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2012-01-11孙艳芳张燕红
孙艳芳 张燕红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1]。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应用越来越普遍,得到了广大患儿家长的喜爱和认同。但是由于小儿天性好动,不合作等原因,经常导致留置针固定不牢,穿刺不成功,意外拔管等致使留置时间短,发生不良反应机率增大。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我们采用固定主要关节即仅固定腕关节和掌指关节,不仅大大减少了患儿因脱管、堵管、渗漏、静脉炎等原因造成的不良反应,而且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适当延长。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将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来我院住院的268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4例,年龄在6个月至2岁之间,两组性别、年龄、静脉条件、疾病及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选用手背静脉进行穿刺。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在自然光线下选择清晰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两组均选用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4 G的小儿静脉留置针,一次性肝素帽和山东东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M敷贴,规格为3 cm×5 cm夹板选用自制夹板,外用三层纱布缠绕,根据手掌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夹板。两组均选用无应用高渗溶液的患儿。采用统一的肝素封管溶液,浓度为125 U/ml。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 选择手背部相对粗,直,富有弹性,避免关节处的血管。在穿刺部位上方4~6 cm处扎止血带,待血管充盈,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复合碘棉签消毒皮肤2遍,范围是整个手背部。对于不合作者,采用两人操作法。穿刺者左手将患儿五指全部握入手中,使手背皮肤绷紧,右手持留置针于血管正上方,一般认为浅表静脉以15~30°,缓慢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0~1 cm[2]。采用分多次逐步将针芯退出的方法,可使外套管在血管行走过程中尽可能有针芯支撑,防止外套管在送管时打折[3]。剩余约2 mm软管在皮肤外。而旧的固定方法,在送软管时是将针芯退出约1/3,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由助手按压穿刺部位上方约针尖处,以防止退出针芯后血液继续外流,捏住针柄将肝素帽旋紧。
1.2.2固定方法 由于小儿皮肤娇嫩,活动度大,为使肢体活动时顺应性好,采用包裹三层纱布的自制夹板固定留置针,一是避免夹板太硬擦伤患儿皮肤,二是可以吸附患儿手心的汗液。为避免夹板固定时顺应性差压迫局部影响血液循环而出现局部水肿、脱管及夹板误伤肢体,影响留置,为了防止针栓处和肝素帽持续压迫局部,引起局部压伤,在固定留置针时在这些部位垫少量棉花后固定[4]。将准备好的3 M敷贴,使贴膜自然下垂,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敷贴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贴,使之紧贴皮肤[5]。将自制夹板置于患儿手底,大小适宜,夹板下端与掌指关节平齐,上端要长于腕关节1 cm。用长约30~40 cm的胶带由腕关节开始连同夹板先缠绕一圈固定好腕关节。 松紧要适宜,过紧会使血管受压,影响输液速度,而过松会失去固定意义。再以针栓为交叉点采用“8”字法交叉缠绕将针栓固定好,避开穿刺部位上方,以便于观察血管变化。然后经肝素帽上方连同夹板缠绕将其固定,最后再将掌指关节固定好。这种改进固定方法,既可以绕开拇指,其余四指自由活动,也可减轻患儿不适感。而旧的固定方法是选择大于手掌的夹板,用胶带自腕关节处环形缠绕,也是绕开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固定在夹板上,并且将所有指关节用胶带全部固定,无法自由活动,而且穿刺部位也用胶带覆盖,无法观察血管变化,不固定肝素帽。
1.2.3封管方法 输液结束后均用0.9%的生理盐水100 ml加入规格为1.25万U/支的肝素钠一支。浓度为125 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抽取约3~5 ml,边推边退出,做到正压封管。
1.2.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留置时间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种固定方法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8,P=0.02),见表1。
表1 两种固定方法不良反应比较
2.2两种固定方法留置时间比较 试验组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见表2。
表2 两种固定方法留置时间比较(d)
注:两组留置时间比较,t=2.2,P<0.05。
3 讨 论
3.1留置针作为一个异物被留置在患儿的某个部位,由于天性好动,患儿会潜意识的去抓去捏,由于发根会出汗等原因,头皮静脉留置针常固定不牢,针对这一特点,本研究选用手背静脉进行留置。在固定过程中,胶带绕开拇指,并且只将掌指关节固定好,其余四指也可自由活动。由于患儿对外界事物很好奇,常会用手去抓捏某些东西,新的固定方法可使五指都能活动,避免了关节僵硬,可适当的抓拿东西。
3.2由于只将主要关节固定,患儿感觉会比较舒适,减轻不适感。患儿由于手指不能活动而哭闹不安、烦躁,此时家长往往会比较担心患儿乱动,使留置针脱落,不自觉的将患儿肢体紧握,导致血管内压力增高,容易使血液回流和药液在局部滞留的时间延长,使套管针堵塞。针对此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好主要关节,可大大减少堵管率,也可减少了因患儿躁动导致的血管壁损伤,从而减少了渗漏机率,使留置时间延长,平均(4±1.03)天,符合胡娟等人研究提出的留置针常规留置时间(3~5天)[6]。
3.3相对于对照组,新的固定方法的固定面积减少,使局部皮肤因胶带等原因引起的皮肤发红、过敏、水泡等刺激症状减少,降低了患儿因皮肤刺激引起的留置针被抓脱的机率。
3.4在送软管的过程中,新的固定法将约2mm的软管留在皮肤外,减少了由于患儿好动,扭转导致的软管从根部折断的危险,再者将肝素帽固定,也可防止被碰触,减少了留置针脱出的机率。
3.5将掌指关节固定,其余指关节自由活动,减少了手背部皮肤的活动度,从而降低了由于套管在血管内不停地摆动,反复刺激血管内膜,其机械损伤和套管与血管之间存在排斥反应,而导致被穿刺血管发生静脉炎或局部渗漏的可能[7]。
总之,采用新的固定方法,可以适当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8]。只要科学合理应用,因人而异选择留置时间,完善护理常规及严格无菌技术,加上新的固定方法,就能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9]。
[1] 马玉明.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护理中的使用[J].当代护士,2011,3(1):35-36.
[2] 马雪琴,胡爱菊.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0(1):41-42.
[3] 杨博,方雪娟,李扬,等. 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56.
[4] 沈梨芳,郑玉娣.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02.
[5] 岳立萍,周立,席淑华. 外周浅静脉输液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23(4):73-74.
[6] 胡娟,孙妹波,曲秋菊. 静脉留置针常规留置时间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10(1):5-6.
[7] 张长夏,蒋茵. 危重病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调查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3,17(PA):1013—1014.
[8] 黄青枝,周玉凤. 小婴儿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与固定技巧新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7):81—82.
[9] 时玉芝,南松芹.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2,1(3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