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战略构想
2012-01-10王立国田香兰
王立国,田香兰
(1.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2.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天津300191)
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环黄渤海地区的经济要素在区域范围内逐渐走向融合。从国际角度,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确保市场机会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而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提高本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是各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从国内角度,随着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深入,区域内各国为了提高竞争力,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与环黄渤海地区
1.21 世纪国际经济格局的现状与趋势
(1)国际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两大经济体先后开展亚洲外交(美国奥巴马政府和日本民主党政权的新亚洲外交),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存度增加。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秩序由G7主导,而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由G20主导。G20占世界人口的2/3,占世界GDP的85%。[1]G20中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等。
(2)跨区域经济圈迅速发展。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迅速增加。2000年后,仅EU就与墨西哥达成了5个自由贸易协定,还有日本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签署了EPA协定、韩国与智利、美国、欧盟签署了FTA框架协议等。在跨区域经济合作中,像韩国、新加坡、墨西哥、智利等国家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
(3)大都市经济圈快速增加。在经济活动中,大都市服务功能增强,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东北亚地区已出现6大都市经济圈:中国(京津圈、上海圈、香港圈)、韩国(首尔圈)、日本(东京圈、大阪圈)。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环黄渤海地区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因此,除了现有的大都市经济圈以外,还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的大都市经济圈。如山东半岛的青岛以及辽东半岛的大连、朝鲜半岛的釜山为主各自形成新的大都市经济圈。
(4)经济园区发展模式受到瞩目。目前,发展中国家纷纷借鉴中国模式建立各种园区。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埃及苏伊士自贸区、朝鲜罗津-先锋经济特区等。中国特殊经济园区发展模式作为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将得到普及。按照功能,特殊园区可以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等。这3种园区在功能上出现相互交叉、集成同化的趋势。中国冠以综合改革实验区的3大板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黄渤海地区,都是以各种功能园区相互集成的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建立特殊经济园区,已被国内外普遍认同为一种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2]。
(5)多层次区域经济圈迅猛发展。在东北亚地区,已出现东北亚经济圈(日本、韩国、朝鲜、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环日本海经济圈(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韩国的东海岸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蒙古)、环黄渤海经济圈(中国的三省两市、朝鲜半岛的黄海沿岸地区、日本北九州地区)、图们江三角洲国际自由贸易区(中国以珲春为中心的延边地区、朝鲜的罗津和先锋地区、俄罗斯的海参葳地区)等。
2.21 世纪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东北亚各国间的战略互动增强。中国政府为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该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环渤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大增长极。2006年,韩国实施第四次国土综合修正计划后,在建立创新型国土体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目标的带动下,将21世纪确定为西海岸时代,制定了西海岸开发计划,并新设了西海岸开发推进委员会,培育和强化其集散重心和东北亚门户的作用[3]。特别是韩国政府于2008年7月制定了《东西南海岸开发特别法》,鼓励西海岸地区经济发展。而日本更注重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开发日本西海岸地区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中日韩三国将国土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环黄渤海地区,为环黄渤海地区的产业合作、劳务合作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环境。另外,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朝鲜的强盛大国战略、蒙古的多支点外交战略将促进东北亚地区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发展。
(2)东北亚各国间经济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东北亚地区聚集了中、日、俄、韩四大经济体,在世界上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第七和第十二。尤其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东北亚各国企业界纷纷跨国进行贸易、投资和生产,以便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东北亚各国区域内贸易比例已超过对外贸易总额的50%(EU65%、NAFTA45%)[1]。东北亚物流占世界物流总量的比重从1998年的27%增加到2000年的28.1%,2006年增加到30.1%。1998—2011年期间,世界集装箱物流量平均增长了6.7%,而东北亚地区竟然增加了8.1%。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量持续增加,2008年,三国间贸易量比1999年扩大了3.8倍,特别是中韩贸易额年平均增加25%以上[4]。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朝鲜和蒙古是石墨、铁、金等资源丰富。今后,俄罗斯、朝鲜和蒙古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加入东北亚区域合作,进一步提高东北亚地区整体竞争力。
(3)东北亚地区合作形式与水平不断提高。东北亚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巨大的差异决定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能像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从贸易与投资起步,并逐步过度到区域市场的统一[5]。东北亚市场是多层次结构市场;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既有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和夕阳现代化产业,又有落后的传统技术和产业;既有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又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需要采取较为灵活的多层次、多交叉方式,开展合作与融合。虽然东北亚地区尚未出现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但出现了以“中日韩峰会”及“六方会谈”等为依托的多边合作体系。
3.21 世纪环黄渤海地区合作优势
环黄渤海经济圈并没有严格规定的涵盖范围,但大体上以渤海和黄海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和地区。环黄海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及东南地区、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地区等。主要城市包括韩国釜山、仁川、蔚山,日本北九州、下关、福冈以及中国的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等10个城市。属于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国家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等。环渤海圈一般界定为“三省两市”,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和山东。环渤海圈属于环黄海圈的次区域。环黄海经济圈的经济规模(GDP)从2000年的20%(占世界GDP的比重)将增加到2020年的30%。环黄渤海物流量从2000年的20%增加到2020年的40%。因此,有的专家就断言,21世纪将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6]。环渤海地区是中国21世纪开发开放的重点和热点地区,而西海岸地区是韩国21世纪国家经济战略重点地区。日本也注重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环黄渤海地区发展相结合,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日韩主要企业大多分布在环黄海圈地区,此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韩国西海岸地区具有对华投资的优势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将在韩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环黄渤海地区作为中日韩三国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基地。
二、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1.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层次不同,因此产业在各国间是梯度转移的。无论是区域内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还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组合,都是以各国产业结构的互补与接力转移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各国间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在国家间的转移,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76。一方面,环黄渤海经济圈中的中日韩三国经济互补性很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性差异。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劳动力严重短缺,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中日韩三国已经在资源、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中日韩三国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拉动,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联动效应。这种联动效应反映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在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在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无论从国际竞争,还是从国内竞争来看,区域内及区域间竞争已成为必然趋势。环黄渤海圈需要作为整体经济板块,参与到区域竞争中来,实现整体竞争力最优。整体结构的调整将使环黄渤海地区更有利于协调各产业的对外发展。环渤海地区发展对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国际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
日韩两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比较优势是中日韩三国产业分工的基础。由于中国对日韩两国的比较优势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领域,而日韩两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商品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因此中韩日之间主要根据相对比较优势格局进行产业分工,具有垂直分工的特点。日韩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仅加快了各自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日韩两国摆脱夕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日韩传统产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竞争,向环渤海地区转移传统产业成为可选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应该从产业上找平差异,通过各优势产业联合发展,带动其他领域联动合作,使其能够达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合理分配。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区域内劳动力和资本、商品的自由流动,使区域优势最大化。
目前,韩国仁川主要产业有石油化工、机械、钢铁、电子电机、汽车等。仁川松岛经济自由区发展速度惊人,影响日益扩大。而韩国京畿道的优势产业为电子配件、计算机、视频、音像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韩国新万金经济自由区正式运营时间虽然短,但是其发展势头引人瞩目。拟发展的战略产业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农业机械、建筑机械、造船业等都受到全世界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关注,中国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已经和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釜山的优势产业为海洋、机械零部件、旅游休闲、影像、IT等。蔚山的优势产业为汽车、精密化学、造船海洋、环境等产业。日本北九州地区优势产业为汽车、电子、电机等。北九州地区生态环保产业也非常发达,与中国也有较好的合作。福冈主要产业为汽车、信息、健康、医疗、福利、纳米技术、能源、数码技术等产业。在中国,环渤海圈各省市都拥有各自的优势产业(见表1)。北京拥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天津拥有电子信息、汽车、设备制造、石油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态食品、新材料新能源等7大优势产业。河北省拥有制造业、生态农业等。山东省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表1 环渤海地区各子区域优势产业
2.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现状
从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口及GDP规模来看,中国人口为13.3亿、日本人口为1.27亿、韩国人口为5千万,中日韩三国人口总数为15.0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5%。中日韩三国GDP占世界GDP的22%。中日韩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紧密的经济和贸易关系,2008年,中韩贸易额接近1 900亿美元,中日贸易额超过2 600亿美元,日韩贸易额也接近1 000亿美元,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非常高。这说明以中韩日为核心的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合作也将为东北亚经济圈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贸易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1992年韩国对华出口为265 300万美元,进口为372 500万美元,而到了2009年,分别增加到867亿美元和542亿美元。1992年,中国是韩国第5大出口国、第6大进口国,而到了2009年,成为韩国第1大进出口国。在韩国对外出口中,对华出口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3.5%增加到2009年的 23.9%,同期进口比重从 4.6%增加到16.8%[7]。这说明,中韩经贸关系在环黄渤海地区合作中非常重要。截至2009年底,韩国累计对中国投资项目达到50 477个,实际投资金额446.1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8]。中日韩三国人口与经济规模见表2(具体数字因为中韩之间统计口径等原因而不尽相同)。
表2 中日韩三国人口与经济规模
从政府角度,2002年10月,在韩国仁川举办的市长会议上,成立了“东亚(环黄海)10城市会议”研究部会。该部会作为市长会议的顾问机构,其任务是制定环黄渤海地区的共同发展计划和重点的发展经济领域。这说明以“东亚(环黄海)10城市会议”为代表的区域合作机制已形成。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大连、烟台、青岛都是10城市会议成员。2010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济州岛举行首脑峰会,商讨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相关议题。以环渤海地区为例,环渤海地区开展区域合作20多年来,共召开了12次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参加会议的成员已经由成立时的15个城市发展到目前的32个,充分显示了良好的合作前景。自市长联席会议以来,累计达成合作项目4 900多个,合作金额830亿元。2007年,环渤海经济圈GDP合计58 010亿元,占全国GDP的23.52%,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天津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9]。
从民间角度,天津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社会科学院一直努力促进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与合作。2006年开始,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与韩国群山大学、圆光大学共同主办,仁川发展研究院与京畿开发研究院协办的“中韩环黄渤海合作·天津论坛”举行了6届。与会学者就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区域范围、中韩产业比较、东北亚区域合作与改革研究、中韩政府与民间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山东省早在2004年就由山东社科院牵头,举办了山东省与韩国京畿道发展论坛,现已举办7届论坛。每次针对1~2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2010第七届论坛中主要探讨了环黄海京畿圈形成的意义及推进战略、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山东半岛先行实验区等。“中韩海底隧道构想”最早就由京畿开发研究院在该论坛上提出。因此,在促进环黄渤海经济圈发展与合作上,需要由政府、相关研究机构、民间团体等参与和共同努力。
三、环黄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
(1)拓展合作的思路。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连接韩国和日本,向北连接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区域合作应从零星的、随机的局部合作,逐步发展为系统的、战略合作。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要主动联系并推动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10]。图们江三角洲开发一直得到联合国的关注和资助,图们江开发是中国与朝鲜、俄罗斯开展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目前,延边地区开通了珲春-罗津和先锋-海参崴的旅游线路。而环黄渤海地区是中国与韩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广阔舞台。区域经济合作中,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政府职能就是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发展环境。因此,各地政府可以紧密合作,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发展环境。
(2)应逐步推进构建统一开放的区域性共同市场。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环黄渤海地区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想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必然要逐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组合,促成区域内商品、资金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要在市场准入和监管、资金融通、人才交流和产业链的共建方面加强合作。今后,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市场等逐步形成,将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加强商品、资本、劳动力等三大要素的流动。日本面临人口减少及老龄化的困境,劳动力的老化及劳动力的不足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韩国今年来出生率持续降低,也影响其人口结构。因此,三国间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尽管中日韩三国在人力资源合作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在三大要素中劳动力的流动仍处于较低水平,与贸易、投资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照。日韩两国应放宽吸引劳动力的政策,积极引进中国丰富而工资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就能缓解人口减少及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中国也可以大量引进日韩两国的退休技术人才,以缓解国内制造业和其他领域人才不足的难题。
(4)加强海、空港物流领域交流与合作。随着区域内贸易的增加,环黄渤海地区物流量急剧增加。一是加强海运物流合作。2004年7月,天津、仁川等十个城市之间签订了“友好港口后勤合作协定”。这使天津港与仁川港、北九州港等环黄海圈港口城市间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整合和协调。这些港口城市在地理位置、功能作用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需要不断扩大各种交流与合作。为了建立统一的国际物流市场,需要建立两个物流中心,一个是以天津为中心成立环渤海物流中心,另一个是以仁川为中心成立西海岸物流中心。这两个物流中心首先各自协调本国物流业务。然后,再建立环黄渤海物流网络。二是加强航空物流合作。天津滨海新区国际机场目前人员及货物运输能力有限,而仁川机场虽然拥有现代化的机场,但本土物流资源有限,需要向中国延伸空港物流业务。北九州也建立了24小时机场,因此物流合作前景广阔。为了共同发展物流,应当进一步消除东北亚各国在物流方面的不必要限制,加强合作。
(5)促进造船、机械、汽车等产业交流与合作。中国环渤海地区正在大力发展造船、机械、汽车等产业。而韩国西海岸地区由于GM大宇汽车、斗山机械、现代造船厂等进驻该地区,将形成汽车、机械、船舶等产业集群。北九州地区是日本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因此,应在环黄渤海地区建设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合作网络。目前,滨海新区已经与丰田等汽车企业进行了合作。从而带动丰田汽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到滨海新区落户。2009年,韩国船舶出口450亿美元,同比增长4.4%,韩国造船业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是世界第一大船舶出口国[3]20。天津、大连都拥有较大规模的造船厂,但与韩国相比,在产品档次、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差距。因此,中国需要整合国内造船企业,形成造船业产业集群,提高并发挥规模效益。同时,中国造船企业要加强与日韩企业合作,共同提升技术水平,在东北亚形成更好更广泛的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6)加强高新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21世纪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由过去的传统产业逐步转向高科技产业。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扩大合作,发挥日本、韩国等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经验和管理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燃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开展环黄渤海地区各城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人才流动和培养,构建高层次人才自由流动的平台。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各地方政府为企业设立交流窗口,提供各种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是韩国新万金经济自由区和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共同关注的产业。两个特区地理位置邻近,气候、风力、风向等自然条件非常相似。通过两个特区之间的交流,共同设立风力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从而在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劳动力转移、分工合作等方面取得共同发展。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劳动力流动、分工合作等来带动两个特区共同发展。通过合作,不仅发展风力产业,还可以在太阳能、燃料电池、航空产业上共同发展[11]。
(7)发展产业集群,扩大区域合作。不断壮大的产业集群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配套体系。环黄渤海地区应努力成为吸引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领头羊,成为东北亚产业高地和经济中心。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分工得到深化、细化,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工序,都可能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对于区域产业的转移与扩大区域合作都将是巨大的推动[9]206。特别是天津和仁川要进一步整合环黄渤海经济圈的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产业、信息产业、造船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体系。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趋势是打造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以天津和仁川为龙头,以环渤海地区和韩国西海岸地区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向东亚地区延伸其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
(8)扩大教育、医疗、休闲、购物、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天津与仁川是国际友好城市,相互间的往来密切。目前两地之间有定期邮轮航班。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国际邮轮码头的启用,天津作为国际邮轮首发港,第一站就是韩国仁川港,旅游休闲业将成为两地一个重要的链接纽带。群山新万金地区将重点要发展国际旅游休闲产业。开发古群山群岛观光园、新万金防波堤项目、东津江流域观光园等。而环渤海地区的天津、青岛、大连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北九州地区生态产业发展迅速,可以开展生态工业游。因此,整合环黄渤海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海滨旅游资源,
形成海岸带相互衔接交汇的、绿色走廊、人文景观、生态组团、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性休闲旅游线路。在环黄渤海地区共同设立旅游促进委员会,实现环黄渤海地区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和信息共享。旅游观光产业也是两个开发区共同关注的产业。在新万金——天津之间开通定期客轮,开发有特色的现代旅游商品。
[1] 金都亨.东亚共同体构想与韩中日的作用[C]//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东亚模式与区域发展:世界金融危机下的再思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2010:69-78.
[2] 王 凯.中国特殊经济园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C]//韩国釜山市政府.韩国东北亚超国境区域发展与政策课题研讨会.釜山:韩国釜山市政府,2010:135.
[3] 马连树.发展滨海新区与韩国西海岸经贸合作的构想[J].东北亚学刊,2011(2):17.
[4] 李相勋.滨海新区与京畿湾经济自由区合作方案[J].东北亚学刊,2011(2):6-12.
[5] 张 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8.
[6] 赵成镐.环黄海圈经济时代大城市间合作方案[J].东北亚学刊,2009(3):28.
[7] 金恩庆.环黄海经济圈形成的意义及推进战略[C]//山东社会科学院.第七届山东省与韩国京畿道发展论坛,山东社会科学院,2010:4.
[8] 范振洪.环黄海地区的中国山东与韩国经济合作[C]//韩国釜山市政府.韩国东北亚超国境区域发展与政策课题研讨会.韩国釜山市政府,2010:56.
[9] 刘牧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4-69.
[10]杨栋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课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3.
[11]金恒锡.韩国新万金·群山经济自由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战略[J].东北亚学刊,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