。此外,课题组还将借鉴、改造社会服务学习教育模式,研究、实验学校中的服务学习形式——学生服务社团问题,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在关怀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和氛围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5. 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群研究

该实验研究主要探索并实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主要实验内容包括:(1)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原则;关系发现法作为方法论的依据及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2)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群,重点探讨和实验讨论法、道德叙事法、阅读(经典诵读)法、行为实践法和惩罚法等在培养社会责任感中的意义及具体应用问题。

为了保证上述实验内容的有效,避免实验研究陷入表层化、形式化的境地,本实验将立足于一定的理论分析之上。为此,课题组将对相应的理论问题展开探讨。

1.当今社会责任感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分析

时代和社会的变革已经给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使当今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分析当今社会责任感遭遇的生成困境,明确社会责任感教育应有的发展取向或路径,将为具体教育策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课题组将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有针对性的分析价值认同危机中我国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困境问题。

2.社会责任感养成与价值认同的关系分析

价值认同是对某些观念、品质的认可和信服,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分析社会责任感养成与价值认同的关系,论证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以发展基本的价值认同为基础,是开展本实验的重要基础。此外,把握价值认同的实质、发生机制也有助于分析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宗旨、目的和原则等问题。

3.基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班级生活精神及其构建原则研究

立足班级生活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班级生活氛围。为此,课题组将在分析社会责任感生成所需内外保证条件的基础上,探讨能够推动社会责任感养成的班级生活的核心精神及其建设原则问题。

总体而言,整个实验研究是在调研铺垫、理论分析与建构和实验探索的思路下完成的,具体思路如图。

价值多元背景中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验思路图示

四、实验阶段方案与进展

依据“调研铺垫—理论建构—实验探索”的实施思路,该实验研究将依次分四个阶段进行,即研究准备阶段、实证调查阶段、理论探索与实验实施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

课题组一方面要收集、梳理、分析大量研究文献,进行基本理论分析,明确社会责任感及其养成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课题组将深入学校通过走访、听课、实地观察、与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教育的现状与需求以及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听取专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推敲、完善,最终确定实验研究内容及阶段实施方案等。同时,课题组将组建大学和中学合作的实验研究团队,落实各实验学校的实验项目和方案及其负责人,确保实验研究有序展开。

(二)实证调查阶段

课题组将编制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在田家炳中学展开实证调查,分析当前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并撰写调查报告,为后续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三)理论探索与实验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涉及两个研究内容。第一,依据实证调查结果,结合责任理论与价值认同理论,萃取当今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构建内容体系。第二,重点分析、研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萃取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班级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服务学习模式和诸多教育方法的实验研究。此研究阶段中,各子研究项目最终要形成研究报告、论文和典型教育案例等成果。

(四)总结推广阶段

项目组将以座谈会、汇报会等形式与相关专家、实验学校教师就各实验学校的子研究报告展开交流、讨论,总结经验,提炼理论,汇总策略,形成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整体研究报告。在沉淀、完善的基础上,将实验研究成果推广至其他田家炳中学和其他中学,甚至小学。

[参考文献]

[1] 艾楚君.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征候、原因与培育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1):99-10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3] 张积家. 试论责任心的心理结构[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4):45-47.

[4] 李雪.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4.

[5] 陈仕平. 社会认同论[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责任感中学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