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2-01-09张淑玲郭以杭徐茂星
张淑玲 郭以杭 徐茂星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发生中药注射剂ADR患者165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涉及系统与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中男性发病86例(52.12%),女性发病79例(47.88%);ADR的临床表现以用药部位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其次是炎琥宁注射液;80例(48.48%)ADR发生的时间≤24 h。结论: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ADR,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认真做好ADR预防和监测工作,可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1(c)-140-03
Analysis of 165 cases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ZHANG Shuling, GUO Yihang, XU Maox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izhou22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16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D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were selected. Sex, age of patients, occurrence time, systems involved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ypes of drug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165 cases of ADR reports, 86 cases (52.12%) were male and 79 cases (47.88%) were female. ADR mainly occurred in administration site, damage of the skin and appendages were followed. The highest ADR incidence drug was Sodium Aescinate injection, followed by Yanhuning injection. 80 cases (48.48%) of ADR occurred in less than 24 h.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are prone to occurrence of ADR, thus in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ians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monitoring of AD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drug us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 Cause analysis
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药制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就已有报道,但未引起重视,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引起的ADR也越来越多。为了解中药制剂引起ADR的规律和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提供科学安全的参考依据,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本研究加强了对中药注射剂ADR的检测工作,总结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相关的ADR报告16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中药注射剂引起ADR的报告165例,报告表质量评价均合格。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项目进行研究。
1.3 评价标准
ADR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参照《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分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DR发生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在165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86例(52.12%),女79例(47.88%),男性略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8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30.91%),其次是51~60岁患者(14.55%)。见表1。
2.2 ADR分布系统及器官与临床表现情况
本组患者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较多,以穿刺局部损害最多(49.09%),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害(22.42%)和全身性过敏性反应(10.91%)。见表2。
2.3 ADR发生时间
本组患者12例(7.27%)ADR发生时间≤30 min,68例(41.21%)ADR发生时间>30 min且≤24 h,63例(38.18%)ADR发生时间>24 h且≤5 d,22例(13.3%)ADR发生时间>5 d。
2.4 各类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
本组165例发生ADR的患者中,共涉及21种中药注射剂,其中,ADR发生率最高的药品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共发生ADR 83例,占50.30%。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提高了疾病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对中药制剂认识不足、使用不当或中药制剂本身的问题,其ADR报告也逐年增多。因此,如何使中药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把ADR降低到最低限度是临床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中药注射剂ADR的人群分布特点
3.1.1 ADR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儿童因为未发育成熟,正处于生长期,各系统功能不健全,尤其是脑组织发育不完善,故发生ADR的机会多。张运琳[1]报道,521例ADR发生报告中儿童的构成比较高,年龄<10岁患儿共发生ADR 138例(26.49%),儿童易发生ADR可能与其身体各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药物吸收代谢不规则及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等因素有关。本组研究显示,10岁以下ADR患儿占6.08%,10~20岁占13.33%,低于文献报道。老年患者易发生中药注射剂ADR,分析原因可能与其年龄偏大,身体抵抗力下降,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和药阈值低,对药物敏感性强,就诊机会较多及中药使用率高有关。本组ADR发生的年龄段以61~80岁最多,占30.91%,与文献报道接近[1]。因此,在临床对儿童和老人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特别加强监护,避免ADR的发生,同时应做好防范措施。
3.1.2 ADR发生与性别的关系本组165例ADR患者,男86例(52.12%),女79例(47.88%),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中药注射剂ADR的时间分布特点
本组ADR发生时间在24 h之内者80例(48.48%),ADR发生时间在5 d以后者22例(13.3%)。郭海平等[2]通过检索收集788例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患者并进行分析,30 min内产生ADR的有403例,占51.1%。静脉给药机体吸收快、起效快,到达用药部位时间短,发生ADR的机率也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因此,临床在用药期间,尤其是静脉给药或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ADR要及时对症处理,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3.3 中药注射剂ADR涉及的器官与临床表现情况及不同中药注射剂的构成比
本组资料显示,ADR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以给药局部红肿、静脉炎为主,共81例,占49.09%,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37例,占22.42%。除因注射部位刺激而发生ADR外,中药注射剂药液本身也可能是致痛或ADR发生的主要因素。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淀粉、鞣质、色素、树脂、挥发油等致敏成分及各种增溶剂、有机溶剂、调节剂等[3],这就涉及到中药注射剂的品种问题。本组165例ADR牵涉21个药品品种,其中,七叶皂苷钠83例,占50.30%,居首位,略低于朱月琴等[4]报道的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发生ADR 102例,占总报告例数的62.2%。七叶皂苷钠是一种三萜酯皂苷,由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并经冷冻干燥制成,具有抗炎止痛、消肿化淤等功效[5]。七叶皂苷钠静脉给药时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易引起用药部位疼痛及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本组发生2例过敏性休克,1例由七叶皂苷钠引起,另1例由双黄连引起。七叶皂苷钠引发的ADR大多症状比较轻,但较高的ADR发生率,直接影响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用药的依从性。因此,临床应进一步观察分析,对具有刺激性的中药注射剂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根据不同患者慎重选择中药注射剂。
3.4 ADR发生的其他原因分析
因为中药注射剂的原材料产地不同,受土壤、气候、采收季节等影响,药材质量稳定性差。大输液在临床上多被作为载体,配伍1种或多种中药注射剂通过静脉滴注给药,输液的性质及pH值可影响中药注射剂在溶液中的稳定性[6]。若临床医生不按辨证施治用药,容易导致患者旧病未除,又添新疾。高利等[7]将3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辨证用药和非辨证用药两组,结果显示,辨证用药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中医证候好转;非辨证用药组神经功能好转,但却出现了神经系统以外的其他不适,个别患者还出现了新的症状。此外,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ADR发生的可能性[8]。
[参考文献]
[1]张运琳.5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4):515-517.
[2]郭海平,刘军艳,杨本明,等.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2):57-59.
[3]康鲁平.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4,23(12):974.
[4]朱月琴,洪晓玲.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1004-1006.
[5]刘产明,曾晓辉,何云开.35例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1):37-39.
[6]杨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因素[J].海峡药学,2007,19(7):112-113.
[7]高利,李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216-217.
[8]张冰,吴嘉瑞.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思考[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6):14-16.
(收稿日期:2011-07-26)
[作者简介] 张淑玲(1965-),女,江苏邳州人,大学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